关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2010-08-15梁其军
梁其军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关于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
梁其军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本质需要,也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对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师德建设的意义及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和高职院校实际,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的师德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道德;道德实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经过了快速发展的历程,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振兴民族、发展教育的关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很大发展,从1999年的18万人,发展到2008年的93万人,其中青年教师增长速度快,且学历层次较高,许多高职院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和研究生,使青年教师达到教师总量的50%甚至还要多一些。德者,才之先。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的核心和灵魂,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决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新形势下,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很重要的方面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
一、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公民道德主体,其自身修养和职业实践状况,是衡量是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尺度;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率先垂范,能够带动广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响应和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所以说,落实以德治国,加强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二)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江泽民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德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党风、校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是带动校风学风、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上。高校要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提高自身学术道德修养水平,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师德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感的增强,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风的形成,用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促进学校良好校风的建设。
(五)加强师德建设是新时期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强师德建设,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观念教育青年一代,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育人的功能和为人师表的作用,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促进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高职院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劲春风推动下,高职院校得到空前的大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有志于高职教育的新兵充实到高职院校中来,给高职教育事业充实了力量,增添了活力。从总体来看,当前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师德主流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广大高职院校教师政治态度明确,政治立场鲜明,关注国家大事,民族意识和民族自信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对高职事业的发展表现出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得益于党和人民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高职院校教师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生活与事业的关系。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在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见解还不符合社会主义高职院校的要求,进而影响到其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政治热情淡化。目前少数高职院校教师只重视业务,不主动关心政治与社会,对敏感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反应麻木,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单位组织的理论学习和集体活动不热心,缺乏理想信念,只盯着名利地位、个人得失;有的接受西方思潮,借学术研究公然在课堂上散布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攻击党的方针政策;有的宣扬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否定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
其二,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不强。部分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工作得过且过,不注重教学研究和教学质量;部分教师价值取向功利化趋势更加明显,过分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物质利益的索取,校内教学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热衷于到校外兼职挣钱,代课捞收入;有的教师对教学工作缺乏事业感,对学生缺乏责任心,不认真备课,不学习新知识,上课信口开河,讲课没有系统性,更不改革教学方法,知识陈旧,没有创新意识,教学水平总是提不高。
其三,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淡薄。部分教师不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满足于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则漠不关心,片面认为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班主任的事;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关心,缺乏了解和尊重,对学生态度生硬,乱加指责;当前互联网上经常有人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过激的自由言论,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但有部分教师对这些错误言论听之任之,没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更没有利用网络与学生谈心,进行网上思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党员教师也很少关心学生的思想进步。
其四,部分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格表率作用较差。其主要问题是师表意识淡薄,缺乏自尊自爱精神。有的上课迟到早退,课堂上打手机;有的仪表不整,上课抽烟,举止粗俗;有的教师学术道德失范,不独立潜心研究搞科研、做学问;有的教师不讲诚信,心浮气躁,为了评职称、闹待遇,弄虚作假,据他人的学术成果为己有;极个别教师道德败坏,丧失师表形象。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建设的对策
切实有效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师德建设,需要从强化师德教育入手,开展一系列师德建设活动,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师德建设的规范化和经常化。师德的最终养成离不开师德实践。加强师德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是师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强化师德教育。与一般的道德教育相比,师德教育是一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教育。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新的观念和思路去看待师德教育,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对策。通过宣传师德先进典型,举办师德报告会、组织师德演讲、征文活动等,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使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形成人人重师德,个个讲师德的良好氛围。
(二)创造校园环境,建立保障体系。加强师德建设要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是培养高品位教师的沃土。构成良好校园环境的因素包括:优良持久的校风传统、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敬业奋进的校园氛围、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导向正确的道德舆论、坚强有力的思想工作等。加强师德建设,高职院校要建立保障体系,与教师的工作实际、生活实际相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方面,在生活上关心教师,提高其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继续提高教师的地位,发动教师参与学院的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决策。
(三)健全师德建设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政治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标准量化,通过学院、系部、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给予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上岗。
(四)加强师德实践。道德教育属于养成教育,是知行统一的过程,也是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从师德认识到师德自觉行为的演变过程中,师德实践是关键。一方面,教师只有在师德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师德的力量,才能逐步提高对师德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师德实践,师德认识才能逐步升华为相对稳定的师德行为,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有效克服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背离、知与行相脱节的现象,根本途径在于引导、推动教师积极投身于师德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师德修养,提升师德水平。
[1] 杨丽英.高校师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2] 孟繁英.关于高等院校师德建设问题的思考[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2.
[3] 龙显成,彭斌.关于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
[4] 杨延红.关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2.
[5] 何祥林.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Thoughts about moral construction of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
LIANG Qi-jun
Moral construction is the nature needs to enhance teacher’s quality,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focus problem faced by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 and meaning of the moral construction deeply and combining with self work and the practice of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o propose some countermeasures.
high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 moral practice
G71
A
1008-7427(2010)03-0023-02
2009-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