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研究综述
2010-08-15邹广万
邹广万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研究综述
邹广万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对1979年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研究已获得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整理,提出不同于以往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相融合关系的观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相关研究开始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就成为探讨的热点.本文查阅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希望能使以后有关的研究有所借鉴,也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更好地发挥两者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各自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现状综述
1.1 文献资料来源及其分布特点
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识资源库)全文数据库,使用“篇名、关键词、摘要”模糊匹配的方法,对1979年至2009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共查阅出相关文献247篇.其中论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45篇,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71篇,论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109篇,论述心理咨询与德育的22篇.文献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指的是德育.这些文献阐述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文章较多,且发表较早.这是因为心理咨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高校诞生,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在1994年8月31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相继在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及学术研究中开始使用“心理健康教育”一词.这也体现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2 文献研究结论
通过对所搜集的文献初步整理和分析,可看出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理论思辨较多,实证研究较少;重复性研究较多,创新性研究较少.从这些研究归纳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类型包括:并列关系、隶属关系、交叉关系、相融关系.
1.2.1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隶属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隶属关系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颁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文件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晓辉(2006)认为,“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具有社会价值也是个人完善和幸福的条件.大学德育不仅要体现社会功能,也要体现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教育就应该成为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梁次红(2003)认为[3],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子系统.德育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的巨系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中的4个子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德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基础地位.孟庆良,周家瑛(2005)、季丹丹,都乐祥(2006)、杜伟(2007)等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是德育科学化的新途径,是德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传统德育内容结构的进一步完善.[4,5,6]以上观点所阐述的核心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是新的历史时期德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1.2.2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并列关系
有研究者(陈会昌,1998)[7]认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两个不可互相包含、互相代替的领域.”认为“青春期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混乱”、“考试焦虑”、“社交恐怖”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靠道德教育是非常荒唐的.”卜再元(1998)认为[8],德育与心理咨询在理论基础、任务、方法、运行机制等方面都不同,高校德育与心理咨询自成体系,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隋海娇(2006)也认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对独立,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历史起源、理论基础、目标、教育者队伍等方面存在区别,二者不能相互替代.”[9]总之,以上研究者认为,心里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德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但都属于学校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方面,因此,笔者将其概括为并列关系.
1.2.3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交叉关系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交叉关系的观点占主导地位,在所搜集到的文献中,持该观点的占绝大多数.有研究者(郑日昌1992、徐世朴1993、马建青1993,1997)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部分重叠,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是交叉关系.
在教育目标上,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具体目标上有差异,但在终极目标上实现了统一,两者都是为了促进人格的健康和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0]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有重叠和相似之处.人们的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解决,而某些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得以排除,一些咨询活动实际上是在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一些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也能起到心理咨询的作用.[11]在工作原则、方法上两者都应遵循做人的工作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方法.都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教育原则上,心理咨询的原则如交友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尊重信任与细心询问相结合的原则,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的原则,保密性原则,咨询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预防性原则等.这些原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有较大的一致性,尤其是做个别思想教育工作时更是如此.成功的心理咨询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对这两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两者都要遵循教育的规律,遵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规律.[12]在工作队伍方面,中国高校心理咨询自诞生之日起,无论从咨询人员的构成,还是从心理咨询部门的挂靠单位来看,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构成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学科背景的咨询人员占其队伍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调查表明,从我国开展心理咨询的74所学校来看,453名从业人员中,思想政治教育人员251人,占55.4%;医务人员79人,占17.4%;心理专业人员94人,占加.8%:其他专业人员29人,占6.4%.[13]从机构的挂靠部门来看,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都挂靠在学工部(处)、团委、德育教研室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内,并从挂靠部门获得必要的经费、设备与场所.[14]
综合以上研究者的观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方法、教育队伍等等方面都存在交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两者是交叉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部分重叠,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既相互补充,又相互促进.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互补论”[15],认为该观点既看到了两者的一致性,同时也看到了两者的差异性,是比较全面、完整的一种理解.但笔者认为,这种关系实际是一种相融关系.
2 新的观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共同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者并非各自为政,而是相互交融的.“健康的心理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人的错误思想、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其中有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本身就是心理障碍的结果.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咨询工作,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思想政治品质的形成和发展.”[16]因此,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应该统一于同一主体的最终发展目标上,二者是相融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二者的融合.
2.1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教育目标上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是作用于同一主体—学生,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这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教育目标上的融合.
2.2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教育内容上的融合
教育内容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标统一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二者的教育内容则受制于这一目标.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必然不能缺少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形成也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为基础上.因此,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德育的内容相融合,使德育工作在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政治、思想、行为规范等的要求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的融合
以往研究认为,德育的方法无非是说服、榜样、表扬和批评、实际锻炼等,似乎把这些方法看作是德育的专利,其实,德育的说服教育、实践锻炼等方法也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如大学生心理指导运用社会实践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各项活动既视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当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的理论灌输教育方法也样可以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观察法、行为矫正法等方法同样适用于德育教育中.从方法论角度来分析,二者又是统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之下的.在教育原则方面,因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育对象都是人,所以都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在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上可以实现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融合并非二者机械的相加,不是简单的拼凑、叠加或无条件的照搬,而是内在的、有机的统一.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并非隶属关系,也不是并列或交叉关系,二者是一种相融关系,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这种融合,是我们以后在实践中继续探索的问题.
〔1〕戴志晶.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2007,1.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Z].教社政[2001]1号文件,2001-03-16.
〔3〕张晓辉.大学德育与心理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1):86-89.
〔4〕梁次红.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地位与功能研究.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0,23-28.
〔5〕孟庆良,周家瑛.心理咨询是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5(3):19.
〔6〕季丹丹,都乐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7〕杜伟.论心理咨询工作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与扩展[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7(1):76-80.
〔8〕陈会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河南教育.1998(12):26-28.
〔9〕卜再元.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3):16.戴志晶.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融合 [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论文. 2007.26-27.
〔10〕隋海娇.我国当代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 [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20-21.
〔11〕马建青.再论学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J].浙江大学学报,1997,11(2):47-51.
〔12〕郑日昌.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J].心理科学,1992(6):57-59.
〔13〕马建青.论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1993(2):49-52.
〔14〕郑涌、马建青、黄希庭.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l(6):52-53.
〔15〕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47.
〔16〕石变梅.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综述[J].教学与管理,2005(3).
G444
A
1673-260X(2010)03-01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