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功能及意义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之三
2010-08-15郑国军
孙 友,郑国军
(赤峰学院 办公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浅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功能及意义
——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之三
孙 友,郑国军
(赤峰学院 办公室,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阐释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旨在唤起人们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对于促进高等学校本身诚信、大学生个体诚信,乃至社会诚信风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诚信教育;功能与意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思想文化品质、改善社会风尚的首要基础.大学生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大学生养成诚信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把诚信要求内化为教育对象的责任意识和信仰,并使其成为工作和生活中恪守的核心价值观和惯常行为.因此,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和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功能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功能.所谓价值导向就是“指一定主体在某种价值观的指导下,对某些特定主体的价值取向进行的提倡、激励、规范和引导等,使之朝向执行导向功能的主体所期望的方向发展.”[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一方面表现为高等学校开展诚信教育过程中对被教育主体诚实守信行为的价值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学校在整合具有典范性、表率性的诚信教育资源和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促进高等学校本身诚信、大学生个体诚信,乃至社会诚信风尚的健康发展.具体而言:
第一,诚信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诚信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是儒家一贯提倡和力行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把“诚”确定为处理人伦关系的基本规范;董仲舒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伦道德的五常,确立了“信”在道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诚”是内在的德性,强调的是对道德个体的单向要求,作用在于约束自己;“信”是诚的外化,强调的是针对社会群体提出的双向要求,作用在于规范社会秩序.传统诚信以儒家“人性本善”的理论为前提,以“人格自律”为主要实现途径,表现为人的一种自我修养和追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对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逐步成形时期的大学生来说,高等学校加强诚信教育,让大学生能够经常接受中华传统诚信道德的教育与熏陶,不仅会使他们自身的诚信品质得到培养和提升,还会使当代大学生成为一支弘扬传统美德和催生社会新风尚的生力军.
第二,诚信教育有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高等学校作为向社会输送各种管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历史重任.这里的“素质”是指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及心理等在内的综合素质,其中思想道德是核心和灵魂.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已经影响到高等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等学校必须面对和责无旁贷的责任.
高等学校要把诚信教育贯穿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过程的始终,只有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片面关注传授知识、技能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注中道德和人文精神养成,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把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统一起来,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道德境界,杜绝各种失信行为或现象的发生,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三,诚信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诚信品质是为人处世之本,是一种不分时代、不分地域的普遍价值,是当代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成为健全有用人才所必备的道德因子,是成人、成事、成才过程中最强大、最持久的内驱力.大学时期是青年成人成才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的价值观念、政治态度、思想品质、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这为培养青年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一时期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诚信教育,那么没有良好品质作保证,单凭仅有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都会被用来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相反却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高等学校应把握契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积极正面的影响,为大学生日后成为“内诚于心、外信于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者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2]
第四,诚信教育能够促进大学自身社会职能的实现.诚信是高等学校办学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校正常的运行和未来生存发展.每所著名大学都在努力通过弘扬自身特色,寻找自身的社会位置和社会价值,通过其代表性的标志符号,在师生身上烙上不可磨灭的独特印记而实现着自身的社会职能.“大学的精神乃是大学的目的、大学的内在逻辑、大学存在的最后理由.大学不仅承担着传递文化的社会功能,更重要的是具有选择、批判、创新和超越文化,批判性、前瞻性和引导性和带有社会示范性的基本职能,是大学自觉精神在大学发展与运行中的必然价值取向.诚信教育之于高等学校,就是要通过建设严谨的学风、校风以求真,培养科学精神以至善,正心、诚意、修身以修德,并由此真正实现大学的社会功能.”[3]因此,诚信教育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具有诚信素养的人才,还直接影响到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学校的声誉,是学校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命脉.高等学校只有构筑起以诚信为支撑,以“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诚信体系建设,以自己具有诚信特色的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才能培养出主导诚信社会的人才,才能在学校竞争、人才竞争中建立自己的优势,才能在做到诚信于学生、诚信于家长、诚信于社会的过程中实现的自身社会职能.
2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众所周知,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认识的深度决定了自觉行动的程度.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在极大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领域和认知领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规则渗透到人际关系中,效率的优先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人们评价一切的价值标准,经济上的急功近利造成了道德上的唯利是图,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意识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使谎言和失信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获得了比诚实守信更适合生存的优势环境,在社会信用体系相对不完善的条件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失信.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失信惩戒机制的缺位而形成的“守信者”受损、“失信者”收益的反向淘汰氛围严重恶化了社会的信用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的价值日益凸显,人们对诚信的需求日益增长,诚信的范围日渐宽广,更多地渗透、影响和融入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起着传承文明和发挥社会道德风向标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理应作为社会的先行者和道德精英,但仍有极少数大学生因逃贷等恶意失信现象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音符.诚信教育作为养成诚信文化观念和诚信行为规范的有效举措,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需要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位不仅会消解学校正面教育的成果,而且还会加剧和助长不诚信行为的蔓延与扩张.因此,提高诚信教育认识,对于加强和改进诚信教育,提高社会诚信水平,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诚信教育是大学生个体文明修身的需要.诚信是思想道德素质最核心的外在表现,是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它是一种建立在高度自觉和完全自律基础上的行为准则,是道德体系的基础并充斥于道德体系的各个方面.对个体而言,诚信是一种积极的处世心态,是人格魅力的展现,是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诚信的缺失表现为可信度降低.对团体或系统而言,诚信是公共价值准则,是组织良序运行与和谐发展的伦理基础和价值支撑,诚信的缺失则表现为诚信危机.诚信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个体在道德与精神上得到完善.人之所以立,德为其先,立德以诚为本,以信立身.个体的诚信素质关系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能影响到良好的诚信环境.讲诚信能为个体未来的成功积累人格力量,也有利于养成自身保持健康心态的行为习惯.新时期加强诚信教育是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和重点,是个体文明修身和诚信品质养成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只有本着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做个诚实守信的人,把诚信信念贯穿人生目标的始终,才能使自己成长为高素质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诚信教育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规则和灵魂,是经济交往、社会生活稳定的基础和安全保障.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诚信是经营者给自身带来长期利益的最可靠的精神资本,如果诚信缺失,社会经济行为因缺乏必要的诚信约束机制而使社会经济运行付出极其高昂的成本.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由于人们对物质利益的高度关注而引发的个人至上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与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严重冲突,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及自身运行的要求决定了解决这种冲突的关键就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诚信道德规范要真正落到行动中,必须要有制度上的保证,必须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必将有利于形成一个弘扬诚信文化、抵制反诚信文化的制度和舆论氛围,不仅使失信者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惩戒,使守信者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而且还有利于个体养成诚信意识和遵守诚信道德规范的自觉性.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高诚信品质的人来支持和维系,离不开有效的诚信教育对人格的塑造.诚信教育的重点在于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培养学生的诚信习惯,强调的是个体的自觉性.诚信制度建设的重点则在于通过建立健全诚信制度,对个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引导、监督、约束、甚至制裁,强调的是制度的强制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诚信教育是投入的成本最小、社会效益最大的回报方式,是从治本角度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理性的柔性制度选择.
第三,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社会和谐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和谐.构建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和谐的个体,使个体有一个健全的道德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能够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最需要人与人的诚实守信,如果失去诚信,人与人的交往就会受到威胁,和谐的社会就会变得遥不可及.诚信教育是提高个体诚信品质和实现个体和谐的有效手段.个体和谐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个体和谐,个体的人格力量才能得到升华,人际关系才能得到根本改善,才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摩擦,使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到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做人的价值与尊严.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人际环境是需要用道德与法律来维系的,其中道德的核心与基础是诚信.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归根到底要依靠国民素质,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种诚信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要依靠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和谐效应.
第四,诚信教育是降低和化解道德风险的有效手段.当前大学生就业协议履约和助学贷款的回收主要依靠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和道德约束来完成的,因而存在着较大的道德风险.诚信教育可以使贷款学生养成诚信品质和恪守诚信信念的意志力,可以使这种道德风险前移,并在道德风险前移的过程中起到降低、控制和化解道德风险的作用.诚信作为大学生必备的道德素质,既是助学贷款制度建立的基础,又是维系助学贷款良性循环的保证.助学贷款经过一定的条件审查和必要的程序后,经办银行在认可了所有签定贷款协议的学生诚信品质的基础上,还要在贷款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对贷款学生进行助学贷款政策教育,讲清助学贷款的性质、对象及违约产生的法律后果,特别是助学贷款与诚信原则的关系,让学生清楚诚信是助学贷款对贷款学生的最低限度的起码要求.助学贷款作为国家贴息的个人信用贷款,本身就是进行诚信教育的良好素材.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未来市场经济中最有活力最有生机的重要竞争主体.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育人场所,把诚信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契约意识、责任意识、贷款求学意识、如期还款意识、诚信求职意识、诚信做人意识贯穿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始终,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社会诚信建设的引领者和示范者.
〔1〕赵爱玲.当代中国政府诚信建设[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54.
〔2〕管金标.大学生诚信教育浅论[J].继续教育研究,2009(7):90.
〔3〕单鹂娜,武皓.高校诚信教育的途径及实效性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93.
G655
A
1673-260X(2010)11-0155-03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助学贷款制度变迁与诚信保障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NJ 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