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2010-08-15毛宝胜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毛宝胜,杨 魁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毛宝胜,杨 魁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当务之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已取得不少成绩,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教育体制飞速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大学生参与激烈竞争的心理需要,在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

大学生;心理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 60%,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33.3%。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的一万多名大学生精神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有l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对南京市的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最近由四川农业大学学生会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也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严重问题,已经开展多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并未发挥切实发挥出有效的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差与独立意识强之间的矛盾,造成的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大学生要脱离父母进入集体生活,班级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为主要生活区,日常生活完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一切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些会使他们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荡,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心情郁闷、孤独、食欲不振、失眠、精神衰弱、严重焦虑、烦躁不安甚至想退学等等。其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中学时幻想的大学是多么美好,可到了大学却发现讲课听不惯,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多种不适应接踵而来,于是产生了厌学情绪。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产生不满情绪,甚至想转专业、转系、退学等,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

2.学习上的功利主义和投机心理有所增强,择业心态盲目浮躁。近年来,社会上的浮躁风气渐渐渗人大学校园,一方面,大学生们为就业需要,纷纷将目光转移至各种热门专业和实用技术。英语、计算机考级、考研、考托福、考公务员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使大学生活极其紧张繁忙,甚至还出现有的大学生为了考各类证书而荒废本专业学习的现象。另一方面.在面临就业找工作时,大学生多把目光集中在大城市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的大学生的心理期望过高,往往难以如愿,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挫折感:还有的学生就业时过于盲目急躁,草率签订就业协议,而后义轻率毁约。

3.成长中应试教育和家庭溺爱环境的影响,造成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方面,大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束和高考的压力,独立意识普遍增强。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和父母宠爱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准备。当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父母, 表现出较大的心理依赖性,有的则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有的甚至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另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自我实现需要较强,他们希望受人尊重、被人征询和获得信任,不愿接受别人的教育。有的大学生对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持厌倦态度。随着说服教育次数的增加和程度的增强,学生的对立情绪更激烈。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部分大学生在困难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有些甚至承受不了挫折而产生厌学、退学甚至自杀等心理。

4.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够成熟。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超前,在校学习期间,互相攀比较量和随流从众,追求时尚生活,如不愿在学校食堂就餐,经常在校外餐馆就餐;服饰讲究品牌、样式、风格;手机、电脑频繁更换,生活费用比以往大学生有较大增长,导致有的学生家庭不堪重负。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认知心理的形成,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发展都和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和教育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就连父母的喜怒哀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且家庭教育的影响是终生的。就是走进大学校园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家庭对其的影响力相对减弱,但在我国以家庭为核心的传统的“家庭本位”教化,已在他们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着影响,他们的心理行为无处不显家庭教养的影子。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想光宗耀祖,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心理, 明显带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印记;一些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如自卑、焦虑、孤独、闭锁等不良心理,都和家庭环境、父母教养及个人早期经历有关;部分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常常要承受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家长的期望值很高,因而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很大;还有部分学生因家庭因素形成的人格不健全和情绪障碍,也直接影响他们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2.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各种思潮的涌入、中西文化的碰撞,要求每一个人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对某些变化感到迷惑不解、难以适应, 社会上一些不公正的、腐败的,阴暗的东西往往会使大学生们感到困惑和迷惘,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责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所带来的压力都会导致学生的焦虑、不安和心理压力过于沉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他们缺乏分辨能力,情绪容易产生冲动, 有时会做出一些偏激的举动。

3.学校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管理方式等,与中学相比,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反差大,使学生处处感到不习惯,很陌生,对他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提出了更多严峻的挑战,学生不能尽快调整和转换自己的角色,就容易产生种种心理冲突。另一方面,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少考生对大学专业设置不太了解,多数是老师、家长包办,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有有兴趣,要求调换专业,解决不了就闹情绪。表现出消极对待学业,随意缺课,长期下去心理矛盾强化,导致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最后,大学生活虽比高中时要宽松和丰富的多,但仍不脱离“三点一线”的束缚。生活环境主要是课堂、食堂、宿舍,生活相对比较单调,缺乏足够的娱乐场所和业余生活条件。而青年是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好奇心强,精力充沛,对业余生活的多样化要求迫切,但常常不能满足,因而缺乏生活的乐趣,感到枯燥无味。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教师通过分年级、分班级系统的讲解心理学知识,一方面解决大学生在环境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及时矫正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指导学生自己掌握心理保健的常识,转化为心理能力,能触类旁通,达到预防心理危机和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另外,本门课程可以安排适度的实践课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具体措施:学校可通过组织假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大学生也可以自己组织开展集体活动,如义务执教、社区义务服务等有益活动。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还可以通过群体交往活动,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友谊与沟通的快乐,开阔视野。

2.建立高素质、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开展课题研究和工作、学术交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队伍的水平,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技巧的自觉性,提高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重视对班主任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特别是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发面的业务培训。因为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对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最多,因此,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也使得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应用以及其自身心理素质修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来看,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常规事务管理,而忽视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况且大多数辅导员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并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缺乏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为此,学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系统课程的培训,力求培养出一批既能做学生的一般思想工作,又能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辅导员,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长期跟踪指导。教育部规定,对高校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新生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但是学生心理问题大多属于过程中的暂时现象,档案所记录的内容只能反映当时的情况,不能将心理健康档案所记录的内容看成是不变的。因此,学生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系统,要随时将新的心理健康材料补充修正。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随时观测活动前后学生心理变化,对调查与普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跟踪解决,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咨询,形成长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要用榜样和典型来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心态,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心理,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值得一提的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都应注重树立大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典型。高校要通过各种校园媒体,对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例进行报道,使大学生从榜样的身上得到启迪,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

5.构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包括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有效的途径。通过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普及心理学知识可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调节,心理困惑得到消除,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

[1] 胡智丹.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教育措施[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 高汝南.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 心理健康研究,2009,1.

[3] 徐群祥. 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8.

[4] 蓉华.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 赵琦.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G44

A

1008-7427(2010)03-0065-02

2009-12-04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心理感受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