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英汉双宾语结构的距离象似性特点

2010-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宾语句式汉语

郝 冉

(徐州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浅析英汉双宾语结构的距离象似性特点

郝 冉

(徐州师范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距离象似性是语言成分间的首要原则。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双宾语结构的距离象似性特点,发现: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形成特点受到距离象似性的制约;与英语相比,汉语的“给予”义、“取得”义双宾语结构更充分对应于概念距离——事物的转移和达到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带介词的间接宾语位于动词前或直接宾语后的句式则表示一个分离的过程。

双宾语结构;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

1.引言

双宾语结构是英、汉语言都普遍存在的句式,得到了充分的描述。要想深刻理解和掌握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具体异同,则要挖掘功能、认知、思维模式等因素。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解决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视角。这一理论认为,句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似性质,句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或概念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1]主要的象似原则有:顺序、距离、数量等象似原则。距离象似性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反映了所表达的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2]更具体地说,它指概念距离近的成分,在句法上也靠近;概念距离远的成分,在语言形式上也远。本文从距离象似性的角度对英汉双宾语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1、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形成受到距离象似性的作用;2、汉语“给予”义和“取得”义的双宾语结构更充分体现了距离象似性及其常伴随存在的顺序象似性,而英语在这些方面的表达要么有所偏离,要么就没有对应的表达。

2.英汉双宾语结构中间接宾语位于受事宾语之前的距离象似性体现

根据距离象似原则,在双宾语结构中受事宾语理应当紧跟在动作动词之后表示受到直接影响。但英汉双宾语结构中的受事宾语是被间接宾语隔开了。

(1)a. The company presented our school ten computers.

b. 这家公司赠送我们学校十台电脑。

其实,它们同样受到了距离象似性的制约。一方面,它符合“与典型说话人接近的原则”[3]具有[人类]这一语义特征的成员最具典型性,因为他与典型说话人最接近。在英语中,只说 “a woman and her dog”,而不说 “a dog and a woman”。在汉语中有“农夫与蛇”的故事,海明威的杰作是“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典型说话人是世界的主宰,他认为自己是明确的个体,不应在引入话语时被当作是不确定的个体。所以我们说“me or somebody else”,不说“somebody else and me”;说“that and something else”,不说“something else and that”。[3]82在双宾语句的受事常表“无定物”的情况下,有确定所指的间接宾语“人”放在其前就自然不过了。

另一方面,双宾语结构表示给予或索取对象是事物的直接接受者或受损者。Lakoff &Johnson[4]指出,“邻近便是影响力加强”,动作给予或索取对象一方,不论受益还是受损,都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表现出受到动作更大的影响力,这一般是有生命物体能做到的。所以在双宾语结构中间接宾语位于直接宾语之前,并且间接宾语常不能是无生命物体。

(2)a. I find some room for my luggage.

b. ??? I find my luggage some room.

(3)a. *留桌子一个空。 b. 给桌子留一个空。

3.英、汉“给予”义和“取得”义双宾语结构的距离象似性体现

双宾语结构表示事物的转移和达到是一个统一的过程,而带介词的间接宾语位于动词前或直接宾语后的句式则表示一个分离的过程。[5]这显然符合距离象似原则的定义。如果两个动作过程是在间隔时间相当短的情况下发生的,即受事的转移即刻表现为人的接受,这样概念距离近的成分在语言形式上也就靠近;否则,它们会在形式上显示其概念距离的间隔性,这时,语言形式在理论上也要同时遵循顺序象似原则,即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对应于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因为人们对两个相对独立的动作行为的孰先孰后总有个计划或历历在目,反映在语言序列上应该是时间顺序原则。下面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英、汉语言在上述原则上的表现。

3.1 “给予”义双宾语结构的距离象似性

A. 命名类的动词,如“称、叫、称呼”等之所以能出现在双宾语结构中,是因为给予物(名称)在命名者和被命名者之间的转移过程是一个瞬时、完整的过程。

(4)a. 我们称他新时代的活雷锋。

b. 战士们叫她庄妈妈。

英语的此类动词appoint, call, elect, name, nominate等也用于双宾语句式中。

(5)I called the boy a scoundrel.

B. 表瞬时遭受的一类动词,如“吐、溅、洒、吓、踩”等,动作的发生与动作作用对象承受该动作伴随的受事几乎是同时的,所以它们能出现在双宾语结构中。

(6)a. 这孩子踩了我一脚泥。

b. 洒水车溅我一身水。

英语很难找到等同的形式。

C. 表“信息传达”义的动词中,“通知、委托、交代、告诉”等用在双宾语句式中,一方面是因为给予物不是具体的物质,不能用于表“转让”意义的句式中。[6]、[7]另一方面,在汉民族看来,把信息传达给对方,对方就是知道了、甚至是接受了此信息,信息的传达和接受两过程是统一的。

(7)a. 他告诉我一个小秘密。

b. *他给/向我告诉一个小秘密。

c. *他告诉一个小秘密给我。

英语表类似概念的动词却不一定用在双宾语结构中。

(8)a. Mr. Black informed me of the meeting.

b. Please tell me the answer. /Please tell the answer to me.

英民族注重事实的具体性,概念的明晰性。在他们看来,“通知某人去开会是一回事,对方去否又是另一回事”;例8b的前例表示“只要你告诉我答案,我会接受它的”,后例则表示“你暂且把答案告诉于我”。

D. 表“允诺”义的动词,如“答应、分、准”等能用于双宾语结构,因为动作的发出意味着间接受事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一定的益处。

(9)公司答应我们一套公寓。

The company promised us an apartment.

E. 表“现场给予”义的动词,如“卖、奖、还、退、赔”等表示给予物的转移和到达是统一的过程,并且一经完成,给予对象将是直接的受益者,所以此类动词常用于双宾语结构中。

(10)她还了我那个钻石项链。

She returned me the diamond necklace.

F. 表“过程给予”义的动词,如“寄、邮、传、带、捎”等表示给予物的转移和到达接受者手中需要一段时间,两个独立、分离的过程的发生应有先有后,整个事件因观察角度不同,又有不同的表达顺序,要么是先有目标后发出动作,要么注重两个动作的实际顺序,先去转移给予物而后才能收到此物。在已接受了此物后,对整个事件的表述应体现为双宾语结构,以示接受者已经或会受益于此。英语类似概念的语言形式表达没有充分显示这一象似性。

(11)爸爸给我寄了一件羊皮大衣。

* My father for me posted a sheepskin coat.

爸爸寄了一件羊皮大衣给我。

My father posted a sheepskin coat to me.

爸爸寄我一件羊皮大衣。

My father posted me a sheepskin coat.

G. 表“制作”义的动词,如“做、织、沏、留、配、煮”等的共同特点是动作发出前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并且它们本身的语义是“制作过程”,这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从“制作”某物到“转移给”受物人是一个分离过程,它们在汉语中不构成双宾语结构。

(12)妈妈给我做了一件棉背心。

妈妈做了一件棉背心给我。

*妈妈做了我一件棉背心。

汉语的这类句子既体现了距离象似原则,又符合顺序象似原则,而与之对应的英语例句就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两项原则。

(13) He poured me a cup of tea.

He poured a cup of tea for me.

* He for me poured a cup of tea.

3.2 “取得”义双宾语结构的距离象似性

全裕慧[8]指出,表“取得”义的汉语双宾语句相当于英语的下列两个句式:S+V+O2+from+O1;S+V+O1+out of +O2。她的例子有:

(14)他赚了我很多钱。

He made a lot of money from me.

(15)我收了朋友一件礼物。

I accepted a present from my friend.

(16)她偷了妈妈一条丝巾。

She stole a silk scarf from her mother.

而英、汉语言怎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表“取得”义的动作一经完成,就意味着被索取对象受到了直接损失,它受到的冲击力肯定大于索取物,这符合距离象似原则。而英语因重个体概念的明晰性,出现了上述语言现象。

4.结语

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形成特点有着认知、功能方面的原因,符合距离象似性。但两族人们存在着认知方式、认知策略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语言结构对应于概念结构时,象似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可以预见,把象似性理论与英汉双宾语结构的对比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减轻其记忆负担,增进教、学效果。

[1] 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 Haiman,J. Iconic and economic motivation[J]. Language,1983,(59):78.

[3] Willy Van Langendenck. Categories of word order iconicity[M]. In∶Landsberg,M.E.(ed.). Syntax Iconicity and Linguistic Freezes∶ the Human Dimension.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1995∶81.

[4] Lakoff,G. &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29.

[5] 沈家煊. “在”字句和“给”字句[J]. 中国语文,1999,2.

[6] 张伯江.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A]. 陆俭明. 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7] 顾阳. 双宾语结构[A]. 徐烈炯. 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C].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8] 全裕慧. 汉英S+V+O1+O2句式对比及汉语教学[J]. 汉语学习,2002,3.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in the Principle of Distance Iconicity

HAO Ran

Distance iconicity is the first law of language component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and finds that their formation is motivated by distance iconicity. And by comparison with English, the Chinese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with "give" and "acquire" meaning correspond more to the concept of distance iconicity -the transfer and arrival of things is a unified process, and that the indirect object with a preposition is put before the verb or after the direct object indicates a separate process.

double-object constructions; distance iconicity; order iconicity

H03

A

1008-7427(2010)03-0115-02

2009-12-31

作者系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宾语句式汉语
学汉语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宾语从句及练习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特殊句式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