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文体特色

2010-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第三人称视点哈里

周 樱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浅论《乞力马扎罗的雪》的文体特色

周 樱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海明威在其代表作之一《乞力马扎罗的雪》中运用多种文体手段,如叙述者与视点转换、象征形象的巧妙运用以及对“重复”这一文体手段的突出使用,创造性地交替呈现客观叙述与人物内心意识流描述,从而把一位昔日作家十小时的死亡历程,以及在死亡重压下对于生平的种种回顾与反思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叙述者; 视点; 象征; 重复

海明威,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创造了一种简洁流畅、清新洗练的文体,在美国文坛开创了一代新的文风,对欧美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在创作中时常运用意识流的手法,行文方面句式凝练、措辞朴素,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表达出极其丰富的内容。

他在众多作品中都拷问了同一个问题,即有关生与死的思考。这个问题可谓是人类一直探讨关心的终极问题之一,许多作家穷极一生都在追寻该问题的答案。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以下简称《雪》)中,海明威就运用多种文体手段,对该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篇小说大量使用了人物内心独白与意识流的表现手法,通过对哈里清醒和昏睡两种状态下的描述,使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美国著名文评家威拉德·索普对海明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创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来适应题材的需要。”在《雪》中,作家就创造性地交替呈现客观叙述与人物内心意识流描述,从而把一位昔日作家十小时的死亡历程,以及在死亡重压下对于生平的种种回顾与反思清晰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作家所采用的文体手法与风格充分地适应了小说题材与内容的需要,其艺术成就突出体现在他的文体技巧之中。

一、叙述者与视点转换

叙述者之所以被称为叙述者,是因为他/她叙述了一个故事。在既无第一人称又无转述语的第三人称小说,叙述者与叙述人物的关系是明确的主客体对立关系。但在意识流小说中,意识活动的主体也可以称之为叙述者。布斯更在其《小说修辞学》中指出:“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叙述者是第三人称‘意识中心’。”至于视点,其基本含义是指观点角度,即从哪种角度来看待并讲述故事中的人物、事件以及其他细节。传统上有两类视点: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但有时候一部小说中也会融合不同的多重视点。现代小说中作家往往以意识流叙述的手法直接描述人物内心世界,从而使得视点越来越内在化。[1]

在《雪》中,海明威同时运用了第一、第二与第三人称,这就使得叙述者与视点的区分变得复杂化。小说主人公哈里在清醒状态时,作家主要采取直接引用人物对话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混用的方式来进行描写。而当其半昏迷时,则是人物大篇的内心独白,兼用第一、第二与第三人称。人称的多变当然不是作者的随心所欲,而恰是其匠心独具、精心安排的结果。这样的叙述方式,给了作者更大的自由空间,他可以在各人物、各事件、各时间间自由往来,把回忆与现实,想象与事实溶为一体。下面就以哈里清醒或昏睡状态为分割,对《雪》一文中的叙述者与视点转换进行分析。

1. 清醒状态时的人物对话。《雪》的人物对话主要是在哈里与其妻海伦之间展开的,基本上都采用直接引语的方式。他们之间的对话虽然简单,但却将人物细致而微妙的感情生动传出,有时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含有意在言外的潜台词。直接引语的方式使得每个人都说着他/她自己的个人方言,从而充分体现了人物情绪与性格特征。

从夫妻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哈里对于海伦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憎恶妻子,想把自己没能成为伟大作家的责任归咎到海伦的头上。因此他在文中不断说道:“你有的是该死的钱”,“你那些该死的钱就是我的盔甲”,“你这个坏娘们,你这个有钱的坏娘们”。另一方面他又“不知不觉地说出了他平时用来谋生糊口的谎话:“我爱你,真的。你知道我爱你”。其语言为何如此矛盾,仅靠阅读其对话是领悟不出的,因此作者又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描述方式,让读者知道哈里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2]

2. 清醒状态时第三人称的运用。作者在哈里处于清醒状态时所采用的第三人称描述充分揭示了他在生命垂危时的所思所想与所感,其中有对自己的批评与反省,也有对海伦人生经历的叙述。

在这里,哈里的反省是深刻的:“他虽有才能,但是因为弃而不用,因为出卖了自己,也出卖了自己所信仰的一切,因为酗酒过度而磨钝了敏锐的感觉,因为懒散,以为怠惰,因为势利,因为傲慢和偏见,因为其他种种缘故,他毁灭了自己的才能。”哈里不再怪责妻子,对自身事业的失败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他的内心似乎在进行着另一场对话,“他”和“你”的对话,这就牵涉到了第二人称的应用。[3]

3. 清醒状态时第二人称的运用。对作品中的同一人物同时用“他”和“你”来指称,似乎把一个人物一分为二,使人物的这两个方面拉开距离,又似乎是作家与其笔下的人物进行对话。

在《雪》中这种倾向表现得很明显:

你不让自己思想,这可真是了不起。你有这样一副好内脏,因此你没有这样垮下来……在你心里,你说你要写这些人;写那些非常有钱的人,你说你实在并不属于他们那一类……你说你会离开那个国度,并且写这个国度……可是他永远不会写了,因为每天什么都不写,贪图安逸,扮演自己所鄙视的角色,就磨钝了他的才能,松懈了他工作的意志,最后他干脆什么都不干了。[4]

这段话第三与第二人称俱全,指的都是同一个人物哈里。这里的“你”可以认为是现在的哈里对过去保着上述想法的哈里的称呼,也可认为是作家与其笔下人物对话时所用的称呼。哈里的内心世界一分为二,现在处于垂死边缘的他与过去的自己在进行交谈。与此同时作家也似乎在和哈里对话:“你说你实在并不属于他们那一类……你说你会离开那个国度”。接下来一句则又回到第三人称,一连四个“他”,把读者带回到现在的哈里身边,评价客观,分析准确。[5]

4. 昏睡状态下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的混用。在非清醒状态下哈里的意识流动主要是对他自身生活经历的追忆与评价。人之将死,眼前难免会浮现出自己的一生,海明威顺着哈里的意识流向,以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交替出现的方式从多角度呈现出哈里的一生,包括他对生死的态度、其性格的发展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其中哈里对其童年生活有如下回忆:

森林的边缘有一条通向山峦的小路,他曾经在这条小路上采摘过黑莓。后来……你问祖父能不能拿(猎枪)去玩……战后,我们在黑森林里,租了一条钓鲑鱼的小溪……我们就在这个地方钓鱼。[6]

在这段短短的文字中,三个人称齐全,指的都是同一人物哈里,囊括了外视角、内视角与全知视角,从“他”写起,再转向“你”,最后转向“我们”。叙述看似零乱,其实条理分明。第一句的“他”字可以看作是知青者再转述哈里的过去。第二人称代换后叙述视点回到哈里的少年时代,读者与作家似乎都看到了一个少年时的哈里。到第一人称代换后,“我们”则是少年哈里和当年活着的祖父的共同人称,是人物自身的视点。

在哈里进入昏睡状态后,作家增多了自由间接引语的使用,句式增长,从而生动体现了人物连贯的心理活动。麦克哈尔(Brian McHale)曾说:“自由间接引语的基本语法特征是没有说/想之类报道动词……没有人称变换和代词所有格等,从它们本身不能得到这样的保证,据此可以将它们清楚地同叙述者声音作出的叙述区别开来。”可实际上从是否发生人称代换来判定是否是自由间接引语是靠不住的。《雪》中的自由引语就在多处运用了人称变换。三种人称同时使用使句式更加紧凑,记录了哈里的连续性追忆,真切而感人。[7]

海明威所追求的是视觉和所描述的人物之间、人物和读者之间的直接沟通,他希望读者能把握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反应。在《雪》这篇小说中,他糅合了三种人称视点,采用直接引语和自由交接引语的表达方式,生动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况,让读者充分了解了人物,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二、象征的运用

象征主义自19世纪中叶的波德莱尔以来,经马拉美、瓦雷里等人的发展,成为了20世纪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示某种特殊的含义。关于象征的特征,柯勒律治有如下论述:“是在个性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特殊种类的特性,或者在特殊种类的特性中反映着一般种类的特性……最后,通过短暂,并在短暂中半透明式地反映着永恒。”象征主义技法的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构建象征意象,借不同的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所要传达的言外之意,并与读者进行情感沟通。[8]

在《雪》一文中,象征形象的巧妙运用使小说增色不少,成为了其不可或缺的手法。这些象征性形象并不是随手拈来的,而是为了使读者能更清楚地体会作品的深刻思想,为了突出作品主题而精心选择的。

小说的题目是《乞力马扎罗的雪》,文中又多次提到雪:“眺望着窗外保加利亚群山的积雪”,“那年圣诞节在高厄塔耳山,雪也下了一个星期”,“那雪看来平滑得像糕饼上的糖霜,轻柔得像粉末似的”……在文中,雪的象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哈里的环境和心境,它有时象征着纯洁与美丽,有时又象征着恐惧与死亡。雪的象征可被看成是某些具体事物或观念的高度凝聚、引申和等同。[9]

小说开头有一段起着“楔子”作用的文字,谈到在乞力马扎罗西峰的附近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虽然其具体象征意义众说纷纭,但豹尸在书中无疑是和把性命葬送在这一地区的作家哈里的形象有着象征性的呼应。

除此以外,文中还多次写到秃鹫与鬣狗这两种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腐动物,它们的象征非常明显,既死亡即将来临。哈里似乎总也摆脱不了它们,文章开始时就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蜷伏着,天空中还有十几只在展翅翱翔”,然后“一只鬣狗穿过那片空地往山那边跑去了,即使在文章结尾处,哈里已死,“鬣狗还在发出那种奇怪的叫声”,所有的一切都笼罩着死亡的阴影。[10]

三、重复手法的使用

《雪》的另一文体特色是对“重复”这一文体手段的突出使用。小说中有许多对象都不断地被重复,被强调,如“雪、写作、喝酒、鬣狗”等等。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对于“死亡”的重复描述。

海明威是以白描的手法来刻画哈里的内心世界的,其对于死亡的感受开始时“像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击;不是流水或者疾风那样的冲击;而是一股无影无踪的臭气的冲击”,然后“他感到死神又来临了。这回没有冲击。它是一股气,像一阵使烛光摇曳,使火焰腾起的微风”,再然后他闻到了死神的呼吸,发现死神挨到了他的身上,最后“它(死神)的重量就全压到他的胸口了,它趴在那儿,他不能动弹也说不出话……气也透不过来了”。作者对整个死亡过程的描述是如此的细致入微,随着死亡的临近,哈里对于死亡的感受一步步加深。其反应从最初的难以置信到焦躁到恐惧到无畏,一位昔日作家对于死亡的所有感受都被刻画地入木三分。同时哈里对于死亡的感受历程,也是他对以往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反省的过程。死亡把他从颓废奢靡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让他在死后见到“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的山巅”。[11]

瑞典王家学院在授予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时,曾特别提到他作为作家的特点和功绩,即“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在《雪》中,作者运用多重视点以及重复和象征手法等文体手段,在描述主人公病中现实的同时,深挖其内心世界,将主人公的梦境和幻觉,病中现实、心理活动和精彩对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愧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12]

[1] 王刚. 小说艺术形式分析[M]. 华夏出版社,2002.

[2] [3] [4][5][6][9][10][11] 熊钧选编. 海明威作品精粹[M].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7][8] 徐有志. 现代英语文体学[M].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12] 孙华祥. 从《乞力马扎罗的雪》看海明威的文体风格[J]. 外国文学研究,1999,1.

On the Stylistic Features of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ZHOU Ying

In one of his masterpiece,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Hemingway presents alternately the objective narration and the description of the insid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of characters by utilizing various stylistic approaches, such as the alternation of narrators and perspectives, the image of presentation and repetition.

narrator; perspective; representation; repetition

I106

A

1008-7427(2010)10-0083-02

2010-08-09

猜你喜欢

第三人称视点哈里
谈谈英语教学中 第三人称单数及其后面动词的用法
你已经拿到了
哈里·吉尔斯
用第三人称和自己说话能减压
It’s Your Turn, Roger! (I)
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
哈里的新女友!
寻找新的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