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全球竞争力
2010-08-15王媛媛
王媛媛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银行保险]
浅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全球竞争力
王媛媛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 230039)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资产规模上看进入了全球前30大银行之列,资本实力也能进入全球前20强之列,盈利能力却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但资本充足率并不落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主要是因为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金融创新严重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竞争力的提升。为了提高全球竞争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坚持股份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银行、企业间的关系,提高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国际金融市场
面对全面开放的金融市场,我国银行业市场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外资在活跃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同时,也给我国的金融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
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将进一步提高。当代的全球银行竞争已经是超大规模银行之间的竞争,全球金融市场进一步集中到少数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中。银行的竞争已经不仅在国内市场展开,而是已进入真正的“全球竞争”时代。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提高自身竞争的专业化与差异化水平来培育品牌与特色,提高竞争层次,打造出较强的全球竞争力才能在国际化竞争环境中保持一定优势,确立自身的发展地位。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现状
目前中国银行业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以及已经进入或准备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此外,还有政策性银行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其职能。在这些银行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规模和品牌等方面明显处于领先地位。下面根据相关指标比较客观地对我国的三大银行在全球银行产业的位置进行评估和竞争力的衡量。
(一)资产规模
经过改制上市以后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接近8000亿美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都已经接近6000亿美元,虽然离10000亿美元还有一定的距离,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金融市场的扩大,资产规模达到10000亿美元也不需要太长时间。而且,即使以现在它们的资产规模而论,也都进入了全球前30大银行之列。但我国银行的业绩主要依靠国内市场支撑,进一步国际化是未来我国大银行应该走的发展道路。
(二)资本实力
尽管消化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但经过政府注资之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核心资本都在300亿美元以上,虽然离1000亿美元尚有相当大的差距,但现在所有的银行的核心资本都没有达到1000亿美元,因此我国的三家银行能进入全球资本实力前20强之列。如果单凭资本一项,很多外国竞争对手都羡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政府的一次性注资都在100亿美元以上。但是,问题在于怎样保证这些资本的增值,不能像过去一样资本都被不良贷款吞噬和被时间“蒸发”,因为此次政府强调是对银行最后一次的注资。我国几大上市银行的资本都只有花旗集团的1/3,继续扩大融资渠道,开放股权限制,增加资本投入,才能迎头赶上国际大银行。
(三)盈利能力
我国几大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国际著名银行差距很大。欧洲银行中,像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这种规模和实力的银行,税前利润应该达到100亿美元,而我国这三家银行的税前利润都在50亿美元左右,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与花旗集团、汇丰集团、美国银行的差距更大。但是,中国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市场,全世界的大银行都在争夺中国金融市场的份额。应学习和掌握国际优势银行的经营管理经验,争取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四)资本充足率
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并不落后。中国建设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达到13.57%,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都在10%上下,均达到了具有全球竞争力银行的水准,这也是我国银行参与未来全球银行竞争的有利条件。当然,资本充足率是一个易变性最强的指标,目前这种“良好表现”主要是靠政府剥离大量不良贷款后才得到的,如果我国银行对贷款和资产的管理,信贷风险控制稍有放松,不良贷款的增量又会稀释资产质量,就我国银行目前情况而言,资本充足率将会连8%的标准都达不到。
(五)不良贷款率
我国的银行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虽然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都已经被控制在5%以下,但较大部分过去的不良贷款是由政府“买单”的。目前我国银行控制和降低不良贷款率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因为它离全球优秀银行1%不良贷款率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需要银行进一步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
总的来看,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与全球一流银行的竞争实力还不在同一个档次,差距还很大。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由于国有银行固有的体制顽症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从而影响到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国有商业银行像国有工业企业一样,其产权制度安排使其摆脱不了对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和向上的纵向依赖。银行主体事实上是不具有独立决策权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是由于体制上的软约束造成的,无论是银行屈服于政府压力向不良项目发放贷款,还是领导人出于自利动机向关系户不良项目发放贷款所造成的不良经济后果,都会由政府买单。即使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但是未能真正形成规范化公司治理结构,其结果必然还是这样。不仅如此,国有银行存在的体制问题还必然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用人制度、发展战略、组织与业务流程创新、风险防范等方面,因此难以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近年来银行股份制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和权力机制使其难以像民营银行那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改革,所以缺乏与市场竞争一致的制度激励和制约机制。
目前,大多数国际先进银行已经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而我国的大型银行在内部控制能力建设方面却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
1.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尚未形成。部分高级管理人员仍然片面追求经营业绩目标,而对其他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层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营的惯性,内控先行的理念还没有建立起来。
2.缺乏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大型银行没有建立起涵盖事前监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理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和内部风险评估模型,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控、识别、计量与定价机制。
3.监督检察环节不到位。部分大型银行对内部控制的定期评估、监督和整改工作力度较弱,远远不能适应其风险管理的需要。
4.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反馈机制。部分大型银行尚未建立起真正覆盖全行授信业务活动的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会计信息不真实,以致商业银行难以全面、集中地掌握客户的资信,财务状况及偿还能力。
(二)金融创新严重不足,影响了竞争力的提升
在金融业全面开放的环境中,大型银行要成功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就必须持续提高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和效率。当前,大型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首先,产品创新的层次不高。大部分金融创新属于外延式的数量扩张而非内涵式的质量提升,科技含量低,易于模仿和吸纳性产品创新较多,智能化程度高、不易模仿的原创性产品创新较少;产品开发及管理缺乏协调性,产品之间的交叉功能很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
其次,缺乏业务创新所必需的培训和激励机制。金融创新中产品研发主要依靠力量应该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鼓励创新就必须给予有创新潜力的员工足够的培训机会和相当于专利技术提成费标准的奖励。然而,目前我国大型银行中都未建立起类似的培训和奖励机制。
第三,市场推广机制中存在缺陷。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型银行尚未在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之间建立起有机高效的联动机制,缺乏对新产品有针对性的宣传营销,以致银行和客户在诸如代客户理财等一些新产品的特点上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导致一些新业务退出后市场反应平淡,收效甚微,甚至对商业银行本身的信誉产生负面影响。
三、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全球竞争力的建议
在我国金融业已经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我国的大型银行必须努力采取措施,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成功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竞争,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大型银行就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改革既是方向也是出路,只有改革才能带来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
(一)坚持股份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其改革的方向就是股份化,股份制改革是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当前,对于已经施行股改的四家大型银行来说,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巩固股改成果。深化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继续完善公司治理,加快转变经营机制,健全有效的制衡机制,强化基础管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要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银行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框架》的有关要求,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起良好的内控环境和内控文化,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注重股改工作的“上下联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深化分支机构和基层改革,做到公司治理改革的上下联动,不断推进新体制、新机制在全行有效运行。
(二)正确处理政府、银行、企业间的关系
转型中的中国银行要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即政府与银行的关系,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此外,近年来有些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取得了进展。过去那种国有企业资金需求银行必须无条件满足的情形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与企业处于更加平等的位置。处理好银行和企业关系的核心是既不能惜贷也不能乱贷,而是有选择的去放贷。
(三)提高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大型银行首先要着眼于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战略定位,集中力量发展有坚实基础,有竞争能力,有市场需求的核心业务,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大型银行要积极营造金融创新文化,不断优化业务创新流程,加速建立起业务创新所必需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注重产品创新中的成本控制和风险控制,克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做好产品维护工作,不断提高金融创新的质量和水平。
银行是服务型企业,服务是按照客户需求对现有流程与组织框架进行改革,挖掘潜在市场,即把部门银行办成流程银行。在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大型银行要不断地提高市场细分和差异化服务的能力,全力打造适合特定客户群体个性特点的金融产品,建立起对客户意见进行灵活反应的机制。
抗风险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永恒主体。大型银行要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标准,不断提高风险识别、测量、预警和控制能力;要针对本行的资产组合特点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并要不断提高风险计量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健性;要强化对集团企业客户资金状况的监测分析,提高对集团客户风险的管控能力。
[1]邓智毅.当前大型银行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金融,2007,12(10):35.
[2]李石凯.什么素质的银行具有全球竞争力[J].金融与保险,2007,6(9):72.
[3]王庆新.专业化与差异化[J].金融与保险,2007,17(7):75-76.
[4]史东明.商业银行再造与利用外资[J].金融与保险,2007,9(11):78-82.
[5]王松奇.中国银行竞争力报告(2006)[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F832
B
1002-2880(2010)12-0120-03
(责任编辑: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