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形象与文学艺术形象的差异
2010-08-15陈文苗鹏
陈文,苗鹏
视觉艺术形象与文学艺术形象的差异
陈文,苗鹏
对比视觉艺术形象与文学艺术形象,举例讨论其差异存在的特点、原因以及其语言表现特性。
视觉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形象;抽象;具象
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都源于艺术家的心灵意象,他们的起点是相同的,但是从视觉艺术形象和文学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欣赏方式来看,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
首先,二者在形成过程中采用的媒介不同。视觉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视觉元素,利用颜色、形体等因素的组合,创造有悖于原始自然状态的具体视觉造型来传达;而文学艺术形象是通过文字这种抽象性的语言符号,经过阅读在读者脑海里形成的,其本身更具有思维成分的参与。
其次,在欣赏过程中,由于视觉艺术形象传达过程的具象性,导致其欣赏过程是在直接的视觉感受中完成的,有明显的直接感受的特性,是直接的观看过程;而文学艺术形象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以读者各自的想象力去领会,其魅力来源于读者头脑中潜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相对于直接的观看过程,它多了一个理解和想像的程序。
既然存在这样的差异,那么我们在欣赏视觉艺术形象和文学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这种差异呢?在实际的生活中,由于长期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我们比较习惯用文字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在认知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是在接受到讯息以后,在头脑中进行一个思维和认知的过程,最后形成理解。而在视觉艺术形象欣赏中,人们注重的是直接的视觉与感官的感受,此时,是否具有良好的直接视觉感受力更加重要,而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可以影响但对其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视觉的抽象
有别于经验内的视觉形象,视觉艺术形象中特有的与经验内的自然视觉形象不同的部分,称为视觉艺术中的抽象性因素。抽象性因素具有刺激视觉、表达作者感受的作用,是视觉艺术形象的特殊表达方式。这种带有抽象性因素的表达存在于各种视觉艺术形式之中。例如:西汉将军霍去病墓遗址保存了大量的石雕,这些石雕是汉代陵墓雕刻中最杰出的作品。霍去病墓的石雕特点就是运用石头天然的外形,略做加工,并结合圆雕、浮雕和线刻的方法来体现形象的神貌特征。以“马踏匈奴”这块石雕为例:硕大的花岗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人踏翻在地,战马昂扬,匈奴人手持弓箭挣扎。其中,马是以圆雕来表现的,手法概括简练;马腿下没有做掏空处理,而是顺势用线刻及浮雕的手法刻画出一个仰面翻倒在地,手持弓箭,仍在挣扎的匈奴人的形象。整个雕塑浑然一体,远望就如同一块顽石,置于状若祁连山的坟墓前。这里的“马”比生活中的马要简练概括许多,没有过多的细节;脚下的匈奴更是抽象,只以简练的形体和线条概括出了人的基本外形特征。这种根据材料自然条件顺势雕刻成型的方式是霍去病墓石刻最典型的特点。正因“马踏匈奴”具有抽象化的视觉艺术形象表达,使作品具有了真实形象所不具备的属性。造型的浑然传达出大气豪迈的气势,这是言语所不能描述的。浑然的体积和气势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视觉欣赏中感受到当年征战场面的英勇豪迈。我们可假设:如果看到的是真实的马和人的情景,是否就不能完全地体会到这种艺术的魅力所在呢?
荷兰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凡·高 (Vincent van Gogh)的一些广为人知的作品中,其视觉的抽象性表现就非常明显。如:油画作品《向日葵》表现了一丛插在瓶中的向日葵花,整个画面的暖黄色基调,给人以温暖的感受。画面没有注重瓶子放在桌上的立体感,也没有描绘场景气氛的光线,而是平面化地抽离出向日葵的暖色调,作者用小笔触表现向日葵形态的张扬,整幅作品带着阳光的气息和活泼愉悦和情绪。这是画家本人对于向日葵的感受在画面上的体现。而这种表现的抽象性也强调出了画面的主题,将原本视觉经验中的光影、对比色等因素弱化,只强化出画家感受最明显的部分元素。于是,画面带给观者的感受就是画家所要表达的情绪。
二、文学的潜象
文学形象试图以文字描述来还原真实形象,使读者在阅读中形成脑海中潜在的形象。因而描述越完善,事例越丰富,就越能使读者得到更加完整的信息,就越接近作者所要表达的潜在形象。所以文学作品常以修辞技巧来描述文学中的艺术形象,用细致的语言描述来引导人的思维,去形成完整的文学艺术形象。
在文学艺术形象的创作中,文字描述不一定是从外貌入手的。视觉可见的形象并不是文学语言的要点,一个真实的文学艺术形象是通过多个语言描述片断和细节组合而成的。
在小说《白鹿原》中,作者陈忠实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描写都极为鲜活生动。试看下面这段对朱先生这个人物的文字描述:
朱先生自幼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考得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以精妙的文辞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正当赴京会考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按规定就要取消省试的举人资格。陕西巡抚方升厚爱其才更钦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竟然破例批准了省试的结果。巡抚方升委以重任,不料朱先生婉言谢绝,公文往返六七次,仍坚辞不就。直至巡抚亲自登门,朱先生说:“你视我如手足!可是你知道不知道?你害的是浑身麻痹的病症!充其量我这只手会摆或者这只脚会走也是枉然。如果我不做你的一只手或一只脚,而是为你求仙拜神乞求灵丹妙药,使你浑身自如起来,手和脚也都灵活起来,那么你是要我做你的一只手或一只脚,还是要我为你去求那一剂灵丹妙药呢?你肯定会选取后者,这样子的话你就明白了。”方巡抚再不勉强。朱先生随即住进白鹿书院。
这段文字中并没有提及朱先生的型貌特征,但通过他辞官不就的这件事,读者看到了人物性格中的一个侧面,表现出了他的智慧和有主见。除了这些描述外,作者对该人物还有很多事例描写,从多个侧面让这个人物形象丰满和真实了起来。这是文学语言塑造文学艺术形象的方式。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用视觉艺术形象的方法来塑造朱先生这么一个形象,可能更需要在他的外貌上努力,使其性格细节体现在具体的形貌特征上,才便于观赏者了解。
三、结论
通过比较视觉艺术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然而,这种差异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视觉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将视觉的客观形象通过主观的概括加工,仍然用视觉的形象表现方式表达出来,最后以一个具体的、可视的视觉艺术作品面对观赏者;而文学艺术形象的创作,是作者运用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和文学表达技巧等抽象工具,将视觉所见到的客观形象或自己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意境,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做抽象的传达。
[1]Susanne K Langer.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2]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爱德华·路希·史密斯.二十世纪视觉艺术[M].彭萍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M].葛红兵,等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阿恩海姆·霍兰,蔡尔德,等.艺术的心理世界[M].周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廖军.视觉艺术思维[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J06
A
1673-1999(2010)06-0119-02
陈文(1982-),女,陕西咸阳人,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艺术学院助教;苗鹏(1982-),男,山东威海人,西安美术学(陕西西安710065)院雕塑系助教。
200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