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高校论坛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2010-08-15高鑫
高 鑫
(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占领高校论坛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
高 鑫
(华中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通过一段时间对武汉地区几所著名高校的学生论坛中板块的设置、日常的管理以及师生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来把握当下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现状和趋势。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轨迹和趋势提出加强“慎独”教育,提高大学生论坛的学术、休闲以及交流的功能,以主流社会价值观占领高校论坛。
网络;论坛;BBS;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论坛在网络生活中的相关地位在现在的社会中可谓是人尽皆知,论坛一直是网络中最活跃的部分,是网络文化的符号和缩影。
网络上面说的“论坛”一般就是大家口中常提的BBS。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早期的BBS与一般街头和大学校园内的公告板性质相同,只不过是通过电脑来传播或获得消息而已。一直到个人计算机开始普及之后,有些人尝试将苹果计算机上的BBS转移到个人计算机上,BBS才开始渐渐普及开来。近些年来,由于爱好者们的努力,BBS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目前,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各种最新的信息;也可以通过 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计算机软件、硬件、Internet、多媒体、程序设计以及生物学、医学等等各种有趣的话题;还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发布一些“征友”、“廉价转让”、“招聘人才”及“求职应聘”等启事;更可以召集亲朋好友到聊天室内高谈阔论。高校是知识积累和各种思想碰撞的集中地点,在这里BBS找到了迅速成长的土壤。论坛在中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在高校中更是如此,高校的BBS可以说一直走在网络生活的前沿。
高校论坛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我们如果不能去占领,势必会被其他意识形态占领,如今我们在探讨如何加强高校论坛的管理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笔者主要对当下几所国家著名高校大学生论坛进行了采样分析,其中有华中科技大学的“武汉白云黄鹤 BBS站”、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水BBS站”、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博雅BBS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中南论坛”。
一、大学生参与学校论坛的原动力
首先,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学校论坛的讨论,是为了满足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甚至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深入、全面的沟通需要。沟通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能够了解自己理解自己,这就需要沟通。但是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或者同学与老师之间最缺乏的也就是沟通,有许多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因导致沟通障碍,于是校园论坛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纵观四所高校的论坛,随处可见学生对学校的建设所提出的意见。华大博雅上,一篇名为《让一流的书籍占据我们的大学生活》的帖子对校图书馆的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提倡大家看经典、读经典、学经典,有86人对此帖进行了回复,有1463人浏览过这篇文章。在中南论坛上,一篇名为《亲爱的吴校长,您在学校方便方便吗?》的帖子,讲的是一名学生在晚上7点半的时候,想去教学楼方便,结果被值班的同学制止了,这名同学跑了好几个教学楼,都被告知晚上不让进去,情急之下跑到很远的宿舍楼去方便。通过这件事情,同学感到学校的管理不够人性化,就委婉的向吴校长提出建议。此帖的浏览人数1771人,回复达到22个,同学们一致的观点就是在方便学校对教学楼的管理的同时,不要以牺牲广大师生的方便为代价。这些话相信在现实中,没有同学会直接去找图书馆长,找校长反映,于是他们把这些想法贴到了论坛上,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就是一种与同学、老师、领导沟通的方式。
其次,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论坛,是为了及时获得同学们所关注的新闻热点、社会焦点问题,从而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大学生这样一个渴望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体最担心的问题就是自己是不是落伍了?自己是不是跟不上潮流了?自己周围的同学们在关心什么事情?自己生活的校园发生了哪些新鲜事?自己周围的同学最近在玩什么新游戏?等等,这些问题他们全部可以在校园网络上找到答案,我认为这就是大学生积极参与论坛的另外一个因素。例如,在中南论坛上有一篇名为《致老教授夫妇的一封信》这篇文章表达了6名接受资助的学子,对一对提供资助的老教授夫妇的尊敬,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浏览人数达到3182人,回帖24人,回复的同学普遍怀着尊敬、支持的感情,引起了同学们的普遍关注。校园论坛是同学们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和各抒己见的理想场所。
二、当今大学生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
第一,就业问题,也是现在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博雅论坛上一篇名为《一名华师07届毕业生的深圳求职之行》浏览人数达到了5087人,回复帖子数达到了 55个。帖子详细描述了作者作为一名 07届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深圳找工作的苦辣酸甜。回帖的同学们,一半是感叹找工作的艰辛,一半是对作者继续前进的鼓励。另外一篇名为《现身说法,华师其实很有竞争力,大家找工作应充满信心》的帖子,浏览人数达到了8037人,回帖达到94个。此帖主要目的在于鼓舞华师学子的信心,让同学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中南论坛上,一篇名为《就业问题在线答疑》的帖子,浏览人数达到了2935人,回帖23个。另外一篇《以三十八号楼的名义毕业》的精华帖,浏览人数达到了54503人,回帖623个。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水站上标题为《简历制作》、《笔试集锦》、《面试漫谈》的帖子都是精华帖,浏览人数均在5000人以上,回帖发问的同学也是络绎不绝。华中理工大学的白云黄鹤站,人在旅途板块中,各种招聘信息以及同学们的应聘经验充斥其中,帖子数量达到8374篇。从以上笔者搜集到的数据表明,就业问题现在已经是摆在当下大学生面前的主要问题之一了,同学们及其渴望了解与就业相关的所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加强对同学们就业热情地正确引导,避免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二,学业问题。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中南论坛上,有关“经济学”的帖子有3919篇,回复20439个;有关“法学”的帖子有10399篇,回复64144个;有关“管理学”的帖子有13482篇,回复3608个;有关“人文科学”的帖子有16219篇,回复3032个;有关“信息技术”的帖子有26987篇,回复5130个;有关“MBA”的帖子有1878篇,回复1071个;有关“英语学习”的帖子有8555篇,回复2028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侧重于法律和财经方向,所以这两个学科的讨论最为激烈,参与讨论的学生人数也是最多的。在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水站中,“科学技术”板块就是讨论学术资源的区域。其中,有关历史的帖子7619篇,有关物理的帖子5090篇,有关地理的帖子5490篇,有关生物的帖子3949篇,有关经济学的帖子3465篇,有关数学的帖子3190篇等。这些帖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术方面的讨论,最新成果的综述,以及名师讲座等方面,体现出了莘莘学子对学业的不懈追求,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博雅论坛,“学在华师”板块有主题3015篇,帖子14179个。“英语角”主题1230篇,帖数7940个。“IT数码”有主题2959篇,帖数23211个。其中主要针对与学业讨论的板块为“学在华师”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考研、名师的讲座、以及学习资料的共享。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站学术科学、技术开发、电脑应用板块作为学业交流的阵地,体现出了华中科技大学理科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第三,情感问题。大学生群体由于正好处在心理和生理的成熟时期,对情感问题的敏感程度是最高的。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情感问题,有时候不方便对身边的熟人说,学校论坛就给了他们一个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平台。华大博雅论坛中“心灵港湾”板块有主题1984篇,帖数32394个;“校园话题”9425篇,帖数147854个;“女生男生”有主题3731篇,帖数84131个。在中南论坛中,“情感驿站”板块有主题16610篇,帖数216344个。珞珈山水论坛中,情感交流主要放在“乡情校谊”板块,并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按照地域分成不同的分板块,以便于找到共同语言,进一步加强相互了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主要集中在找男女朋友、什么样的男生好、什么样的女生好以及如何找到意中人等方面。从各个论坛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对谈恋爱问题少了一些羞涩和回避的态度,多了一些坦然面对,甚至不懈追求的势头。
三、学校论坛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
第一,学校论坛为自由言论创造了一个表达空间,同时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学校论坛是一个自由的场所,学生可以在“参与”和“不参与”以及“何时参与”和“何地参与”之间自由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现在不再是教育客体,而成为复合主体,即使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说的所做的是正确的,学生也有权利不参与讨论。无形间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校园论坛上的引导力。如何吸引学生参与思想道德建设,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倾向,就成为了摆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的新课题。
第二,学校论坛避免了因为与多数人意见不一致而陷入孤立的境地,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交流又不会产生尴尬的场所。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是最原始也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病。比如,在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年长的或者资历比较老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迫于其所在的地位,当面指责其观点毕竟感觉面子上下不去。又比如说,大家集体在讨论一个问题,当大多数人都拿出了一个统一的结论的时候,我还是不同意这种看法,但是,迫于大多数人的意见,我无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否则别人就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合群,不好打交道。这些弊端都是面对面交流才存在的。于是,同学们选择了在论坛上发表意见,这是一个相对平等的交流场所,无论有道理没道理,学生都能够把自己心理的想法说出来,经受大家的讨论。从好的方面来说,有时候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大多数人手中,学校论坛对学生真实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行为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是,也会使学生产生孤芳自赏,甚至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的人格特点,这种人格特征不符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
四、加强大学论坛的建设要从加强“慎独”精神的宣传做起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强调的“道”,“不可须臾离”之意,是“慎独”得以成立的理论根据。按照传统观念对“慎独”的解释是社会上广为接受的,字面上也比较容易为世人理解的解释。“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自身。
那么落实到实际操作的层面,如何加强校园网络论坛中的慎独教育呢?首先要加强论坛管理人员的监管力度。加强监管力度并不是说要“铁腕统治”发现不好的言论一律封杀,发现不良的思想苗头就禁言。我们要在刚柔并济中,不断提高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舆论引导力。所谓“刚”就是指的原则性,对于有政治问题和违反法律规定的言论,要坚决删除,决不让高校论坛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所谓“柔”就是在分清大是大非后,对于在观点上存在分歧,在学术上存在争论的帖子,要进行适当的引导,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们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
其次,是教育学生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大家都要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出现在论坛上。针对这一点教育部曾经在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的意见》意见中指出高校论坛要实行实名制。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论坛是第一个实践实名制的论坛。时至今日,实名制在高校论坛中并没有取得其想达到的效果。笔者始终认为“堵不如疏”,采用实名制,无非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论坛上说这句话的人是谁,让说话者整日提心吊胆会不会有人为了他在论坛上的一句意见不和的话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大家都离开了校园论坛,因为论坛一旦没有了网络这层虚拟的外衣,那么他就和面对面交流一样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关闭了一条了解学生真实想法的捷径。所以,还是要提倡“慎独”,加强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增强同学们的责任感。
[1] 胡中波,郭春娥,杨臣,王涛. 高校网络论坛中大学生共同关注点调查分析[J]. 咸宁学院学报,2007,4.
[2] 梁金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研究[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3] 杨文芳.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分析[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
G41
A
1008-7427(2010)03-0046-02
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