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解决途径

2010-08-15

大庆社会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企业

孙 原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其解决途径

孙 原

(大庆石油学院人文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文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最新发展阶段,已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各个行业的重视。而自从上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传入我国以来,经过多年的理解、吸收和发展,我国企业也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并涌现出一批以文化管理为特色的优秀企业。但是仍有很多企业对如何建设企业文化以及将文化落到实践中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鉴于此,本文在对一些误区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企业文化建设;误区;解决途径

20世纪60~70年代,日本企业迅速崛起,发展迅速,而此时的美国企业却发展迟滞,美国的一些学者针对美日企业的一些管理方式进行了大量比较研究,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

80年代初,美国的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进行了长期的企业管理研究并对大量企业进行详尽调查,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一书。它用丰富的例证指出: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为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自然约定俗成的而非书面的行为规范,即企业文化;同时有各种各样用来宣传、强化这些价值观念的仪式和习俗。

到了90年代,企业文化研究在80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化研究方面发展,而且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于80年代从日本、美国传入我国,经过20余年的理解、吸收和发展,“企业文化”已经被我国的理论界与企业界所重视。特别是当大家都开始意识到,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时候,建设自身企业文化便被纳入到众多企业的管理议程中。近几年来,国内众多企业都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涌现出了一批像海尔、华为、赛意法、大庆炼化等具有优秀文化特色的企业集团。虽然如此,仍有一些企业对如何建设企业文化及怎样将文化落到实践中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本文归纳和总结了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并相应提出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1.文化无用。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只有订单的数量、营业额、利润、回款、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才是企业的命脉,文化建设是虚空、无用的,它不能帮助企业带来订单的增加,尤其是从短期来看对于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看法在处于成长初期的企业较为常见,出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领导层往往将关注点放在产品和市场上,重经营、轻管理,忽视文化建设。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管理上就会因为企业刚性管理制度的局限性而使问题逐渐凸显,成为企业难以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2.个人文化。很多企业将文化说成是企业家个人的文化。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企业家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强调企业家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企业家有了某种文化的自觉,才能在企业中大力提倡、推行文化管理。但是企业家的倡导作用放在整个企业发展这样一个宏观角度来说是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员工的主体作用的,因为它不能代替全体员工去认同和内化本企业的文化。一个人的观念不是企业文化,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才能够称之为企业文化。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这个概念是一个企业建设自己的文化首先应该认识的问题。

3.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承认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的确存在着联系,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载体,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能有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但不能将两者混淆甚至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代企业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中,片面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企业价值理念的塑造,这是对企业文化的浅化。这样建设起来的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不配套。将企业文化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独立出来,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4.片面认识企业文化。一些企业把企业形象(CIS战略)推广活动看成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唯一活动,导致企业只热衷于通过搞各种社会活动、统一服装、统一标志等外在的物质活动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其实企业形象的推广活动,只是企业文化“外显”部分。还有一些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而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没有多大关系。这种观点过于夸大企业精神的作用,是很片面的。精神因素对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企业生产效率及企业发展固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影响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它是渗透于企业管理的体制、激励机制、经营策略之中,并协同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的价值观是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的,并与企业环境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不能脱离企业管理。

二、企业文化实施上的误区

1.流于形式。一些企业悬挂很多标语和口号,但是没有抓紧后续的宣传、贯彻和制度强化等环节,致使这些标语的内容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员工的头脑中变成思想并转化为员工的行动。实际上,一个真实的起作用的企业文化,不是流于一些表面的具体的形式,而是不仅要固化于企业的制度、规范中,更要内化于员工的心中,外化于员工的行动中。企业文化建设的好坏,不能只重视理念是否时髦好听,还要明确理念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克服多少障碍,处理多少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说将文化“做”出来。由于每种习惯的背后总是隐藏着观念和价值观,想要转变人们的观念是非常不易的,企业文化实施过程中充满矛盾、冲突,也包括痛苦。因此,企业需要考虑如何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帮助员工养成新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而且是一种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率的习惯,从而将企业的理念、宗旨和价值观内化于员工内心,自觉表现在其日常的行为中,以塑造企业良好形象,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2.急功近利。有些企业往往将文化建设过程想得过于简单,希望快出结果、增加政绩,因而把精力放在写总结文章、挂文化标语和参加企业文化先进单位评奖上面,这样会造成很多“墙上文化”,不可能将文化做实做稳。企业文化建设是不能急功近利的,想在短时间内就将一个人的思想变成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的思想和习惯是不现实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经历一个艰难的、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要通过共享、内化最终形成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行为习惯,只有制定科学的短期和中期目标才能实现企业文化长期的战略目标,达到预期的效果。

3.求同排异。一个企业有许多下属部门,这些部门往往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职工来源,因此,二级部门存在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在一个小团队中,不同个人间的文化差异也不可避免。随着跨国企业数量的增多,不同国家的员工在价值观上的差异所带来的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不同也不可避免。一些企业过分强调步调一致,观念和行为都要求高度一致,这在倡导文化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是行不通的,因为各地区的文化不同,每个人担任的职务、承担的工作不同,效益也不一样,比如产品创新研发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做事风格和团队气氛就会有所不同,因此企业没有必要规定得太死,只要符合公司的核心价值理念要求,形成各个部门的特色文化是可以允许的,这样也有助于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汲取新的营养、不断进行创新。因此,总的原则是要求大同而存小异,而不是完全排斥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模仿盛行。部分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竞相模仿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模式,完全背离了企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长期形成的独具本企业发展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独特的风格。由于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构成成分不同,面对的市场环境不同,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不同,所处的企业生命发展周期不同,所处的产业环境、行业管理特点不同,所以,各企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形成同一特点的企业文化,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由于企业对适应市场环境工作执行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故所产生的企业文化不可能完全雷同。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实际,实事求是地进行,不能盲目地模仿成功企业的现成模式。

三、几点建议

1.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最高领导者的素质。企业最高领导者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尤其是在企业发展初期,其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最高领导者的重视程度。这是由企业文化建设水准同主要经营者个人素质高低密切相连所决定的。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是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到企业发展战略的地位去认识、去开展,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之本,同时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最高领导者要做到责任、工作双到位。

企业文化建设还要加强经营者的学习。经营者要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努力培养成学习型的企业,首先自己要成为学习型的经营者,这样才能带出学习型的组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这个组织学习、掌握新知识并将其转变为实际行为的能力。也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能产生先进的企业文化。所以,各级经营者要不断地学习。广大职工也要成为注重学习的职工,使学习的气氛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2.企业文化要突出个性与特色。努力形成企业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个特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突出企业特色。要认真研究和重视企业发展的历史,体现企业文化的继承性,要认真研究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长处,有目的、有意识地发挥这些特点和长处。二是研究古今中外先进的思想,吸收一切好的东西为我所用。

公司形成了企业自己独特的文化,还要通过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战略传播这种文化,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取得良好的认同和支持。CIS战略是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VI(视觉识别系统)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三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渗透,MI、BI、VI三者在运作时共同协调,就能把企业最具自身优势和特色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行为定位到公众头脑中,从而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良好的企业形象。

3.企业文化建设要坚持高起点又要从实际出发,同企业改革发展的每个阶段相适应。企业文化建设坚持高起点,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上坚持高标准,企业的高级经营者要胸怀大志,志向高远,才会有高水准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注意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不能好高骛远超越发展阶段,不提那些空洞漂亮的口号,不提出那些脱离实际的、目前还无法达到的工作目标,不做那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4.企业文化要固化于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要全面系统的发挥作用,就要通过有效的宣传贯彻手段将其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宗旨内化于全体员工的心里,让其认同并遵守,并最终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中。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宗旨固化在企业的制度规范中,对文化的内化起到很关键的促进作用,因为制度对员工更具有强制力,规范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趋向于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内化于心,其后就自然会外化于企业员工的每一个行为之中。

5.企业文化建设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载体,而好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有助于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将企业文化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独立出来,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实际意义上起到推动作用,这才能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企业文化要适时进行变革。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和企业制度的变迁,构建在其基础之上的企业文化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否则,文化就会对管理起到一种障碍、滞后甚至是相反的作用。实践证明,没有什么比滞后、僵化的企业文化更能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企业以往取得的成绩不意味着一直就会成功,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更要积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因此,企业只有变革现存的文化才能应对当前的新形势。

〔责任编辑:李尊娟〕

F270

A

1002-2341(2010)01-0102-03

2010-01-13

孙原(1983—),男,辽宁普兰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企业文化与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企业
企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企业
企业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