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黑龙江生态乡村旅游研究
2010-08-15阚越
阚越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龙江商务]
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黑龙江生态乡村旅游研究
阚越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76)
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分析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发现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基层政府管理水平低,行业法规缺乏,粗放型经营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模式,旅游配套支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经营管理,依托资源创建品牌形象,新辟生态型发展路径,严格把好质量关的具体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的措施。
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生态乡村旅游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目标。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联动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07年又提出“城乡和谐游”,并启动了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潮迅速兴起。
(一)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之举
乡村旅游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宏观环境下,在广大乡镇和农村创造性地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交叉融合,从而为农业优化了产业结构,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为农村拓展了经济的内涵。
由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从新农村建设的视角出发,采用刘建平等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乡村旅游是指以城乡互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乡村独特的生态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学习、参与、购物等为旅游功能,以城乡间的文化交流、人群迁移为表现形式,兼具乡土性、知识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的特色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是增加新农村建设效益的助推器
乡村旅游的发展给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乡村经济发展方面,乡村旅游以其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和牵动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了乡村产业结构,实现了农业产业化。民拓展就业渠道、拓宽致富道路的同时,也是促农增收的一剂良方,在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的前提下又促使农民投资和消费结构趋于完善,最终形成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体系。在乡村社会环境方面,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品质和村容村貌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城市旅游者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科技理念的熏陶下,农民的素质得到了提高,为培育新型农民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与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领导为百姓出谋划策办实事,百姓积极配合,工作热情高涨,促进了生产,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进而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二、黑龙江省乡村旅游的现状
黑龙江省依托“三农”旅游资源和富有特色的“北国风光”旅游区及产品体系,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把握产业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6年黑龙江省旅游局专门推出哈尔滨—阿城、哈尔滨—大庆—杜蒙、哈尔滨—五大连池、哈尔滨—伊春等七条乡村旅游线路。2007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276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76家。2008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00.6万人次,创汇8.7亿美元,全省乡村旅游的经济总量约占全省旅游业各项指标的60%左右。2009年初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新农村旅游的重大现实意义后,提出将“发展乡村旅游”升级为“新农村旅游工程”,真正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2010年黑龙江省旅游局出台了《全省推进新农村旅游工作指导意见》,系统阐述和明确了黑龙江省新农村旅游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等,这是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战略性、指导性、规范性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目前全省已评定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省农科院园艺分园、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等50余家乡村旅游示范点,100多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向全国申报了10余家全国工农业示范点,并、、、帽儿山吕家围子屯、年丰朝鲜民族自治乡等多处农家乐旅游景点。牡丹江等一批城市被国家定为“全国十个乡村旅游”典型城市之一,北极村、兴十四村、达斡尔哈达新村、扎龙自然保护区等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
三、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政府管理水平低,行业法规缺乏
目前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层次水平还不高,自发、盲目、无序的状态还随处可见。虽然省政府相关部门为了全省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指导意见并作出了全局部署,但是一些基层政府尚未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我国旅游法尚未出台,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各地基层政府也未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护经营者及游客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粗放型经营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乡村缺乏发展乡村旅游的长效机制,部分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急功近利,着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和全局规划,盲目跟风开发等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发展初级阶段主要形式,在全省“农家乐”的热潮中大批游客进入乡村,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餐馆旅店生活垃圾的剧增、旅客旅游过程中制造的垃圾等都超过了当地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务必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三)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模式
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是真正的旅游吸引因素。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基于这种独特、传统的乡土文化,挖掘其内涵,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用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吸引和感染旅游者。在发展中传承传统乡土俗文化,避免开发过程的过度现代化。现阶段初级乡村旅游的“农家乐旅游”存在产品雷同、项目单一、活动内容乏味等普遍现象,这种经营模式势必会引起乡村旅游市场的萎靡。依据乡村旅游的资源环境优势,只有采取将生态内涵注入乡村旅游的这一创新模式才能使乡村旅游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旅游配套支持体系不健全
乡村旅游是在农业与旅游业两大产业交叉的背景下产生的特殊新型旅游模式,这就需要发展地具有完备且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支持体系。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是黑龙江省农村地区面积较大,只有距城市较近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达性较强,部分非常富有潜力和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较差,相应的旅游基础设施、交通以及餐饮和住宿环境都有待于改进。另一方面是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当地农民以及部分企业投资者,相应的旅游知识和管理能力都比较欠缺,从而导致服务水平和质量都不尽人意。再者就是缺乏健全的对外宣传和营销体系,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纵横交错的整体营销网络。
四、黑龙江省发展生态乡村旅游的路径
(一)制定法律法规,强化经营管理
面对目前黑龙江省乡村旅游散而乱的局面,各级政府亟需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强化管理,使之依法健康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当地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再规划,加强各要素间的流通组合,促进农村非农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是现阶段工作的重点,相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对目前的乡村旅游状况进行认真排查,该整顿的整顿、该关闭的关闭,树典型、学先进,使新农村建设下的生态乡村游有序健康发展。
(二)依托资源打造品牌形象
黑龙江省拥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以及享誉中外的北国冰雪,除此之外还拥有现代化的大农场,清新朴实的山野民舍,北方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边境异域风格的小镇,大森林山居风格的农舍,湿地休闲小屋等,黑龙江省生态乡村旅游发展所具有独特的优势资源。在今后的开发过程中要利用这些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富有文化内涵且独具特色的旅游系列产品,增加游客的体验价值,使其游有所乐、游有所学。要始终以创龙江生态乡村精品游的品牌为宗旨,积极对外宣传树立龙江生态乡村旅游品牌形象。
(三)辟建生态型发展路径
过去黑龙江省生态乡村游的项目开发一直沿袭传统粗放型模式,比如常见的“农家乐”、“采摘园”、“观光园”等,它们属于大众普通型项目,开发模式缺乏地域独特性和生态理念。黑龙江省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在项目开发中必须开拓创新,另辟生态型发展路径,结合新农村建设下生态农业的成效开展农业生态乡村游;结合黑龙江省特有的冰雪资源开展冰雪生态乡村游;结合大森林的自然康体功能开展森林生态乡村游;结合湿地及野生动物观赏开展湿地野生动物生态乡村游等。只有引进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森林、冰雪、湿地等生态环境的开发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才能真正优化现有的农村产业结构,使当地的生态乡村游得到优化升级。
(四)严把质量关
质量是发展的根基,只有根基牢固才能长远发展。目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服务质量、卫生质量等不过关问题已成为旅游业界不争的事实。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大力度解决。首先应在经营过程中强化服务质量意识,严把质量关,完善奖惩机制,将质量管理落到实处。专业培训和职业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质量有效手段,相关部门应安排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学习各类培训班,加快旅游队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要改善不符合标准的设备设施,健全疾病卫生防御体系。最终在质量兴旅的指导方针下实现高质量的生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苏永军.新农村建设中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以宁波市为例[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09(5).
[2]皮玫瑰,邹新树.农家乐产业功能及可持续发展初探[J].中国集团经济,2008(10).
[3]王素琴.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型[J].经济论坛,2007(1).
F592.7
B
1002-2880(2010)12-0015-02
(责任编辑:张彤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