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胡在和解剂中的运用浅谈

2010-08-15柳燕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4期
关键词:枳壳小柴胡调和

柳燕

(赤峰市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柴胡在和解剂中的运用浅谈

柳燕

(赤峰市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通过对与柴胡相关的和解剂选药组方的历史沿革进行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与探讨,进而总结归纳其配伍规律.和解剂的选药配伍较为独特,大多方中既无大寒大热之品,又无大补大泻之药,性质平和,作用和缓.柴胡和解少阳、疏肝解郁、及截疟的功效在和解剂中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发挥.

柴胡;和法;和解剂

1 柴胡简介

柴胡,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的根及狭叶柴胡(南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 folium Willd的全草入药,春秋两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或醋炒用.其性味苦、辛,微寒;主归肺、脾、肝、胆经.七版中药学将其功效概括为三点: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这三点功效是历代医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总结出来的.

2 和法及其适用范围

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提出“而治病之方,则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去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和解是专治病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调和之意也就是如戴北山所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症.凡邪在少阴、募原,以及肝脾不和,肠胃寒热,气血失调,营卫不和等致病时,都可用和法,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使病去人安.和法中我们用和解剂来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肝脾、截疟,我们会发现,柴胡在和解剂中是一味使用频繁的药.

中医认为少阳经位于人体半表半里,邪入少阳,应用内清外透之方以和解之.正如《伤寒明理论》中所说:“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内不外,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可矣”.又有“疟不离少阳”之说,治疗疟疾也宜用和解之法.从经络学上说,足少阳属胆经,肝胆、脾胃又互为表里,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金匮要略》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故肝旺克脾,以此类推,胆热则易犯胃,常导致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症.而肠胃不和症,又多为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虚实相兼引起.针对上述病因、病机均比较复杂的疾病,则需采用肝脾同治、升降配合、寒热并用、正邪兼顾之剂以调和之,方可愈病.

关于和解类药物,历代本草均未见记载,这也是本类方剂的特殊之处.只有通过药物的配伍组方来达到和解、调和之目的.东汉张仲景开创了和解剂的先河.如《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四逆散、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芍药甘草汤、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等,和《金匮要略》中的枳实芍药散.

3 柴胡在和解剂中的应用

在和解少阳类、调和肝脾类及截疟类方中柴胡得到广泛应用.

3.1 和解少阳类方

因柴胡有解表退热,善于解半表半里之热的功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少阳证,适用于伤寒邪在少阳.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常用柴胡、青蒿、黄芩、半夏等药配伍组成方剂.汉代张仲景研制的名方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针对伤寒邪传少阳、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的特点,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清解透达少阳之邪,并能疏泄气机之郁滞,为君药.黄芩苦寒,清泄少阳之热,为臣药.柴胡与黄芩相使为用,一散一清,构成和解少阳的核心配伍.同时以人参、大枣、炙甘草在祛邪之中兼以扶正.

在《伤寒论》中有数首由本方加减的方剂,例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铅丹、大黄、桂枝、茯苓),即本方加镇惊安神药,专治少阳胸满烦惊等.而据《中医方剂大辞典》统计,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成的方剂多达百余首,可用于多种病变.清代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对于少阳偏于半表证,设有柴胡枳桔汤(柴胡、黄芩、枳壳、半夏、生姜、桔梗、陈皮),方中增加行气宽胸药物以促邪外透,成“和解表里法轻剂”.清代医家柯琴曾盛赞小柴胡汤曰:“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也”(《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其思路新颖,对后世影响深远.

3.2 调和肝脾类方

调和肝脾剂,具有疏肝理脾、调和肝脾的作用,症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手足不温等.常用疏肝理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与健脾药如白术、茯苓、甘草等配伍组方.张仲景提出治少阴四逆证的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方中柴胡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酸甘敛阴养血,柔肝缓急,为臣药.君臣相使,一散一收,既助肝用,又补肝体.枳实行气散结,泄热除痞,与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肝脾共调,加强疏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因其组成以疏肝理脾药为主体,配合养肝补中之品,故具有疏而无伤的特点.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收录的名方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煨生姜),有效针对了肝郁血虚脾弱的虚实夹杂证,该方由四逆散去除破气之品,增加了养肝血、健脾气药,其特点恰如费伯雄所言:“此于调养中寓疏通条达之法”(《医方考》).方中柴胡辛散疏肝解郁,为君药.白芍、当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共为臣药.其配伍特点:一是肝脾并调,既解肝郁,又扶脾弱;二是疏中寓养,既补肝体,又复肝用.逍遥散的组方构思巧妙,有继承,有发扬,同样被后世医家推崇,并由此派生出80余首衍化方,在临床各科,特别是内科、妇科、眼科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比较有名的有《内科摘要》的加味逍遥散,后世又称其为丹栀逍遥散、八味逍遥散,系逍遥散加牡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主治逍遥散证兼见肝郁化火者.对于肝郁血虚,内有邪热诸症尤为适宜.《医略六书·女科指要》的黑逍遥散,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善治肝郁血虚,临经腹痛,脉弦虚数.《证治准绳》引《医学统旨》方之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其制方立旨颇受仲景思路启迪,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陈皮、枳壳、川芎、香附等疏肝止痛类药,增强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专治气郁胁痛闷胀等.从另一角度作了发展.综上所述,自仲景首创以来,柴胡就被用为君药,常与枳壳、陈皮等配伍用于调和肝脾的方剂中.

3.3 截疟类方

柴胡被仲景用于截疟处方中,如《金匮要略》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治“疟病发渴,亦治劳疟”,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鳖甲煎丸治疟母.南宋医家严用和据“疟不离少阳”之说,于《济生方》创清脾饮(青皮、厚朴、白术、草果仁、柴胡、茯苓、黄芩、半夏、甘草),治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嗌干,小便赤涩,脉来弦数.疟为肝胆之邪,然多因脾胃受伤而起.方中加入和解少阳之品柴胡,使邪内清,更有健脾益气类药,以邪正兼顾.明代《本草纲目》则明确提出了柴胡可治“诸疟”的功效,并引用东垣言曰“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此后柴胡常被用于疟病的治疗中,如《证治准绳·类方》以桂枝黄芩汤主治疟疾.《景岳全书·新方八阵》以追疟饮主治疟疾.

到了清代,由于温病学派的发展,疟疾之因又有邪伏膜原一说,治疗虽主张开达膜原,但用药仍离不开行气导滞、燥湿化痰类药物,因为当时对瘟疫之邪十分重视,故适当加入清热之品.《重订通俗伤寒论》中的柴胡达原饮,主治:痰湿阻于膜原证.胸膈痞满,心烦懊憹,头眩口腻,咳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配伍柴胡、枳壳、桔梗、青皮、荷叶梗、槟榔以透邪外出,升降气机,通畅三焦.起到宣湿化痰,透达膜原的作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发扬光大之.

和解剂的选药组方用为君药最多的当推柴胡,其理由有二:一为少阳经的常用药,二为疏肝理气之要药.和解少阳剂常以柴胡、黄芩、青蒿等为主组方,代表方剂是小柴胡汤.肝脾不和证,对于此类疾患,在肝在脾,在选药方面宜分清孰轻孰重,如偏于肝郁,应以柴胡、香附、川芎为主要药物,重在疏肝解郁,代表方剂是四逆散,它具有疏泄郁结的功效,对于阳气内郁的四肢厥逆,以及肝脾不和所致的各种疾患,都能适应.逍遥散是疏肝散郁的主方,对于肝气内郁,血虚火旺的病人,最为合适,而这个方剂的组织,又是在四逆散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截疟剂多以截疟专药常山、青蒿为主药,痰湿化热者,则加柴胡、黄芩、知母等以清热祛邪,代表方为清脾饮、柴胡达原饮.清脾饮治热多寒少的阳疟,它的组成内容,是从小柴胡汤演变而来;柴胡达原饮治瘟疫初起及疫疟等症,这个方面,又是清脾饮进一步的扩充.我们如果在这些方剂中,仔细研究它们的组成内容,就可以看出柴胡在这些和解剂中的独特地位.

〔1〕程国彭.医学心悟.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

〔2〕张仲景.金匾要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3〕张仲景.伤寒论.中国书店,1993.

〔4〕太平惠民和剂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5〕王肯堂.王肯堂医学全书·证治准绳.北京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医药出版社,1999.

〔6〕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校注).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张介宾.景岳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

〔8〕许继群.方剂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R282

A

1673-260X(2010)04-0043-02

猜你喜欢

枳壳小柴胡调和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柴胡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机制
五味调和醋当先
Orlicz空间中A-调和方程很弱解的LΦ估计
从“调结”到“调和”:打造“人和”调解品牌
调和映照的双Lipschitz性质
清江枳壳高产栽培技术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
从经方小柴胡汤谈跟师孙光荣教授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