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新特点及对策

2010-08-15董雯雯

对外经贸 2010年12期
关键词:内资跨国公司企业

董雯雯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蚌埠 233041)

[投资与合作]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新特点及对策

董雯雯

(安徽财经大学 商学院,安徽蚌埠 233041)

跨国公司掌握着当今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通过向外输出技术赚取高额的技术转让费用,扩大技术的使用范围,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中国作为技术输入方引进技术,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高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推动科技进步。如果利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国应该合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采取适宜的技术发展模式,在满足跨国公司利益追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技术利益,实现双赢。

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自主创新

一、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新特点

(一)转移技术水平有所提高

现阶段跨国公司对华转移的技术呈现出由中、低端的标准化技术向相对高端的成长型技术甚至是实验室技术转变的态势。目前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以通讯产品为例,短短的两年间,手机市场的迅速扩张势如井喷。伴随着市场的扩大、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速度大大加快,周期大大缩短。苹果、诺基亚、三星、西门子等跨国巨头把中国市场当成了其手机产品新技术的展示台,纷纷推出新款产品相互比拼。几乎可以说是新产品一研发出来,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在中国市场上,基本与国外同步流行。

(二)跨国公司技术战略发生新的转变

1.从逐步进入到大幅度转让技术。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一般是先设立小规模的企业,适当向其转让生产应用技术,然后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相应加大技术投入。中国加入WTO以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投入明显加快,技术转移已成为我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力量和渠道。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仍然以三资企业为主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3012.4亿美元和2279.6亿美元,占出口和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86.6%和79.4%。相比之下,内资企业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额规模很小,2007年出口额为465.8亿美元,进口额为590.3亿美元。从贸易差额来看,三资企业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体,2007年三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均在20亿美元以上,其中外商独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更是高达564.1亿美元。而内资企业除集体企业的出口超过进口外,其他企业类型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贸易逆差,其中国有企业的贸易逆差最大,2007年达到123.4亿美元,私营企业的贸易逆差也达到38.6亿美元。

2.由被动的技术转让到自觉的技术投入。我国加入WTO后,根据相关承诺,取消了对三资企业技术转让的硬性要求,加强了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为跨国公司技术投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之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由原有保守、审慎的技术转让观念逐步转向自觉的、系统性的技术投入战略。

3.由单纯的技术转让向研究开发经营战略转变。跨国公司往往从全球战略出发,根据各地不同资源和价值链上所处不同环节,在世界各地设立不同的网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跨国公司在已经建立制造中心,并且智力资源丰富的地方建立研究开发中心,以便支持当地的生产制造或者利用当地智力资源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是必然的。世界500强中的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相继在我国成立了研发中心。据商务部统计,到2005年底,在中国设立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近700家,累计投资超过40亿美元,到2008年外资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现已超过1200家,虽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但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势头不减。研发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通讯、计算机软件、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半导体及自动化、化工、电子数码产品等多种行业。

4.加强了与内资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首先,随着内资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跨国公司不仅将内资企业视为竞争对手,而且开始积极谋求与内资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在技术合作领域,近年来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通过技术合作结成了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有助于内资企业加入跨国公司全球研发体系,实现研发的规模效应。其次,跨国公司将技术投入与中国相关配套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大了对配套企业的技术支持力度。

二、跨国技术转移对我国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跨国公司带来新技术。大型跨国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其技术转移效果更为显著,在汽车、家用电器、计算机、通讯器材、数控机床、仪器仪表、医疗器械、食品加工等领域,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或直接转让了技术或带来了新产品和新工艺,促进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使我国这些行业的技术和工艺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2.产生技术溢出效应。首先,跨国公司进入使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提高了国内消费者、企业及相关研发人员对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学习兴趣和模仿能力。其次,面对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竞争压力,国内企业纷纷加紧技术冲刺。再次,带动了为跨国公司配套的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跨国公司还为国内配套企业提供了技术标准、技术指导、产品样品、存货管理、物流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以帮助这些企业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另外,跨国公司与国内配套企业建立长期供货公司,并逐步将配套企业纳入其全球生产体系。

(二)消极影响

1.技术依赖。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R&D投资仅占世界总投资的6%,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依靠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获取新技术。越是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技术的来源越集中,本国技术战略的主动性就越弱。这样,进口的技术无法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反而抑制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即便是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其R&D活动也被限定在跨国公司产业链的某个特定层次上,从而产生了技术锁定的现象。

2.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仍然偏低,而且以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即使在利用外资中获益匪浅的汽车、电子等行业,跨国公司对高端技术和核心技术也进行了封锁。在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行业,跨国公司从全球布点出发,利用我国劳动力的总量和成本优势,在我国主要从事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而关键零部件仍大量依靠进口。组装环节一般增值幅度小,技术含量低,不利于我国全面掌握技术,形成完整的生产和研发体系。

3.造成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多数跨国公司在华寻求投资条件好、效益高、容易取得技术支配地位的项目和领域转移技术,而对我国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的农业、基本原材料工业等领域缺乏兴趣。跨国公司长期投资回报率高的第二产业,加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局面和调整的困难。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区域分布看,跨国公司在华技术绝大部分流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而对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技术屈指可数,这种状况势必拉大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4.挤占我国的创新资源和科研人才。目前,跨国公司对我国科技人才的争夺不断升级。外资研发机构工作的专业人才中,我国本土的科技人才占到90%以上。一些大跨国公司通过在我国著名高校设立奖学金或及早签约的方式,将优秀人才提前招致麾下,增加了人才储备,拉大了与国内企业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差距。

三、我国的对策分析

(一)自主创新,制定合理的科技战略

首先,要着力于自主创新,以政府为主体,积极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支持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自主创新的战略联盟。其次,必须制定科学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三,提高我们的技术识别能力和谈判策略,防止掉入跨国公司设置的技术和专利陷阱,并将技术引进的底线提高。最后,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出口”的良性循环,处理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开发创新、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二)培育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

促使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移的动因既不是强制性技术投入措施,也不是各种优惠政策,而是国内竞争态势的变化。因而,一定的竞争压力以及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将对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起到持续性的刺激作用。首先,要培育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对手。通过引进同行业其他大跨国公司投资,使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同时彻底打破内资企业跨所有制、跨地区、跨主管部门兼并重组的体制约束,完善企业创新体制,全面增强内资企业的竞争力,形成有实力的国内竞争群体。其次,应充分理解跨国公司的决策方式和投资战略,并为其提供完善的法规体系、平等的政策环境和宽松有序的监管体制。

(三)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我国应尽快完善技术转移的基础结构和相关法律保护制度。注重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防止技术流失。建立和完善国内技术市场,并与国际技术市场接轨,实现国内技术市场与国际技术市场的融合。

(四)积极发展配套产业

我国应该为跨国公司创造完善的配套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知识高地的建设,从而增强跨国公司研发的协同效应以及技术扩散的力度和幅度。政府应尽快建立完善人才流动的市场机制。同时,加大对国民教育、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面向产业成长和技术进步的高等技术教育体系。一方面,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创造有利条件,扩大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从而为未来的自主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和制度基础。为了改善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于个别企业来说,可以加强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培养人才;通过技术交易,引进所需的技术知识;国内企业之间建立技术联盟关系,互换技术成果等。

[1]杨丹辉.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5(3).

[2]吉昱华,杨克泉,马松.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进步[J].重庆社会科学,2006(4).

[3]董宁,郑玉坤.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及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J].国际经济合作,2006(4).

[4]李昌凤.当前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4).

F741.2

B

1002-2880(2010)12-0034-02

(责任编辑:马 琳)

猜你喜欢

内资跨国公司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以跨国公司为载体提升城市国际交往功能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内外资对中国碳排放影响的比较
天津:今年前两月引进内资项目1574个到位资金855.35亿元
FDI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关系揭示
谈跨国公司知识资本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文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