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东部边境地区贸易合作实践及发展对策研究
2010-08-15甄伟
甄 伟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8)
一、中俄东部边境地区贸易概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双边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中俄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尤其是边境贸易,在两国贸易的比重日趋提升。据中国海关统计,2007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481.6亿美元,同比增长44.3%,边境贸易达80余亿美元,同比增长20%,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次,俄罗斯国内政治由动荡走向稳定,经济也得到了全面的复苏,特别是在世界能源和主要矿产品供需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贮藏为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能。同时,中国商品的竞争力也明显提高,在俄罗斯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的调整,由过度依赖美国和日本向多元化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俄贸易的发展。当前要抓住双方之间贸易条件改善的大好机遇,及时调整边境贸易政策,促进边境贸易实现新的战略升级。
二、中俄边境地区贸易制约因素分析
1.中俄边境贸易政策与措施不完善
中方主要表现为:中国是WTO成员国,俄罗斯也正积极加入WTO,但是双方在对待边境贸易时有些做法不符合WTO的规则。目前,我国与俄罗斯实行的边境小额贸易企业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按法定税率减半征收的政策显然不太符合WTO的相关规则。一些在产品上与俄出口商品有竞争关系的发达国家企业已开始对我国的边境贸易政策提出质疑;俄方主要表现为设置高关税壁垒。俄方的关税有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形式,但是俄方海关在征收时往往并不按照规定,而是按照高的征收方式计征,造成中方企业纳税的金额大大提高。此外,在中俄贸易中还存在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灰色清关”。所谓“灰色清关”,是指一些我国的一些对俄贸易商为了少缴关税,与俄境内的一些官商勾结的非正常清关公司勾结,以包机包税,后又发展到包车包税、包厢包税等方式,将出口货物高值低保,大数小报,把我国出口商品运入俄罗斯市场的一种做法。“灰色清关”现象严重阻碍了中俄贸易的发展。另外中俄双方没有统一、规范的边境贸易政策。我国政府对中俄边境贸易企业的资金支持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现存的专项资金多是支持境外加工贸易的,而缺乏对纯贸易行为的支持。俄方与我国接壤的主要是俄东西伯利亚、西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些地区在对外贸易政策实施方面不一致,俄方的贸易政策多变,一旦政策改变,中方企业往往措手不及,给正常经贸活动带来困难。
2.中俄边境贸易交通体系不发达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基础设施不发达,交通和经济联系主要依靠西伯利亚大铁路,由于这条铁路运输有限,难以满足中俄两国不断增长的货运要求。而中国方面,把铁路建设资金优先用在了缓解发达地区的运力紧张以及西部铁路的建设上,原有的铁路及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中俄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中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与中俄经济的高速发展、两国确定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比严重滞后,口岸运输量与双边对外贸易总额及双边对外贸易需求不相适应。据统计,中国对俄罗斯开放的陆运、水运和国际航空口岸共22个,其中黑龙江省15个,吉林省 2个,内蒙古自治区5个(全部设在呼伦贝尔市)。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07年中俄贸易总额达481.65亿美元,上述全部口岸货运量却不足3500万吨。随着中俄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中俄经贸发展将长期稳定。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将为两国互利合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因此,加快中俄边境贸易交通体系建设,提高和扩大口岸运输能力是解决中俄经贸长期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关键。
3.中俄边境贸易的金融体系不发达
中俄边境贸易通汇渠道不畅,结算必须通过第三国转汇,时间长、速度慢、效率低,给边境贸易带来了诸多不便。通汇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俄方银行的信誉不好,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方银行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在边境地区设置的网点较少,无法满足边境贸易的需要。
4.中俄边境贸易形态低级
中俄边境贸易中民间小额贸易占主体,在实际边境贸易活动中,还有一部分边境贸易是通过旅游进行的,即中俄双边居民以旅游名义到对方国家购物,然后将商品打包携带出境。据地方调查,有些边境地区,旅游“倒包”占该地区出口的比重有时高达80%。这些贸易行为不规范,贸易形态比较低级。
5.中俄外贸人才紧缺
双方的贸易人员进行人际交往时,语言是最大的障碍,懂得双方语言的人数较少。很多商品的交易是通过“拼缝”翻译进行的,这样导致一些商品的价格失真和诚信的缺失。
三、中俄边境地区贸易发展对策建议
1.高度重视区域合作,提升边境贸易层次
中俄边境贸易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国政府应在双方边境贸易发展态势良好、经贸秩序逐步改善的基础上,从国家层面更加注重和发挥中俄边境地区的地缘区位优势和经济互补优势,全力推进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双边区域经济合作,提升边境贸易层次,共同推动中俄贸易战略升级。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
第一,着力改善贸易结构,努力实现优势互补。中俄双方应进一步扩大双边传统贸易,我国以提高商品质量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市场需求与供给,把中国更多的名优商品提供给俄罗斯消费者。同时,应增加高科技含量的中国机电产品出口,进口俄罗斯有竞争优势的机电产品。双方应从产业需求上寻求区域经济增长点,优先推动经济技术和投资合作,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和规模,在能源、原材料、建筑业、种植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两国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提高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两国经贸合作中的比重。
第二,加快推动经贸合作区的建设。目前中俄双方正在积极推进经贸合作区的建设,这既是适应俄罗斯毗邻地区有效利用资源、谋求快速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双边区域经济和投资合作的要求,需要两国毗邻地区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加大边境合作投资的规模,加速双方经贸合作的发展。
第三,组织力量,切实落实双方已达成的共识。自中俄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以来,中俄之间的经贸关系日益好转,而且总理领导下的经贸分委会也就提供贸易便利、提高通关效率等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中俄边境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成立执行委员会,负责监督协议的落实。
2.修订现有的边境贸易政策,改变针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的优惠政策
由于税收减半的优惠措施对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彻底取消,将会阻碍边境贸易的发展。可以考虑改变针对边境小额贸易企业的优惠措施,一方面,在边境线附近的合理范围内设立边境贸易区,实行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可以在边境地区增设出口加工区,将从俄罗斯进口的木材、矿石等深加工后出口。这样既可以避免引起其他国家企业的质疑,又可以提高边境地区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3.妥善解决“灰色清关”问题
要解决“灰色清关”问题不是中国或俄罗斯某一方的事情,双方要从战略高度上通力合作,加强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中俄双方的经贸主管部门、海关当局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俄方加入WTO的契机,尽快解决中俄贸易中的“灰色清关”问题。在世贸组织规则下为中俄双边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这将有利于我国出口商从正规渠道进行报关、纳税、销售,有利于妥善解决经济纠纷。
4.加快交通运输线路的改造和建设,打通对俄贸易大通道
中俄双方在近两年应尽快完成绥芬河——格罗捷克沃套线改造、绥芬河——牡丹江的复线改造和建设东宁——乌苏里斯克的地方铁路。完成哈尔滨——绥芬河、哈尔滨——满洲里的电气化改造。加快推进黑河大桥和古洛河黑龙江大桥的建设及萝北、饶河大桥建设,完成牡丹江——绥芬河、牡丹江——海林、牡丹江——阿城段的高速公路建设。为中俄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搭建起更加顺畅的运输渠道。
5.改善双边经贸环境,加强政策信息交流
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全面复苏,近年来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出现了较大的改善,良好的贸易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双边投资合作的逐年增长。要实现2020年中国对俄投资达到1200亿美元这一目标,必然要求提升两国边境贸易的投资合作水平和质量。为此,中俄两国和双方地方政府应保持相关贸易政策的相对稳定,并继续制定吸引外资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加强在银行、保险、司法等方面的信用合作,降低经贸投资合作风险;加强双边在政策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建立信息通报制度,进一步畅通信息交流渠道。加大行政执法部门的规范整治力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能使中国投资者以及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使双边区域经济合作在友好、理解和相互信任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6.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养中俄贸易人才
各政府部门应认真总结中俄贸易中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为制定中俄长期贸易发展战略创造各种条件,参照国际规范,为各贸易主体开拓俄方市场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简化签证手续,促进人员往来。鉴于对俄贸易人才缺乏的现实,应有计划地培育对俄贸易人才,以满足未来边境贸易发展的紧迫需求。
[1]徐林实.中俄东部地区自由贸易区创建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6).
[2]王艳丽,曲洪建.加快中俄贸易发展的对策研究[J].西伯利亚研究,2006(8).
[3]陈晓艳.试论进一步加强中俄贸易合作关系[J].新疆社科论坛,2007(5).
[4]赵传军,宋铁峰.中俄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1).[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