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
2010-08-15刘洪樊沐佼曾庆恒李文华
刘洪,樊沐佼,曾庆恒,李文华
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
刘洪,樊沐佼,曾庆恒,李文华
介绍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主动适应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需要,利用行业办学优势,树立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培养石油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和取得的效果。
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
产学研合作办学是高等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高校尤其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在产学研合作中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对外服务和办学资金筹集,使培养的学生更加切合企业发展要求,能够更快地融入企业文化,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情感,获得实际工作的经验;同时,有利于教师掌握第一手资料,熟悉企业实际情况,帮助教师真正成为“双师型”人才,不断提升其业务素质。另一方面,企业通过产学研联合,通过学校对企业的职工进行培训与后续教育,可培养一大批企业技术骨干;通过和学校联合技术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转移与扩散,对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产学研协调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学校办学的活力与实力,提高了办学质量与水平,而且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持的直接作用。
重庆科技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主动适应石油石化行业发展需要,利用行业办学的优势,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使校企双方关系更密切、沟通更顺畅、交流更广泛、合作更深入,推动了企业科技进步,拓宽了人才培养途径,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一是与石油石化企业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二是互聘兼职人员,双导师制培养人才;三是不断完善机制,保障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入开展;四是强化石油石化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培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构建了与石油石化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油气资源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强势学科专业体系;五是与石油石化企业联姻,共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和生产实习环节,通过“转向“教育、“订单式”培养等方式,开办研修班、合作培养班、短期中高级技术培训和HSE以及井控取证,为油田企业培养了人才。
一、发挥优势,树立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和课程
通过深入油田企业调研,掌握不同技术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综合职业素质要求,主动修改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根据石油行业对国际化人才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大的趋势,及时设置新专业,如增加涉外钻井专业,组织学生辅修第二外语,如今已经开设了俄语班,辅修学生人数达到了70余人。新专业设置切合了市场需要,毕业生每年供不应求。
近年来,学院为了适应石油行业对HSE管理的迫切需求,取得了国家安全培训甲级资质,每年平均为油田培训600余名HSE管理人才,并由此为学生开出了HSE管理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努力,该门课程已经成为重庆市精品课程。
井控技术方面,学院拥有IADC国际井控及国内井控培训资质,每年平均为油田培训取证人员近500人。为在校学生开出了井控技术课程,该门课程已经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二)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是提供岗位变化趋势信息。学院每个专业设置都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参与论证,征求企业专家意见。二是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从分析岗位职责入手,实现能力和素质必须具备的知识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途径,在对知识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课程体系。因此,专业教学计划在先听取企业专家论证后形成草案,再交给企业专家征求意见,或把企业专家请到学院和教师们在一起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
(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一是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给学生系统授课、开设讲座或者作学术报告进行实践指导,把实践第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与新经验传授给学生。二是企业为学院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学院已经建立了河南油田、西南油气田等6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学生的部分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实习基本上都在实习基地完成,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习,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情感,获得实际工作的经验,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同时,毕业设计与生产科研密切结合。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结合生产科研选题,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科研工作,为学生毕业后独立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我校专科学生以往的毕业设计进行大胆改革,推行了毕业实习方式,让学生直接到就业的油田企业进行为期4个月的现场实践,结束后以实习总结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快速适应油田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和工程技术骨干同时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确保毕业设计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
(3)企业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方面接受学院毕业生,这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交流,掌握我院毕业生工作信息,以指导学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探索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与途径
(一)校企人员相互兼职
学院要求新进教师去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生产实践,熟悉油田生产现场,造就“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交互结合。另一方面,学院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形式让教授专家去油田进行科研合作,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学院聘请油田专家和企业科技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教授或者客座教授。企业科技人员长期工作在第一线,掌握了相关领域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课本上学不到的经验及学科发展最前沿的知识,聘请他们定期给学生讲学或举办专题讲座,介绍在生产科研中的经验体会,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思考问题、开拓学生创新精神,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社会对自己的要求和自己所有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自觉、更有目的地学习。
举办“石油大讲堂”,每月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一次高水平的讲座。讲座内容既包括石油工程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也包括企业的人才需求及技术需求、优秀校友的成才经历与感悟等,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
(二)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已经建立了河南油田、西南油气田等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使人才培养在生产、研究一线进行,在教学中及时讲授油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毕业论文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从而加强了实践性环节教学,改变了学生轻视生产实践、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
近年来,中国石油投资750万元用于学校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其下属企业也给予设备调拨约800万元。
(三)构建产学研合作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
坚持在互惠互利条件下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建立产学研运行机制,通过合作教育、人才交流、相互提供咨询等多种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科研活动,主动为学校排忧解难,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学校办学;另一方面,学校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科研活动,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从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多学科综合优势等方面支持企业发展,广泛开展科研合作,解决企业的生产难题,并将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之中。双向参与的过程就是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优势互补过程,只有通过互惠互利,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才有原动力,才符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互为依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
(1)积极寻求与企业的技术合作和交流。以产学研合作基地为突破口,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团队,积极为油田提供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帮助油田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2005年以来,学院每年平均获得横向合作研究经费1200万元。
(2)学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目前,学院拥有IADC国际井控技术培训资质、中石油中海油集团公司井控技术培训资质、中石油集团公司HSE培训资质、国家安全评估甲级资质、国家安全生产二级培训资质、国际IWCF组织会员、重庆市工程训练示范中心,每年为油田职工进行技术培训及各类取证2000余人次。
(3)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工程硕士。“双导师制”是指校内教授和校外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能将社会与高校的资源进行整合共享,集理论与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于一体,突出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这种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单一、封闭式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超越。
校内外两位导师合作指导、交流情况、切磋经验、互相配合,有利于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经验、缩短成才过程,并能促进导师水平的提升,为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双导师的合作,有利于学位论文的选题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相结合,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
目前,我院与西南石油大学联合培养的31名在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均实行了双导师制,体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大大提高了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以此为纽带,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4)“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方向和目标,研究制定教学计划,共享教学、实习和文化资源。企业参与教学全过程,班级以企业冠名,企业文化提前渗入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来自企业实践,办学行为受企业指导,办学质量由企业检验。2005年来,学院共为中原油田、江苏油田和西南油气田等单位以“量身定做”培养了150余名毕业生。
(5)发挥校友优势,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我院石油工程专业已经为国家石油行业培养了3万多名石油天然气高级技术人才,其中有一大部分担任了石油企业的各级领导,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产学研合作办学取得的成效
(1)产学研合作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准确定位,以企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形成。
(2)专业和课程设置极具针对性和科学性。专业和课程设置较好地体现了以人才需求变化为导向,能够主动、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变化,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3)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4)企业不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锻炼和生产实习的场所,还支持和参与了学校工程环境、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造,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发挥了极大作用。
(5)促进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产学研合作中,提高了教学能力与知识水平。
(6)以科研促教学,科研成果进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1]李大胜,等.产学研合作办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7(5).
[2]刘洪,等.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0).
[3]李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4]陈德敏,林勇.加强校企合作,拓展产学研办学途径[J].高教探索,2007(1).
[5]余为,等.坚持产学研结合提高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12).
G642.45
A
1673-1999(2010)05-0165-03
刘洪(1972-),男,博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从事油气田开发工程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
201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