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特色发展道路探讨
2010-08-15曾芸
○曾芸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近年来,贵州省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通过旅游、演艺、会展,形成“多彩贵州”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正在走一条符合当地实际发展要求的独特模式。贵州文化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有许多重大问题亟待深入研究。
一、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将旅游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是与贵州的特殊省情密切相关的。2007年,贵州省旅游业占整个第三产业产值的44.63%,充分说明了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贵州现在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发展不是主要依据第一、二产业积累,转型获得经济和产业发展提升的动力,而是以民族地域文化为鲜明特色,将旅游产业作为贵州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的引擎,打破行业壁垒、地域壁垒和部门壁垒,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这也是贵州省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1、内需型向外需型发展路径的转变
长期以来,贵州省经济都属于内需型,主要满足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张。对于文化产业发展而言,难点在于如何引入消费市场,实现文化产品的外销,扩大市场规模和占有率。而旅游业的发展,为贵州省带来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形成了较大的外来消费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平台。这也是贵州省文化产品实现由内需向外需转变的可行路径。
因此,文化产业应与旅游业应紧密结合,在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旅游业内涵的同时,重视旅游业发展而形成的外来消费市场。根据外来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民族民间工艺品、民族演艺、休闲娱乐、会展等新产品,进而提高新闻、出版、广电等相关产业的影响力,积极将文化产品推向省外、海外市场。将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与旅游业发展“请进来”战略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旅游业“请进来”已经积累起来的市场和经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逐渐树立国际文化贸易观念。
2、实现知名旅游景点集聚产业的空间布局
依托知名旅游品牌,实现贵州省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布局。首先,确定境域内的高品质旅游资源,进行优先开发,继而实现品牌集聚产业的空间移动和布局。在缺乏引资情况下,充分利用景区品牌辐射带动效应,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相关产业的空间聚集,进而提升品牌价值,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构筑合理的文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链。例如,围绕世界自然遗产荔波景区,依托大量的外来和本省游客市场,逐渐在其周边形成演艺娱乐、民族工艺品、民俗村、会展、影视休闲等相关产业。其次,根据资源赋存状况和分布特点,确定各区域主打文化产品,以构建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对贵州省重点发展区域进行连片开发规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在重点旅游区域内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
文化品牌可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集聚资本、扩大规模、提升品质、引导消费、增加利润等多重效应。许多成功的文化产品都遵循着“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文化品牌的资本化”的发展路径,而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是其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贵州拥有独特的民族资源文化、民族工艺产品等,但如何提升产品品质与增加文化附加值的问题日益凸显。究其原因,除缺乏高技术的加工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文化品牌。贵州省文化产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拥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品牌,从低附加值的文化产品走向自立品牌的发展道路。因此,对贵州文化产品的品牌打造将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在产品文化内涵、形象设计、商标、广告、营销等方面,要注入贵州特有又为全国乃至世界所认同的文化元素,充分提升传统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将品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有效传播出去。
实施品牌战略时,应根据已有和潜在的文化品牌资源,挖掘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具体来说,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多彩贵州”、“遵义会址”、“荔波”、“毛尖茶”、“茅台酒”等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将其逐步转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系列,并通过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打造、媒体协助、产品支撑的方式,营造品牌发育的良好环境,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包括民族文化村、民间工艺品、民间艺人、文化名人、创意设计园区、文化企业等,促进贵州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应该说,从文化产品的粗放开发转向以品牌整合文化产品,是一个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转变过程。在此,尝试构建贵州文化产品品牌开发的模式,即研究机构对产品品牌进行整体设计;文化企业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和管理(或采取农户分散型的加工和制作);行业协会负责质量和进度的控制;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面向国内外消费市场,进行整体品牌营销、推广。
三、组建文化企业集团
贵州省90%以上都是中小型文化企业,除了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外,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文化企业集团,对贵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集团化企业的重大资本运作和项目开发,能够有效地整合贵州省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品的内容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借助其金融资本和现代企业的运营能力,可以增强贵州文化产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
第一,优选对于贵州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有战略性和引导性意义的企业,以及含创意设计或新媒体内容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积极推动龙头企业上市。对于行业中的优秀文化企业也须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其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整个产业的发展,提升贵州文化企业在国内和国际的竞争力。
第二,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经营机制创新,加快市场主体建设,依托优质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实施联合、重组,培育发展报刊集团、广播影视、演艺、网络传输等领域的一批集团公司,使贵州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对于贵州省中小型文化企业,在缺乏资金、市场、经验的情况下,可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积极开展与省外大公司、大企业甚至是跨国公司的合作,利用其在市场运作中积累的管理经验、先进技术、营销渠道、雄厚资金,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使其成为贵州参与区域和世界文化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载体。
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普遍观点认为,较低的收入水平导致贵州整个文化消费市场需求不足。实际情况恰恰与之相反,卡酷全卡通旗舰店(北京卡酷动画卫视旗下的重要经营渠道,是国内唯一一家由媒体运营的专业连锁卖场,以销售儿童玩具、文具、动漫衍生产品为主要业务)贵阳店于2009年11月8日正式开业。贵阳店是目前已开设的旗舰店中面积最小的,仅为623平方米,但每天的营业额均在卡酷旗舰店全国的店面中持续排名第一。贵阳店既没做太多的宣传,也未组织大型活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不菲的经营业绩,是始料未及的。这除了与贵州人民独特消费心理、卡酷品牌营销等因素有关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贵州文化建设和发展水平滞后,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根据发达地区经验,文化创意环境和日常化的文化生活是文化消费市场培育的有机土壤。因此,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的合理投入,有效结合公共文化与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打造若干文化创意社区,开放更多的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以及数据资源的共享等措施来培育贵州本地文化消费需求。同时,提高文化生产的市场化水平,提供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五、构建城乡结合的网状发展模式
加快贵州文化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必须要以城市为主,走从城市向城乡互动转变的发展道路。贵州省广大山区和少数民族乡村文化资源富集,但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资源依赖性强、企业联动性差、技术含量较低等。因此,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利用农村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就能够实现贵州省城乡文化资源互补、文化市场互动,促进城乡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城乡结合的文化产业网状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要以精心打造创意型城市、生态化乡镇、特色化村寨为重点。加强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文化、人才、体制等新要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创意文化产业成为贵州城市建设的文化支撑和亮点;加强以自然生态和民族生态为内涵的乡镇建设,充分利用贵州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资源优势,有效整合各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由重点乡镇、重点项目组成的民族文化生态圈,构建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文化产业格局;以民俗资源转化为主体的村落建设,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韵味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实现民族民俗旅游化、民族节庆市场化、民族演艺品牌化、民族工艺商品化、民族医药产业化,使村落成为城镇文化产业延伸的重要基础。
总之,贵州省应当努力探索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效路径,精心打造“多彩贵州”等文化品牌,寻找一个既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发挥贵州各地州市的潜力、产生集聚效应的特色发展之路。
[1]云南省社科院编: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2007—2008)[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施惟达主编:态与势——云南文化创意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