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2010-08-15

关键词:辅音第二语言母语

孙 娟

大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孙 娟

母语的负迁移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障碍。从语音、词汇、句法、文化等层面入手,分析了母语在对第二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现象,提出应从错误分析中找出原因,从而克服这些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障碍。

英语学习;母语;负迁移

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和干扰表现在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长期以来,母语负迁移一直是中国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迁移”中的“迁移”二字并非是二语习得的专用名词,它实际上是学习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或技能对新知识或新技能的获得的影响这一现象。语言迁移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二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而当两种语言在某种结构上出现不同时、不同点,往往成为学习者的难点所在,此时就容易出现负迁移现象,负迁移则会起到阻碍的作用[1]。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词汇、语法、思维、文化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且两者的文化和思维模式也大不相同。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往往大于正迁移。下面对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思维和文化层面上的负迁移现象作一分析。

一、语音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在英语中,同一音节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辅音结合在一起叫做辅音群,两个、三个辅音的连缀在英语中是很普遍的,在辅音群中的辅音之间决不能夹有元音,如 blue[blu]读作[bēlu],green 读成[gērin]。 汉语主要以元音和 n/ng 结尾,如:酷(ku)、盘(pan)、上(shang)等。所以,学习者习惯在英语辅音后面加上个元 音 , 如 :like[laik] 读 作 [laikē]、head [hed] 读 成[hedē]。汉语母语对英语辅音发音的影响会使英语辅音发音变得拖沓而影响节奏与语调。

在连贯说话或朗读时,在同一个意群(即短语或从句)中,如果相邻的两个词前者以辅音音素结尾,后者以元音音素开头,就要自然地将辅音和元音相拼,构成一个音节,这就是英语中的连读现象。而在汉语里很少出现以辅音结尾的字,所以基本也就不存在连读现象。如:put it on可读成/pu-ti-t n/。除此之外,两种语言在节奏和语调方面的不同也使得在英语学习中,许多人可以发好某单个的音,却说不出流畅、连贯的句子或是能听懂单个的英语单词,却不能听懂连贯的句子。

二、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词义方面主要有两种:一是词的概念意义(或外延意义)不同或它所指的范围大小不等而造成的负迁移。例如“爱人”一词在汉语中一般用来指自己的配偶(丈夫或妻子),而英语中的lover一词在英美社会里指的是情夫或情妇,它与husband和wife的意义是不一样的。“爱人”与lover的概念意义不同,可是有的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配偶时却说:“She or he is my lover.”就会引起别人的误解。由于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英语是一种在其形式上有变化的语言,而汉语在形式上没有变化或变化不大[2]。所以一个英语单词的词汇意义很难在汉语里找到一对一的词汇。如汉语里的“人”有许多语义,它可以同时相当于英语中的“man”、“person”和“people”等。 再比如汉语中的“开车”,英语中与之对应的是“drive a car”,而中国学生容易犯这样的错误:“open a car”。

二是词的内涵意义不同引起的负迁移。有些词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中它们的概念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其内涵意义相差甚远。如汉语中的“狗”一词常带有“卑鄙,令人讨厌”等不好的内涵意义,如“狗仗人势”。而“dog”一词在英语里却完全没有不好的内涵意义,并常常用其表示“忠实”、“友好”和“可爱”等内涵意义,如You are a lucky dog。再以表示色彩的词语为例:英语中的“yellow”会使人联想到背叛耶稣的犹大所穿衣服的颜色,带有“卑鄙、胆怯”的含义。而汉语的“黄色”则有色情和淫秽的含义。汉语中的黄色笑话不是“yellow joke”,而是“blue joke”。 而 blue(蓝色)在汉语里多为褒义词,如“蔚蓝的天空”、“蓝色的大海”等。内涵意义往往比外延意义更难把握,比如在英语中“fat”是一个贬义词,操英语的人在交往时往往避免使用该词,在必须表达这一概念时则用“overweight”或“out of shape”来表达。很多大学生并未注意到某些词的内在含义,因而造成了负迁移。

在词的搭配方面,如大雨是heavy rain而非big rain;大风是strong wind而不是big wind。英语短语搭配上的误用就是因为学习者将汉语的搭配习惯错误地迁移到了英语中去。

三、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传统语法理论中英语和汉语都属于主—谓—宾(SVO)语言类型,但在句法表征上差异很大。这种差异最基本的表现为汉语句子重意合,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往往只求达义而已;英语语法成分都有其独立作用,比较注重句子结构形式的完整和逻辑的合理。

汉语中除动词谓语句外,还有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词组谓语等。例如:他很聪明、明天星期六、这张桌子三条腿。受汉语谓语句型的影响,学生常常会写出这样的病句:He always ready to help others.The classroom too small.

在连词的使用上,汉语中常用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连词来表达前后的关系,而英语却不存在这种连词并用的情况。由于受汉语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出现这样的负迁移现象:Because Tom was ill,so he didn’t go to school.Although the old man lived alone in that small village,but he didn’t feel lonely at all.这两句中的连词都须分别去掉一个才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

在语序上,汉语中用作定语的短语或句子常前置,而在英语中却后置。英语叙述和说明事物时,习惯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的顺序一般则是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

由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动词没有时态、人称、语态的差别。中国学生常常忘记或用错英语动词的词形。比如中国学生常说:“Yesterday 1 go downtown”、“1 have wrote a letter to my Sister”等错句。

四、文化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

语言不是孤立的,它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在很多方面影响并塑造着语言[3]。汉英这两种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时负迁移产生的重要因素。

语言迁移中的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它指的是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的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

比如小王想邀请Mike去听讲座。Mike说:“Is that lecture wonderful?” 小王回答道:“Of course.”,这下Mike可有点不高兴了。因为Of course一词的意义并非在任何场合都与汉语“当然”等用。小王本想用很肯定的语气告诉Mike这讲座很精彩,进而想邀请他一块去听讲座。可是,他在这一语境之下误用了“Of course”,使得Mike得到的言外之意是“只有傻瓜才问这样的问题”。小王因将汉、英词语等同,没有清楚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而造成了语用失误,产生了交际障碍,使得 Mike 感到尴尬[4]。

在招呼语中,西方人见面的招呼语很多,比如:“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ow do you do?”、“How are you?”、“(It’s)nice/good to meet you”等等。这些招呼语在中文里的对等式是“你好”,而诸如 “你吃了吗?”、“你上哪去啊?”、“你到哪儿去了?”之类的中国式招呼语是符合东方的文化习惯的,在中国人之间交流时使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如果在东西方交流时使用诸如 “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或“Where have you been?”[5]这些东方式的招呼语产生的交际效果可想而知。

在称呼语中,如在给中国大学生上英语课时,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候语 “Good morning,teacher”。这样说符合英语习惯吗?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在汉语中我们经常说“老师好!”或“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也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如一个叫John Smith的人在中学教书,学生早上见面时说“Good morning,Mr Smith”。

在称赞语中,在一堂英语课上,一位外教夸某位学生的英语讲得好,学生回答 “No,my English is poor.”这位外教对于学生的回答感觉诧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因为中国学生一般比较含蓄、谦虚,对于别人的称赞一般不正面承认而会自我谦虚,所以出现了上面的回答。而西方人把别人的赞美视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在交际中趋于接受别人的称赞,一般会说“Thank you”。这位学生的回答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点,导致了文化负迁移的产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流者之间的文化背景、交际习惯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常常会产生交际障碍,因为说话者潜意识地把第一语言的语用习惯和交际模式用于第二语言交际中去,从而产生了语用失误[6]。

在禁忌语中,如李明发现美国人喜欢评论彼此的衣服。所以,当他看到一个美国学生在晚会上穿的裙子时,就说了一句“这裙子很漂亮,多少钱买的?”“哦,谢谢,我不记得了。”那学生犹豫了一下说,好像对这个问题毫无思想准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西方人文化中,向朋友或同事问他们所买的东西的价钱是对隐私的侵犯,是禁忌的话题。而中国人问价钱的问题完全没有试探对方的经济状况的意思,而是想知道这衣服买得值不值,表示关心。所以母语文化对交际行为产生了负迁移的影响。

综上所述,母语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也是一种可以开发利用的资源。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是一个值得讨论和总结的问题,也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迁移存在于一切学习过程中,迁移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母语负迁移是影响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一个主要障碍。本文从语音、词汇、句法、文化等层面入手,分析了汉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只要我们了解了母语负迁移的基本机制和产生的条件,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加强语言的实践原则和典型错误的分析原则,那么英语学习者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错误便可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因此,要学好英语,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克服母语负迁移,我们应从错误分析中找出原因以帮助中国学生克服这些缺点,克服这些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障碍,从而加快大学生第二语言学习的步伐。

[1]Odlin,Terence.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李海川.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潘孝荣.二语习得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及教学启示[J].安徽文学,2007(2).

G642.0

A

1673-1999(2010)05-0196-03

孙娟(1983-),女,河南人,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473061)外国语学院助教。

2009-10-19

猜你喜欢

辅音第二语言母语
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
母语
BR Sounds
英语的辅音连缀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辅音连缀全接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