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因及对策
2010-08-15孙红侠
孙红侠
(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徐州271008)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法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掩盖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的行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悬在投资者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且投资者因此造成的损失很难获得赔偿,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维权更是困难重重。因此,探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产生的动机,制定更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并加以遏制,就成为证券监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成因分析
(一)获取经济利益与业绩考核动机
企业经理人员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各项收益数据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反映了经理人员的工作业绩的大小。多数公司对经理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即经理人员能否获得奖金、奖金数额的多少以及领导职务升迁都与企业的经营业绩挂钩。在经济利益与确保职务动机的驱动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财务造假来改变业绩考核指标。如在企业不能完成利润或扭亏计划的情况下,采取调整利润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ST湘中意在1995年的财务报表中将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由加速折旧法改为直线法,“帮助”公司增加了利润,由亏损变为盈利,实现了经理人员的经营管理目标;ST花炮利用少计成本费用、关联方交易等手段粉饰业绩,为了避免2003年、2004年连续亏损,将以前年度发生的费用及欠缴税款推迟计入2005年度。这也是最常见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
(二)股票发行和上市动机
2006年12月13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实施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临时报告第三十条规定: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其持有股份或者控制公司的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的,上市公司应当立即披露,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江苏三友于2005年5月18日在中小板上市,而差不多一年之前的2004年6月5日,该公司控股股东南通友谊实业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就已经发生了变更。而且在友谊实业于2006年5月19日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时也没有予以披露,一直隐瞒到2010年3月27日才予以披露。因此,该公司2005年的上市涉嫌对投资者的欺诈,而且随后历年的定期报告也都构成对投资者的欺骗,涉嫌信息披露严重违规。并且该公司还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这种涉嫌欺诈上市的做法,严重损害了中国股市的形象。
(三)获得配股资格动机
在壳资源比较稀缺的中国资本市场上,配股资格对上市公司来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1996年上市公司配股工作的通知》中就配股资格作出明确规定:公司在近3年内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都在10%以上,属于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的公司可以略低,但不低于9%。许多地方政府为了不让本地的上市公司失去宝贵的上市资格,通过税收优惠、地方财政补贴、减免利息、给予资产价值方面的优惠政策等方式来补贴和帮助企业,一些公司也因此得到巨额补贴而实现了扭亏目标,达到了证监会规定的3年每年净资产收益率都在10%以上的配股要求,顺利实现配股。例如,1997年新疆乌鲁木齐市财政局经人民政府同意,以现金的方式给予上市公司新疆友好1550万元的财政补贴,该项补贴收入占新疆友好税前利润的48.05%。在这种“帮助”下,新疆友好才以1995—1997年3年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0.21%、10.03%和10.47%的业绩顺利实现了1998年的配股。
(四)获取银行贷款动机
作为债权人的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不仅要考虑贷款利息收益的高低,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信用状况,因为借出资金的安全性始终是银行最为关心的问题。许多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融资的目的,编造虚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以骗取银行的借款。比如深圳一家实业公司为解决资金周转方面的困难,不仅私刻假公章,还伪造纳税证明。事情败露后该公司不仅贷款计划泡了汤,还被当地国税分局依法处以5000元的罚款。
(五)炒作股票动机
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与有关各方的利益直接相连,股价上升,公司价值得以上涨,从而能够提升公司的形象,也会给管理人员、公司职工以及持有公司股票的利益相关者带来好处。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公司与券商联手炒作,公司编造假消息,券商托市,以实现炒作股票动机。例如,有的上市公司炒作自己的股票总体思路是年初买进,在4-6月份要做中期财务报表时卖出一些,10-12月份要做年度财务报表时再卖出一些。每年年初,公司会公布业务目标。操作人员就根据这一目标买进相应数额的股票。
(六)减少纳税动机
按照我国税法规定,纳税是每一个企业和公民应尽的义务。纳税会导致企业现金流出,多数上市公司都希望通过纳税筹划、合理理财以降低企业的税收支出,但也有些上市公司采取虚构或隐瞒交易、采用不当的会计处理方法等造假手段以达到偷税、漏税、减少和延迟纳税的目的。例如,,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与古井销售公司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方法,在2002-2003年度利用这种纳税方法抵减销售公司应缴企业所得税,造成国家税款巨大流失。
二、治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
(一)完善财经法规制度
首先,要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这可以从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进一步完善与规范关联交易的披露、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等方面入手。其次,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对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方面,尽可能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从而减少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在职务上的利用。
(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公司应当实行严格的职责划分和授权控制,使各部门、岗位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不相容职务应当严格分离,如会计部门中,出纳和记账两个岗位应由不同人员来担任,而不能由一个人兼任;再比如,在企业中,一笔业务的发生不能自始至终由一个人单独完成。这些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会计贪污舞弊行为的发生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三)加强会计行业监管
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一套包括法律、部门规章、行业自律型规范等内容的会计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为满足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管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会计监管的制度和方式,以加强对会计行业的监管。
(四)建立赔偿制度,强化监管力度
首先,要加大惩治力度,要维护《会计法》的权威,保护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明确单位法人为本单位会计行为责任主体的制度,对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规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领导者,要求其承担主要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其次,要建立赔偿制度。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但还没有一起真正实施的民事赔偿案例。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对各地法院发出了暂不受理涉及民事赔偿案件的通知,但也仅仅是权宜之计,处理类似案件法规的完善势在必行,从而对参与造假者,无论是公司,还是会计师、评估师,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第三,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重大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
[1]由建勋,吴文轩.治理会计信息造假 提高民营企业诚信的对策[J].财务通讯,2005(6).
[2]杨惠君.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J].财务通讯,2005(1).
[3]汪易强.探索新形式下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有效途径[M].黄山学院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