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之我见

2010-08-15高云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高云峰

(赤峰学院 社会科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之我见

高云峰

(赤峰学院 社会科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使大学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品质的社会群体,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和时代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

大学生;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培育

民族精神的状态如何,关乎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走向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群体,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他们的民族观和民族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形象,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挑战与价值冲突.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民族精神失序失范现象,表现为盲目崇拜西方,缺乏民族自信心;过分关注个人利益,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感;淡忘民族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等一些值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凸现了新时期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一、民族精神的作用

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关系到民族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民族精神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精华的积淀,它的凝聚力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力量,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精神基础.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是一种自发的凝聚力,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精神时,民族凝聚就有了凝聚的核心,有了前进的方向,这种自发的凝聚力才是使民族精神成为持久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二,民族精神具有激励民族凝聚与发展的精神支撑作用.精神支撑是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一个民族如果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朝气蓬勃,就会勇往直前,就会创造人类奇迹.反之,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坚强的精神支柱,整个民族就会萎靡不振,就会萎缩不前,就会造成民族的创造性衰竭而走向灭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1]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因此,一个民族最可怕的,不是它的贫弱状态,而是它的精神萎靡.一个民族只要精神振奋,就迟早会改变其贫弱的面貌,就会使整个民族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动力,而且还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因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而不是物.反映在民族的个体层面,民族精神体现着个体的目标追求和自觉维护民族形象的责任感,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反映在民族的群体层面,民族精神则是凝聚本民族起来共同应对各种灾难与挑战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体现.精神的力量是人类所特有的强大力量,它对于社会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可缺的重大价值支撑.民族精神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要保持持久的繁荣与发展,不仅要创造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要保持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正是保持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之源,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这个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4]第四,民族精神具有根本的价值导向作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民族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影响、制约和规范着民族群体与个体的言行,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价值取向.民族精神不仅影响着个体的具体行为和个体发展的终生路向,而且可以规范和引导民族每一个成员与社会的良序发展,还具有把整个民族紧紧地凝聚团结起来,对民族每一个成员同心同德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和整个民族的繁荣发展起着根本的价值导向作用.

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民族精神培育不能及时有效地跟进,就极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失范或失序现象.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使其广泛认同民族精神,并内化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具有正要意义.

第一,培育民族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进步进程中的一项崭新事业,这项事业的顺利实现离不开强大的物质与技术的支撑,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事业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的衰落往往与民族精神的淡漠与低靡分不开.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在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中形成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越是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会越发不可动摇,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就会越发坚不可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事业,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广泛地动员和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来为之奋斗才能顺利完成的民族复兴伟业.如果没有一种团结、凝聚、鼓舞和激励全体人民万众一心、昂扬向上、发奋图强的精神支撑,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不可能的.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深刻变化,大量的社会矛盾可能会以一种比较激烈的、爆炸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民族精神不仅能够为和谐社会提供自强不息的社会精神环境,而且还能在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起到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的重大作用.“民族精神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力量,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精神的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的力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能够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够激发和培育人们的爱国情怀,激励和鞭策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在增强综合国力、迎接激烈挑战与竞争中,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克服艰难险阻;才能把整个社会紧紧地凝聚、团结起来,使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地朝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的价值目标前进,真正使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一个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旗帜,大学生是青年中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主体,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着民族的希望与国家的未来,反映着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民族精神培育的水平.高等学校作为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传承基地,负有传承传统文化、开启先进文化、引领文明发展的重要职责,不仅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且肩负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使命.高等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是由高等学校的社会地位、肩负的历史责任和教育目标决定的.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化的重大任务,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是国家培养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的摇篮,与一般世俗机构相比更关注人的心灵培育与成长,更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坚守和弘扬族精神的重要阵地,如果高等学校民族精神淡薄,那么民族精神在整个国家或经济社会发展中必定遭受深刻危机与浩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既容纳时尚文化,又不削弱本民族文化,又能增强民族意识,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当代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健康、文明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富含民族精神的文化环境,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根本要求所在.大学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力军,培育和发展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意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高等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要求.只有大学生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充满了积极创造价值的渴望,才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业观,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开拓者和创新者.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高等学校应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塑造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学生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现富国安邦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力军,他们的民族精神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当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那么就不可能有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就不可能把爱国之志转化为报国之行.因此,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使大学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品质的社会群体,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的落脚点和归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和时代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

第三,培育民族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饱经磨难而信念弥坚,历尽艰辛而斗志昂扬,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是因为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丰厚的文化与沃土之中,是贯穿始终的力量之源.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理应承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但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教育和培育当代大学生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从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来看,他们年青,社会阅历不丰富,缺乏历史文化知识,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面对世界上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他们往往容易产生思想上、认识上的困惑和迷茫.这就需要高校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地对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用优秀的文化滋润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用民族精神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既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科学成才的理想信念,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动力,还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艰苦创业的意识,对于激励大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坚定成才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意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来看.当代大学生是将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增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使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志愿、工作选择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把个人的荣辱得失与祖国的兴衰强弱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建言献策,贡献出青春与才智.就民族精神的社会功能而言,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发展和稳定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精神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主要力量,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我们这样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发展中国家,就很难维持长期的统一和稳定,很难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能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引导大学生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转化为立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9-29.

〔2〕〔3〕江泽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2006.

〔4〕王有炜.民族精神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功能.思想教育研究,2006,(5).

G641

A

1673-260X(2010)03-0191-03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