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景观的几点认识
2010-08-15郭纪
郭纪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对文化景观的几点认识
郭纪
(赤峰学院 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起源和发展,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的应用.
生态;文化景观;自然景观
1 何谓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任何特定时间内形成一地基本特征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复合体.由于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各种文化现象所组成的统一体,它的构成非常复杂,既包括景观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又包括景观构成的主体,即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景观的物质外貌,如聚落的形态与格局、土地利用划分的现状与配置、建筑物的式样与风格、人类活动的形式等,是表现文化景观的最重要因素.
文化景观可以位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地,存在于连续的时空中.自然因素为人类物质文化景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自然环境本身所具有的地带性规律,也是文化景观的许多人为因素(如南北方民居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构成文化景观基础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物和土壤等,其中地貌因素对景观的宏观特征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动植物则是区域文化景观外貌重要的影响因素,常成为区域文化景观的重要标志之一.如谈起海南岛,婀娜多姿的椰子树会浮现在眼前;提到内蒙古就会联想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构成文化景观的人文因素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类.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的最重要体现,包括聚落、饮食、服饰、交通、栽培植物、驯化动物等.聚落是文化景观的核心,集中反映了各要素之间的相关.聚落特征常包括聚落房屋的类型、材料、结构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自然资源的关系.农村聚落的规模和密度反映了所在地的人口密度及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民族的生产习惯和区域文化特色;各国的服饰即是流动的物质文化景观,和服是日本的传统的服饰.Mare Antrop(2005)指出存在于地域的传统文化景观有助于维持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景观体系,使文化景观具有更好的识别性. KellyR(2000)在阐述欧洲地域文化景观时指出“居住在特定地域的人们的邻里、农场、林地、河流、建筑都和地方人民休戚相关,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些地方性特点的多样性和细节,以及与之相关的传统和记忆正是欧洲景观丰富性和独特性的根本所在”.非物质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2 文化景观的起源与发展
2.1 文化景观的起源
景观一词最早见于西伯来语“圣经”旧约全书,在英国、德国、俄国中原意是指风景、景物,自然风光、地面形态和风景画面.汉语中的“景观”一词含义丰富,既反映了“风景、景色、景致”之意,又用“观”字表达了观察者的感受.
文化景观这一术语在地理学得以广泛使用,始于上世纪20年代,这与美国地理学家O.苏尔(Sauer,C.O.,1889—1975)创立的文化景观学派是分不开的.他的“景观的形态”继承了施吕特尔和帕萨格的思想,主张用实际观察地面景观来研究地理特征;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化地理学的近今发展”一文中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容易使人误解的文化景观定义,即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迄今为止,这一定义仍然同苏尔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二战以后,德国地理学者重视研究社会地理学,认为社会地理学的目的在于解释文化景观,明确主张景观变化的主力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劳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亚半岛时,对作为一个连续统一体(半岛)的各地段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半岛的连续性景观变化是纬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个变量的函数.这种“更为精确的分析方法为景观学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这种创新的方向使得区域地理(景观学)成为大多数德国学者的中心旨趣”.
在美国,斯宾塞(Spencer,J.E.)和霍华斯(Horvath,R.J.)、乔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别从农业、文化、行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观.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学:文化、社会与空间》一书中给出了文化景观的广义定义,即“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DeBlij,H.J.).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刘易斯(Lewis,G.J.)把景观看作是人们周围能见到的连续平面,它是人类利用环境的一种产物.我国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认为,“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2.2 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
文化景观的研究不仅要对文化景观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全面分析,而且应对其演变过程、形态、特征进行探讨,甚至连如何引导未来文化景观的变迁也在探索之内.对文化景观的研究德国地理学家Homblt早在19世纪就提出应把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美国地理学家Sauer于1925年阐述了自己的地理概念框架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并开创了文化地理学的伯克莱学派.由于文化景观既有人文因素又有自然因素,同时各构成因子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着明确的分工各起不同的作用.如对文化景观探讨时既要研究景观的物质因素又要研究其非物质因素,对文化景观的物质因素进行探讨的目的在于景观之外观,即“景”,而探讨文化景观中的非物质因素则能深入景观内部解释“景”中之意,:景“中之情,并于具体景物相呼应,是文化景观研究“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目前国外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的格局、土地划分格局及建筑三个方面.对文化景观研究的方法上看,“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景观的变化已经成为国外学者争相采用的方法,所建立的空间变化模型包括把生物反馈机制引入空间动态模型和把空间特征引入生态学模型;大多数空间模型都把所研究的景观网格化,通过基本空间单元的变化来体现景观的空间动态变化”(汤茂林).
2.3 文化景观的发展
文化景观的产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是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体现.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对文化景观有所贡献,文化景观的变化也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当然每个时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标准对景观施加影响的.云南省盈江县的卡场景颇族是典型的只种一年便抛荒休闲的无轮作刀耕火种民族.位于滇南的哈尼族所创造的梯田稻作文化景观不仅是哈尼族对所处自然环境的成功适应,而且也是人类对自然景观改造的一大文化奇迹.在城市郊区,由于城市向外蔓延和工业的郊区化,原有的农田景观向城市景观、工业景观、交通景观等转化,土地利用由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和工商业用地.另外由于民族迁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观往往并非由一个民族创造的.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类占用说”,认为地理学不应是研究人类对环境的适应,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释人类的居住空间,研究一个地区人类社会占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并称为“相继占用”.并分别用模型和实例来表达文化景观的变迁.他在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的实例中创立了形势——阶段序列:印第安人居住视为从事采集生活的原始森林;欧洲移民迁入后将低地开发为农田,在上坡的草场上放养牲口;现代因经济活动变化有种植此生的森林并养些牲口;并预言下一阶段将是以林业为主要活动.文化景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服从于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化景观需要保护,但也需要发展,文化景观需要在发展中进步,不仅对旧有的景观进行适当的保护,同时要创造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景观,建立一个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支持下的与当地自然生态更加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景观体系.所以文化景观的发展是由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变迁、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横向交流决定的.
3 文化景观与环境
3.1 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物质文化景观主要是附加在自然物质上的人类活动形态上,因此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例农业景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各不相同:耕作区的稻麦飘香与林区的漫山林海明显不同;牧区的广阔草场、成群牛羊与渔区的鱼塘、海边的渔船也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应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又如福建民居;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云南民居;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此外山西民居等等都是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的表现.自然环境对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影响不如对物质文化景观直接,但也存在多方面间接的影响.如民歌的风格,西北地区多高亢,江南水乡多委婉.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具有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程度也在减弱.例过去水稻种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现在水稻在温带甚至寒带也有种植.
3.2 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文化景观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形成的,反过来他又对自然环境有巨大的影响和改变,这主要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过程.例水库改变了河流的自然过程,使其水文特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建筑物和地面特性的改变,城市的小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明显的热岛效应.如果人文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影响顺其自然环境自身发展规律,就会产生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造福人类.反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出现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灾害.如云南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在传统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生产力较高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是哈尼人民适应红河南岸特殊的山地环境而创造出来的,但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结构单一,以种植水稻为主,生产力难以进一步提高,无法满足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和哈尼族人民对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近年来,由于当地人口的迅速增长和传统的森林保护,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观念的改变大量搞山区土地被辟为农田,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繁,这些都导致了传统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演变.
4 文化景观的应用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态恶化、资源短缺、人口激增等问题日益严重,景观生态研究受到重视.美国、荷兰等国在景观生态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的景贵和、傅伯杰等学者在景观生态和生态规划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此外,文化景观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在旅游开发、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环境保护、农区景观生态建设、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等领域已经得到开发利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景观的保护已经达成了共识,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中.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等提出的复合生态系统及生态工程理论为城市景观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跃光把文化景观论、景观生态应用于城市规划,认为城市景观规划将实现四种转变,即由物理规划向生态规划的转变,土地利用规划向景观功能单元规划的转变,由点线规划向景观网络规划的转变,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变.从研究领域来看,文化景观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①文化景观与文化地理学.主要包括景观资源论研究(J.Fraser,1998)、文化景观与景观规划(G.J.Ashworth)和文化景观研究(Haberw.,MasaoT);②城镇化、工业化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动态研究.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景观结构的演变(M. Antrop,2004)、整合的景观意象、文化景观的扰动和城乡动态与演变,研究城乡由二分、连续统一体、相互齿合的连续体、共同社会特征、乡村区域和规划分离论阶段的动态发展过程;③遗产景观与游憩休闲产业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景观资源评价(G.Brian, 2004)、文化旅游与休闲模式(RichardF.,1998)、自然公园与国家公园体系、景观地方性与现代化、景观遗产真实性与市场化(K.Hopkins,1998)、聚落风貌塑造与景观规划(E.Dewailly,2000)等;④景观生态与景观规划研究.大地景观与地域景观环境(J.Simonds)、社区景观、生态场地规划等一系列领域.从研究中心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①以美国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佛吉尼亚州立大学等为中心,形成了以I.McHarg、J.Simonds、M.Laurie、L.Olin、E.Meyer、H.Lewis等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和生态景观的规划群体;②以德国、法国和荷兰为中心的文化景观与景观生态研究中心;③以英国为主的传统文化环境与风景园林成为现今景观保护、建设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
〔1〕肖笃宁,等.景观生态学[M].科学出版社,2006.
〔2〕王民.地理[M].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
〔3〕金其铭,等.人文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4〕汤茂林,等.文化景观的历史和发展趋向.人文地理,1998(2).
K901.6
A
1673-260X(2010)03-0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