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分析
2010-08-15许峰许敏
许峰许敏
(1.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河南洛阳 471009;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00)
[投资与合作]
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分析
许峰许敏
(1.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河南洛阳 471009;2.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 233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开始加大对外R&D投资的力度,出现了R&D全球化趋势。与此同时,部分跨国公司根据其对中国市场潜力的判断、对中国研发环境的分析以及当地研发策略的综合考虑,开始不断在华建立R&D机构,逐步实现在华R&D的本土化。我国应增强国内研发创新实力,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外资在华研发投资的规模和管理。
跨国公司;R&D;本土化
一、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现状
(一)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方式多样
目前跨国公司以非独立研发机构为主,在我国设立非独立法人、内设部门型研发机构,他们一般规模较小,承担研发的大项目较少,但灵活性强,便于掌控。独资研发中心是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最成熟、最集中、最高级的形式,松下、诺基亚、宝洁、爱立信、微软等世界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华设立了独资机构,在具体业务部门或者合资企业内部设立研发部门是最常见的跨国公司研发投资形式,如摩托罗拉在手机部和蜂窝电话部门下分别设立研发部门,从事具体业务的研究开发工作。与中国的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实验室也很普遍,例如,国外著名跨国公司已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多个研究所、实验室和培训中心,美国惠普公司与北京大学共同成立了中国惠普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企业建立技术联盟也是跨国公司对华研发投资的方式之一,例如,朗讯科技与康佳电子公司合作开发手机,莲花公司与信息产业集团合作开拓业务等。
(二)研发机构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应用性研究
跨国公司在我国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而基础性研究较少。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从需求角度来看,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投资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支持当地的生产和销售。例如摩托罗拉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主要是因为我国消费市场巨大但同时可替代产品多、竞争激烈;二是从供给角度来看,基础性研究具有投资规模大、研发周期长、风险系数大、科研人员素质要求高、影响程度深等特点,且一般可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所以跨国公司通常将其置于母国。跨国公司侧重于应用性研究不仅是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更是其为在华研发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市场迈出的重要一步,因而这也是海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一大共同特征。
(三)地域分布较为集中
区域分布方面,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选择的地域大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政策环境较好、科教水平较高的地区。从空间分布来看,跨国公司投资研发中心分布主要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大城市,尤以北京和上海最为集中,两地机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这主要是由于北京、上海两地高校云集,拥有丰富的科技人才,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不仅为跨国公司在华活动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人才,而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而成为跨国公司选择建立研发机构的首选地点。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也让跨国公司看到了潜在机遇和商机,他们开始把研发机构和实验室直接建立在西部城市。美国IBM投资2亿美元与西安软件产业园合作搭建一个设计规模和技术水平全球最大的软件开发平台;摩托罗拉投资1亿美元在成都建立网络系统R&D中心;韩国三星、日本东芝、三洋等公司将总部的基础实验室建立在西安。
(四)行业特色突出
受母国与东道国的经济结果和比较优势影响,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难度大、研制周期长和市场竞争激烈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华的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通讯、化工、汽车、医药等领域,其中IT行业的研发中心占总数70%左右。跨国公司在京沪粤三地的投资行业各有特色,如北京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多集中在计算机、软件、通信等领域,其中尤以美国公司居多;化工、汽车、医药行业是上海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主力;广州、深圳以通信领域为主。
二、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有利于我国提升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促进了先进技术、劳动技能、组织管理技巧等在我国的扩散,促进了我国的科研活动,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跨国公司的在华研发活动,将加速先进技术的转移,提升技术水平,并促进我国与国外知识高地建立联系。同时,地方企业可以从跨国公司研发活动中学习到管理技术和经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科研管理水平。而区域内各种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和改善,并建立学习型区域,促使中国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跨国公司与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立R&D中心并开展R&D活动,一方面使我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市场观念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企业观察、把握跨国公司在华生产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二)促进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投资,会对研究设备和基础设施产生需求,必然带动本地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及房地产、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拉动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外资研发机构把中国的一些科研成果介绍到国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技术出口状况及产品结构。跨国公司科技开发和创新的成果会带动上下游产品的开发,为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提供动力和条件,对中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间接的影响。
(三)增强我国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性
在跨国公司全球技术战略中,跨国公司依据各国科技资源及技术创新方面的比较优势,合理配置资源与能力。各国或地区的研究与开发通常局限于不同的技术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差距使得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对国际科学技术知识资源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跨国经营企业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其技术转移速度。因此,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的不断发展,很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跨国公司在华研发的技术扩散效应不能尽快取得明显成效,却造成了本土技术进一步边缘化,对于发达国家的科技依附地位进一步强化。
(四)对国家科技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后将会吸引大批优秀人才的加入,这些国内优秀的科研人才可能会带走积累多年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和市场网络,甚至可能会带走一些危及国家安全的保密技术。特别是在我国特有的体制下大部分研发机构是国有的,产权不明晰、产权保护意识不强条件下,这种技术流失更容易发生,从而对国家科技安全构成威胁。此外,跨国公司还可能会利用我国核心技术产权不清、产权保护意识淡薄等弱点,以较低的成本轻易地购买到国内的核心技术。
三、应对跨国公司在华R&D本土化的对策
(一)增强国内研发创新实力
设立各种创新研发中心,有针对性地为提高产业创新水平创造条件;推动重点产业科技研究,在关键技术领域培养和提高核心技术能力。各级政府要根据信息环境的变化提出建设方案,积极部署网络信息建设,创造信息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优势。此外,建立健全学术网络,积极招聘国内外科技人才,吸引外国专家学者在华全职或兼职;改革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建立完善合理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大学,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设立专业技术学院,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大学研究课题、教学方法与系所分类,应配合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弹性调整,鼓励企业进行员工培训,鼓励跨国公司设立人才培训中心。
(二)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引导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
重视研发机构建设,并努力撮合这些研究机构与跨国公司合作,为跨国公司提供服务,从而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并推动其升级。鼓励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与我国的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技术部门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如项目委托、建立联合实验室、组建技术联盟等。这些合作不仅有利于弥补我国研发资金的不足,提高本土研发能力和研发水平,而且我国研发部门亦可以借此与跨国公司创建技术共享机制,共同拥有知识产权,分享技术成果,从而形成研发与人才的双向流动基础。
(三)提高政府管理服务水平
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科技进步情况及跨国公司活动的动态,及时调整科技产业发展策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科技发展计划,重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高技术研究开发管理体系,将高技术产业政策纳入国家整体战略,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尽快成立外商研发中心一站式服务机构。同时,还应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中国企业成立独立的研发机构,鼓励中国企业与国内外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跨国公司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在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及研究开发的实施方面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和财政上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研发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有利于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的有关政策。
(四)加强外资在华研发活动的规范和管理
面对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大潮,中国应该从国家战略利益的高度来规划应对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投资的科技创新政策,在充分利用外资研发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溢出机会的同时,也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外资研发活动的规范化管理,确保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安全。对此,要规范外资在华研发活动,强化对关键性产业技术的战略保护。有关部门应根据我国的科技战略发展需要,针对不同的技术领域出台专门的管理规定,以规范外资在华研发活动,保护科技战略安全;要提高市场竞争程度,防止跨国公司形成市场垄断和对我国相关产业的控制;应有意识地打造规模大、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企业,这样才有足够的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与跨国公司在研发方面展开竞争。
[1]孙福全.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J].中国软科学,2006(5).
[2]黄兆银.R&D全球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林建国,武艳卿.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研发中心的影响及对策[J].跨国经营,2005(4).
[4]余律.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本土化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05(1).
F273.7
B
1002-2880(2010)12-0039-02
(责任编辑:马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