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010-08-15徐岚

对外经贸 2010年12期
关键词:皖江安徽

徐岚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

[区域经济]

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徐岚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30)

为了加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国家将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于安徽皖江城市带。从产业转移的内涵及其动因入手,对安徽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的背景及其特征以及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建议策略。

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

一、产业转移的内涵及其动因

(一)产业转移的内涵

产业转移理论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弗农的工业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产业转移理论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产业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这一理论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制定地区发展战略时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部或国家间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产业转移的动因

1.利益驱动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企业经营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哪里有利益,企业就会关注哪里;哪里的利益最大,企业就会奔向哪里,产业就会转移到哪里。企业这种坚持不懈的追求,不仅着眼于当期利益,更着重于长远利益。因此,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2.地区差异是产业转移的客观基础

先天的自然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了要素在地区间的梯度流动;后天发展中的差距,使得一定程度的要素流动最终引致了产业转移。随着市场狭小与生产能力扩张之间矛盾的突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企业追求更多利润之间矛盾的加剧、产业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之间矛盾的上升,无不使产业在地区间的转移成为必然。成为产业承接地的主要原因正是缘于自身自然资源的良好基础以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后发优势。因此,地区差异是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

3.技术转移是产业转移的关键环节

产业的转移不仅仅是该产业资产、设备等生产资料的简单空间移动,更为重要的是技术、管理、观念等无形资产的价值转移,其中的技术转移尤为关键。产业承接地只有把握核心技术,真正参与到产业价值链中,才能减少产业转入的负效应,增加与发达地区的正相关,即技术转移是产业转移的关键环节。

4.政府介入是产业成功转移的重要保证

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产业梯度转移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有效引导和调节。在实践中,只有运用政府的力量,以产业政策为手段,积极吸引外资,主动承接高梯度地区产业转移,才能使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并非是自由放任的,其本质上都渗透着政府的宏观调控。因此,政府介入无疑是产业成功转移的重要保证。

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及其存在问题

(一)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

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势在必行。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沿海地区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在减弱,外延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加之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比较大。在此背景下,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已成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务,在这种经济趋势的推动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顺应而生。

(二)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比较优势

1.战略区位的优势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7.6万平方公里,人口3058万人。皖江城市带是实施促进皖江城市带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皖江城市带是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区域,以合肥为中心,半径500公里范围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东等省市。皖江城市带将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2.丰富的资源

丰富要素资源为皖江城市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淮南是国家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六安霍邱的20亿吨铁矿资源位居华东地区首位,芜湖拥有丰富的岸线资源,仅长江深水岸线就有31公里,土地供应相对充足,工业用地价格、标准工业厂房租赁成本相对较低。沿海产业转移主要是成本驱动型,大都是需要大量用工、用水、用地、用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皖江地区劳动力、土地、水利、电力等基本生产要素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具有综合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良好的产业基础

目前,皖江城市带已经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在与长三角经济圈的长期融合中,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共生圈。与此同时,皖江城市带的产业承接平台也更趋完善,共拥有4个国家级开发区,65个省级开发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特色工业园区,支持政策也日趋完善。尤其随着合肥、芜湖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其承接国内外高技术项目的优势更加凸显。

(三)安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

尽管皖江城市带存在上述诸多比较优势,但在宏观经济形势和区域经济竞争的双重影响下,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思想不够解放

安徽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皖江地区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人才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相对于长三角地区相对滞后。安徽要融入“泛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就先要解决思想障碍问题,做到各个方面的思想观念都要转变。

2.行政壁垒问题严重

泛长三角地区行政隶属关系比较复杂,受行政区划体制的束缚,区域经济传递的规模与范围十分有限,其中的机制体制对接工作还不完善,错综复杂的行政屏障和利益冲突,将直接影响安徽对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

3.高端人才和技术短缺,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皖江城市带虽然劳动力丰富,但是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工人的素质不高,多数缺乏专门的职业技术培训,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短缺,高技能、高素质、替代弹性小的高端人才偏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技术模仿多于技术创新,多数属于粗加工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缺乏谈判筹码,往往是被动地进入转出企业的生产体系,成为产业价值链当中低端模块的生产者。

4.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

皖江城市带虽然已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难以满足转移企业的配套要求,一些转移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所需的零配件仍需要到东部沿海地区或国外采购。产业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集聚效益不明显。特别是在电子信息、软件、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面,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

三、推动安徽皖江城市带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识

1.增强机遇意识。产业转移的机遇十分难得,竞争也十分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东部省份的欠发达地区、西部省份都对产业转移十分重视。皖江城市带如果不克服畏首畏尾、怕担风险、满足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不树立机不可失、在竞争中求发展的观念,不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丧失先机,陷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2.增强服务意识。承接产业转移会带来思想的解放、人才的集聚、开放的扩大、改革的深入。承接产业转移之后,资金、技术、品牌、市场等发展要素都会随之而来。这就要求皖江城市带必须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全方位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

3.增强市场意识。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转变用行政命令来维持经济秩序和处理经济矛盾的思维及方法,树立资源配置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用资源换资金、资源换技术、资源换市场,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为引导,按价值规律办事的观念。

4.增强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不作违法和不能实现的承诺。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现象,为招商引资创造一个稳定、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的坚实载体

1.优化服务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在集群内大力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建立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技术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市场展示平台、培训平台等,逐步完善产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要发挥好行业协会等企业自律组织的作用,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在集群内开展各种培训、信息咨询等公共活动,提供具有准公共品性质的服务,帮助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大力改善配套保障条件,夯实承接产业转移基础。皖江城市带要积极推进公路口岸、铁路口岸、电子口岸建设,提高通关效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高电力、供水、通讯等公共设施的保障能力,实现城市综合服务对产业园区的有效覆盖。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构建快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引进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

(三)注重引智引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皖江城市带要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达标、符合节能减排等要求的项目,鼓励承接产业转移时企业技术研发和设计环节一并转移,特别要重视引进掌握了高新科技的高端人才。鼓励和引导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和运用核心技术,转化先进科技成果。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投入,承接产业转移资金应重点向高新技术领域项目倾斜。

(四)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中部地区要按照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服务集成的要求,重视产业配套以及产业链的整合,围绕发达地区欲转移出来的产业,立足当地现有的支柱产业,合理设置项目准入门槛,严禁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有效防止生态风险。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优先承接有带动作用和能延伸产业链、配套能力强、壮大产业集群的先进制造业。对适宜引入的高新技术成果,可实施技术嫁接,在承接中改造传统产业,将本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1]钱常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浅见[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9(4).

[2]张谋贵.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3).

[3]王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指导原则和战略定位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0(5).

[4]谢培秀,殷君伯.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思路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09(1).

[5]程必定.产业转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J].江淮论坛,2009(5).

[6]左学金.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J].江淮论坛,2010(1).

[7]陈刚,刘珊珊.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当代财经,2006(10).

[8]马子红.基于成本视角的区际产业转移动因分析[J].财贸经济,2006(8).

[9]丁金刚.产业转移的动因及趋势预测[J].经济师,2010(2).

F127

B

1002-2880(2010)12-0057-03

(责任编辑:陈鸿鹏)

猜你喜欢

皖江安徽
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
5.回声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小鲟”过皖江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负面效应分析
基于三圈理论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