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问题解决教学
2010-08-15于显双韩景文
于显双,韩景文
(1.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谈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问题解决教学
于显双1,韩景文2
(1.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要重视问题解决教学.尤其要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使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智力潜能.本文仅从问题解决教学的含义,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要点,问题解决教学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问题解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即新课程强调实践教学、发现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等方法的运用,实质是在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也就不需要教学.如果学生不会提出问题,这本身也是问题.教学中“教”是为“学”服务的,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地理课堂教学来说,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要注重对地理问题的质疑和探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养成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其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人生规划的能力.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智力潜能.
问题解决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进行的意义建构,把“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的必须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问题解决法在地理教学中,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的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支持者、引路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问题解决法在地理教学中,提倡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能够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顺利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己学习,即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甚至能发现和提出带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从而形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 问题解决教学的涵义
1.1 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是这样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可见,问题就是个人所面临的,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此做出心理努力的那种情境.
1.2 问题解决.问题触发思维活动去求解.而一旦找到了完成任务的手段或方法并付诸实施,问题即得到解决.问题解决就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基本特征表现为:①目的性,即问题解决过程的操作有明确目标指引;②序列性,即选择和运用一系列从问题的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所采用的方法或步骤;③认知性,即问题解决过程有认知成分的参与.
1.3 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即问题解决教学.它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解决教学通过调动学生认知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它的特点是要学生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着眼点在一个“思”字上.
2 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要点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的主线;问题是教学活动的终点.
在学习具体的教学内容,如学习经纬网知识时,策略如下:
2.1 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
2.2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上述问题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者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
2.3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和“列”定点的方法.
2.4 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划两条十字交叉的线.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学生观察地球仪并阅读课本,理解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等概念.
2.5 “问题”的解决.遇难船只报告它所处的经纬度(船上配有显示经纬度的仪器),让别人知道船在茫茫大海上的位置.
问题解决教学需要运用启发诱导的方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以问题作为激励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与动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采用问题解决教学,不能只是事先设计好问题和答案,并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出这些预设好的结论,逼学生总是费尽心思地去迎合教师.另外,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不能只是提自己事先想好的问题,而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从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的调整,以免偏离问题解决教学的“初衷”.
3 问题解决教学在地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在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解决教学,需要重视以下方面:
3.1 明确问题的类型
学生在地理学习中面临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一定的原则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引领学生按问题的性质和问题的复杂程度,正确选择与运用思维方法,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基础教育阶段地理学习中的问题,因归类方法不同而不同.
(1)按答案特点可分为:①固定答案的问题与未定答案的问题;②论证答案的问题与选择答案的问题;③答案一解的问题和答案多解的问题;④有答案的问题和无答案的问题.
(2)按问题解决性质可分为:①解释性的问题;②演示性的问题;③预测性的问题;④实验性的问题;⑤发明创造性的问题.
(3)按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可分为:①辐合思维的问题;②发散思维的问题.
明确地理问题的类型,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必要前提.
3.2 创设问题情境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以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步入思维积极、情绪兴奋的最佳的学习状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3.2.1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从教学情境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以利于其启迪智慧,培养探索精神.如在进行“北方地区兴修水利,防治水患”内容教学时,学生对淮河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在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在下游挖掘入海新河”这一措施理解可能不深,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淮河水系治理前后两张演示图片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比较图上淮河治理前后入海处河道数目以及上、中、下游水库数量多少的变化,并引领学生看书、读图、思考、讨论,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在淮河上游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库是为了调节水量;在淮河下游挖掘入海新河是为了分散水流.至此,教师可将问题进一步深化,可以向学生发问:同处北方地区的黄河在治理时下游是否也可以采取开挖入海新河呢?这样教学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修正和分辨能力,能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潜能.
3.2.2 适当运用抢答、竞赛、游戏等教学方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抢答、竞赛、游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而且通过竞赛或抢答等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如在进行“多变的天气”内容教学时,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描述天气成语的图片,在上课时逐一展示出来,让学生抢答每张图片上的天气状况.接着展示天气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天气对人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又如在进行“中国行政区划”内容教学时,让学生分组竞赛,以积分的形式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省区名称及行政中心,积分最多的组为优胜组.这样课堂气氛必然非常活跃,学生对当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必然深刻和牢固.不仅如此,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阳光的性格和积极的心态.
3.2.3 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许多地理知识都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然而,传统的地理教材和地理教学均过多地注意地理学科体系与知识的传授,因而远离了人类生活生产的实际情况.基础教育地理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的教学理念,“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教材,把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的问题作为一种问题情境,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地理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联系,阐述其地理背景;关注地理与生产的联系,阐述地理在生产上的应用;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阐述地理概念、地理事象、地理特征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并且是鲜活而有趣的;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地理探究活动.以此使地理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提高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 提出具体问题
3.3.1 教师精心设计地理问题.质疑能否激思,关键在于问题设计.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把这些现象提炼出来,形成既新颖又富有趣味的地理问题,可有效地引领学生的地理学习.例如,通过观看日本民俗风情的视频或演示图片后,教师可饶有兴致地提问:“日本的风俗习惯真是很有特色,但其间有许多地方和中国十分相似,像文字、书法、茶道、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这是不是与它的历史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呢?”这样发问能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掌握日本东西方融合文化特色的成因.问题解决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出一些具有对立面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创造的条件,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其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我国地势对气候的影响”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我国地势不是西高东低,而是东高西低,那么会对气候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通过诸如此类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教师也可乘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
3.3.2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4]因此地理新课的课堂教学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质疑时空,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性提问、总结性提问,练习性提问、发散性提问.预习性提问是学生通过预习过程提出问题,并引发师生讨论学习.例如“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不是00经线和1800经线?”“黄河上水电站分布为什么具有分段性密集的特点?”等等.总结性提问和练习性提问主要是用来巩固教学重难点或关键点,这两种提问也是学生间互动复习的好方式.发散性提问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极其广泛的提问.如“贝加尔湖为什么会有海洋鱼类?”“真有车辆自动行驶的怪坡吗?”等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培养的必要基础.
3.4 理解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理解问题,一是仔细寻找问题中的每一个信息;二是明确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三是充分调动自己掌握的相关信息,分析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联系,进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比较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气候特点,说明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的问题中,首先需要引领学生寻找“位置的差异”、“气候的主要因素”、“降水的分配”、“气温的变化”、“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信息.其次需要使学生明确问题中的已知信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文字即可.最后,通过联系和分析,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从“气温和降水要素”入手.
3.5 解决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明确问题解决的方法后,即可着手依据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把已找到的有用信息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最后得出结论.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各个学生学习小组呈现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或引领学生提出一些有一定意义和价值的问题.接下来学生小组的任务是讨论这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作出详细解释.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现有的知识有时不能轻易完成任务,需要任务分工,分头学习和思考,才能共同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丰富,学习过程灵活,能充分体现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也能充分地展现学生问题解决的风格,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G642.0
A
1673-260X(2010)03-018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