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拳教学中的武术文化内涵拓展

2010-08-15陈明伟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长拳技法武术

陈 亮,陈明伟

(1.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2.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公体部,广西 桂林 541004)

长拳教学中的武术文化内涵拓展

陈 亮1,陈明伟2

(1.厦门理工学院 公共体育部,福建 厦门 361024;2.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公体部,广西 桂林 541004)

结合“初级长拳第三路”的教学实例,通过阐释“长拳”名称及动作范例中蕴藏的武术文化,揭示出中华武术有着“变通”的哲学思想,有着中华民族“礼”、“仁”的文化内核,有中国古典兵法的战略战术以及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武术教学中注意武术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拓展,将有利于弘扬中华武术,推动武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长拳;教学;武术文化

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武术教学不仅担负着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运动素养的责任,更重要的使命在于对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然而,在实际的武术教学中,往往容易流于对套路的机械讲授与模仿或是攻防动作的简单练习,武术的文化内涵得不到应有的宣扬.在此,以“初级长拳第三路”的教学为例,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拓展教育展开探讨.

1 通过解析“长拳”名称的历史含义,使学生体会武术文化中“变通”的哲学思想

何谓“长拳”?既然有“长拳”,是不是还有“短打”?答案是肯定的.关于“长拳”、“短打”之说,可以追溯到明代抗倭名将唐顺之著录的《武编·拳》一文.《武编·拳》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第一篇拳学专论,文中明确记述了长拳、短打的概念以及二者不同的技法特点——“长拳变势,短打不变势,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1].实战中对“长拳”与“短打”的选择性运用,体现了武术具有“变通”的特点.相对“短打”而言,“长拳”施展空间更大,更侧重于强调对敌方动作的预判,不仅考虑第一步动作,还要预测随后的战况,体现出一种战略思想.武术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正是由于武学大师运用这一思想不断思索和探究的结果.知晓了“长拳”一词的历史由来、内在含义,不仅直接为“初级长拳第三路”的学习提供了武术技法理论上的支持,而且揭示了武术学习的基本思想.

2 以“抱拳礼”和“虚步亮掌”动作为例,在课堂常规中渗透武德教育

何谓“抱拳礼”?它是武术界约定俗成的一个礼仪规范.具体做法为:左手出四指,并拢挺直(四指寓意“四海”),同时,屈大拇指(大拇指代表自己,寓意永不自大);右手五指握拳(五指寓意“五湖”);然后,左手掌心“抱”住右手拳面,两臂环形,高于胸齐(代表以武会五湖四海之友,谦虚地向大家学习之意).简言之:左掌右拳,环抱胸前,以武会友,虚心学习.上课伊始,以郑重的“抱拳礼”开始,课堂上,套路演练前后都强调“抱拳礼”的使用,授课结束,以郑重的“抱拳礼”结束.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抱拳礼”既表现了一种雄赳赳的尚武精神,同时,它也是一种武术修养的外在表现.在常规教学中,通过不断强调“抱拳礼”的行礼规范,逐步培养行礼习惯,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上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习武与为人之道.

“虚步亮掌”是整个套路的第一个动作,仅从动作定势上看——头上是架掌,脚下是虚步,似乎并无深意.其实不然.整个“虚步亮掌”动作是以退步开始,这一个小小的退步动作乃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包含着丰富的武学内容.武术谚语有云:“先看一步走,再看一出手”.该退步是右脚退步,却不是随随便便地直线后退,而是要求向右后方斜退,同时,右手做出拦挡动作,如此一退,避开了对手进攻锋芒,而且在紧挨对手的侧面构建了利于我方下一步进攻或防守的新阵地,表现的便是具有鲜明中国武术特色的“斜闪”技法.该技法属于武术当中的柔性技法,在武术古典论著上早有论及,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明确论道:“而其柔也,知当斜闪”[2].通过以上分析,“虚步亮掌”的退步动作要点便是,“斜闪”退防;其用意为:能不打则不打,能让先让,同时,防守到位,有备无患.这个简单的退步动作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礼让”的美德在武术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虚步亮掌”的第二步,紧接退步动作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手勾手下按,一手摆掌贯耳,脚下似触电一般变为虚步,一气呵成地完成“虚步亮掌”动作定势.从攻防含义上分析,“虚步亮掌”是一个搂手、击头的动作,若是仅仅局限于关注动作的攻防技法,有失偏颇,因为该动作背后还有约束其打法的一面,那就是有关武德的要求.“出手不打两太阳,脑后耳根一命亡”,这句武术谚语明确地告诉我们,武术当中的击头技法是讲究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是盲目地打,不是不负责地打,而是要知道何处能打,何处不能打.谚语中“太阳”指的是“太阳穴”,其位置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寸处的凹陷中,此部位骨质脆弱,有颞叶神经通向大脑,击打后轻则脑震荡,重则死亡.谚语中所言“耳后”位置同样是距离大脑较近,受到击打后易损伤脑膜中的动脉,轻则击穿耳膜或耳内出血,重则致脑震荡或死亡.“脑后”则是指脑干部位,是人的呼吸中枢和心血管运动中枢所在位置[3],被称为“生命中枢”.所以,对待“虚步亮掌”中的“击头”技法,我们必须心存谨慎,做到既知攻防之用法,又明武德之规范.无德之武,此“武”便是横行无忌的脱缰之马;有德之武,此“武”则为韬光养晦的在鞘之剑.中华武术极具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中提倡的“宽厚”与“仁爱”在学习武术中更是必须强调的,因为学武尚德,教学中亦是以德育为先.

3 以“并步对拳”动作为例,挖掘武术当中蕴含的中国古典兵法思想

“并步对拳”是预备动作当中的第二个动作,其定势动作可以简单概括为:并步挺立,颈项后提,双拳下栽击小腹,拧胯转头瞧左侧.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往往忽视转头这一细节动作.这时,教师若能利用中国古典兵法阐明“并步对拳”包含的意义,问题很快迎刃而解.该动作的攻击目标在于对手的小腹部位,而“转头瞧左侧”,示意敌人我要攻击“左侧”,实际攻击点却在他小腹.这一小小的转头之举便是《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之策,其源头更可以追溯到世界兵法之鼻祖《孙子兵法》.《孙子兵法·计篇》强调,“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4],借以隐蔽自己的意图,迷惑敌人,以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4]地打击敌人.经过以上阐述,学生对“并步对拳”动作中击打“小腹”却“瞧左侧”的做法,便可以从战术角度理解了,从而在演练“并步对拳”的过程中容易做到有意为之,甚至是有趣为之.

中国古典兵法是武术理论的来源之一,在教学中,利用中国古典兵法来阐明动作的技战术方法,既能让学生对武术动作“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激发学生研究中华武术热情,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基本研究方法,避免走入“只继承不发展”的误区.

4 以“提膝穿掌”动作为例,引申出武术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微妙联系

“提膝穿掌”是第二段的第二个动作,其定势动作可以描述为:右脚独立支撑,左脚屈膝上抬;右手直臂前插掌,左手按掌于右腋下;目视右手.教师可从攻防技法角度讲解“插掌”的几种进攻用法以及“按掌”的防守深意,而后稍加补充,便可从中医角度阐述该动作的良好健身功效.即,整个动作基本不变,仅仅加上一条,“闭目”练习.只要坚持闭目练习“提膝穿掌”定势动作一分钟以上,便能起到静心安神、调整血压、增强人体免疫力等作用.在单脚独立情况下,若闭上眼睛,人体为保持平衡,自然会聚精会神,将注意力集中到足底,大脑神经马上调动起来,气血随之下行,人体脚下的六条重要的经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阳明胃经,自动得到锻炼,这些经脉对应的脏腑以及它们所循行的部位得到相应地调节[5],从而让人体全身心受益.武术的功效一为防身驱敌,二为养生保健,而在当今的和谐社会中,人们对后者的关注度大大增强,因此我们因势利导地加以宣传,必然会激发学生对武术的关注和热爱,而且这种讲解也会使学生更有意识地规范动作,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5 结语

“中国武术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融摄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性是武术的灵魂”[6].本文从“初级长拳第三路”教学的视角出发,通过解析“长拳”名称以及代表性动作所蕴藏的武术文化内涵,使学生对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获得具体理解.中华武术文化有着“变通”的哲学思想,有着中华民族“礼”、“仁”的文化内核,有中国古典兵法的战略战术以及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而高校课堂是宣传武术的广阔平台,武术动作教学中挖掘和拓展武术的文化内涵定能吸引更多人关注、热爱武术,加快中华武术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马力.中国古典武学秘籍录(上卷)[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

〔2〕戚继光.纪效新书[M].盛冬铃,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 165.

〔3〕顾晓松,胡兴宇.系统解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05.

〔4〕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研究部《孙子》注释小组.孙子兵法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7:5.

〔5〕刘昭纯.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9-102.

〔6〕邱丕相,马文国.武术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2):1-3,8.

G852.12

A

1673-260X(2010)08-0116-02

猜你喜欢

长拳技法武术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长拳运动员运动前补糖措施研究
浅谈长拳发展的历史流变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武术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