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与阴阳学说新解

2010-08-15毛万莲余利斌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学说太极太极拳

毛万莲,余利斌

(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太极拳与阴阳学说新解

毛万莲,余利斌

(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太极拳是以阴阳学说为拳术理论基础的,它所蕴含的阴阳说学内涵体现在许多方面.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了太极拳的内在精神、外在形态、演练节奏、攻防技击及习修健身等方面的阴阳学说含义,这对弘扬太极文化、提升太极拳的习修水平等有重要作用.

太极拳;阴阳学说;新解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最具有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它以独特的健身价值和简便易行的练习方法而曼声海内外.阴阳学说与它的完美结合,不仅体现了深邃的人体文化,而且对太极拳的产生、发展及习修太极拳的方法有着深刻的影响.

1 太极拳的创立与阴阳学说的起源

关于太极拳的创立,各学派众说纷纭,“概括起来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说,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说,清朝(公元1644~1911年)陈王廷和王宗岳说等几种不同的说法.[1]”没有充分史料可以证明太极拳是张三丰所创,当然也没有证据证明不是他所创.我们认为:太极拳并非一人所创,而是古人在观察自然的前提下,经一代又一代前贤的不断领悟、总结、整理、创新而发展起来的.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早在远古时代,区分阴阳的观念就产生了.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观察自然和人的生理现象,总结出万事万物都有对立的两面和相关统一的二元关系,意识到人与自然是有联系和差别的,如男女、雌雄等.这种观念,对人们认识、改造自然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们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2]

古人认为,万物都可分阴阳,阴阳两者相互不离,相互转化,万物中都包含此理.这在太极拳中,表现为动静、刚柔、开合等的对立统一.太极拳是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有相、由静及动,以阴阳学说为灵魂的拳种,它的每个招式都妙含阴阳哲理,故它也被人们称作阴阳拳.古语云:“阴阳分,天地判,始成太极.”所谓“阴阳分,是指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判,是指清浊二气分,阴阳相交、化生万物[3].”因此,“每论太极,必说阴阳,太极不过阴阳之混沦耳”.太极拳不仅以阴阳之理立论,而且紧紧地依附于阴阳学说,并以阴阳学说为拳术的理论基础和行拳的本根,正如拳彦曰“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阴阳学说深入地渗透于太极拳的每一个环节中.

2 太极拳与阴阳学说

2.1 太极拳的内在精神所蕴含的阴阳学说

内在精神是人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太极拳的内在精神很丰富,其中较突出的是“内宜鼓荡,外示安逸”.鼓荡是对练拳时的内在精神所提出的要求,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说内在的精神要振奋,但这种振奋是沉着的,“神宜内敛”的,不流于形色的,显现于外是安逸的.按阴阳学说来分,鼓荡为阳,安逸为阴;而人体又是外为阳,内为阴;鼓荡(阳)在内(阴),安逸(阴)在外(阳),体现的是阴阳的和谐.太极拳的这种内在精神,蕴含着阴阳学说的阴阳对立统一和阴阳平衡等思想.

2.2 太极拳的外在形态所蕴含的阴阳学说

所谓“形“,就是姿势.拳名太极,就是一举动就有阴阳,举动若无阴阳,便是姿势不正确.太极拳的这种处处显现一阴阳的特点,在拳形中有许多,如动作的开合、虚实、进退、升降、刚柔、呼吸、快慢等等都是.再则,太极拳体现于外的形态动作是“处处带有一弧形”,弧外为阳,弧内为阴.因此,它的每一动作都是阴阳的统一.

2.2.1 虚与实

“虚”和“实”亦称“阴”和“阳”,它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概念.拳谚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谓“实”,意为运动部位或主要用力部位,或意欲向外用力之部位的状态或感觉;“虚”则是从属运动部位的状态或感觉.练拳时,虚实要随着拳式的变化而变换,要在意识指导下先内动而后外动,内外合一.具体而言,应先分清步法、手法和身体的虚实,再进而谈及虚实的渗透及“忽现忽藏”的变换,以达到“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部站煞”的要求,故有“太极拳运动,就是虚实运动”之说.虚者为阴,实者为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在太极拳的演练中,未动之时,阴阳未分,虚实未现;一动阴阳即分,虚实立现.如,从下肢来看,支撑重量的腿为实,辅助或移动换步的腿为虚;从上肢来看,进攻发力的上肢为实,辅助配合的上肢为虚;以劲力而言,身手运动的方向为实,其余为虚,发劲为实,化劲为虚,刚为实,柔为虚;以战术而言,击敌为实,诱敌为虚等.总而言之,太极拳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互转化,密不可分,这体现了阴阳学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和阴阳互根的思想.

2.2.2 刚与柔

刚柔相济、刚柔互补是太极拳的主要特征之一.刚属阳,柔属阴,刚柔相济体现了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的观念.太极拳的动作,无论是劲力还是动作的快慢,都是“阴阳相济”的.“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等特点,体现了太极拳动作的刚柔并济,所谓“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门称妙手”.如,太极拳的“掤”劲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特点.所谓“掤”,就是指向外支撑、膨胀.陈鑫云:“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4]”所以“刚柔相济”凸显的是“阴阳相济”的原理,是太极拳对阴阳学说的诠释.

2.2.3 开与合

太极拳的开合从其内在来看,是指整个阴阳虚实转换的分化和统一.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活动,躯体就必须能屈能伸,内气能收能放,呼吸能呼能吸.它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离开自己的对立面而孤立存在,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谓“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开合”这对范畴与“太极”模型中的阴阳相推、刚柔相荡等运动模式是有密切联系的,它概括了“太极”中的阴阳开合、循环往复的基本状态,是太极拳的显著特征之一.如,从呼吸上讲,“开”就是内气从丹田向肢体梢节呼出的过程,而“合”则是内气向丹田吸入的过程,一开一合,就是一吸一呼,呼为开,吸为合;从肢体的屈伸上讲,即屈为合,伸为开;从劲力的蓄发上讲,是蓄劲为合,发劲为开;从进退、攻防上讲,进、攻为开,退、防为合;从刚柔、虚实上讲,刚、实为开,柔、虚为合;从动静上讲,动为开,静为合等等.如太极拳的起势,两臂缓缓抬起时,胸廓逐渐上下展开增大,则要吸气,称为合;收势时,两臂再慢慢下落时,胸廓渐渐上下回缩变小,故要呼气,谓之开等.太极拳的这种开合特点,与阴阳学说的内涵一脉相承.

2.3 太极拳的节奏所蕴含的阴阳学说

太极拳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快慢相间、动静结合“的过程中.

2.3.1 快慢相间

快慢相间是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练习太极拳时,速度要有快有慢,忽快忽慢.这不仅仅是要求练习太极拳的速度有快有慢,而且要求演练的每一个拳势,甚至每一个动作,都要有快有慢.太极拳的每一招式,都是起点慢,终点快.快慢的具体要求是:快不可错乱,慢不能痴呆;快而不失沉着,慢而不可间断.拳论中说“习太极拳之程序,须先慢后快,快后复慢.”这是因为太极拳动作难度高,故练拳初期,为求得动作的正确性,必须采取慢练的方式,以便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以后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逐渐加快速度,功夫精进以后,拳势由开展逐渐紧凑,速度又逐渐变慢.太极拳在行功走架时也要求快慢相间.转关摺迭处宣慢,过了转关处要逐渐加快,过了力点再转慢,慢能慢到十分,快能快到十分.这样的“快慢相间运动,正是运动速度贯彻阴阳之理的表现[5].”另外,太极拳讲究缓慢柔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与“快慢相间”的特征不谋而合,其实缓慢柔和是“快慢相间”的细致化,也是“快慢相间”的表现方法.

2.3.2 动静结合

太极拳讲究“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中求静”即肢体运转时,内意要专著守一,内气要平缓如一,出现相对的内静;“静中求动”即身体处于相对静止,要求意气周流,精神意识高度集中,即所谓“外示安逸,内宜鼓荡”,呈现外静内动之象.从太极拳动作的整体上来看,它要求“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即动静结合是贯穿太极拳动作始终的表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前者是指阴阳变化之动,后者是指阴阳变化之静.动属阳,静属阴,动静结合即阴阳结合,这体现了阴阳相互对立和统一.太极拳以动求静,是从表向里发展,这与拳理中所说的“静中触动动犹静”是一致的.从这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阴阳学说观念.

2.4 太极拳的技击所蕴含的阴阳学说

技击的实质就是攻防,即攻守.吴殳在《手臂录?附卷上?攻守篇》中说:“攻为阳,守为阴.”[6]实战中攻防的变化,就是阴阳的转化,即攻防的双方在转换的过程中,都体现着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方转化的阴阳学说思想.这种转化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彼一时的攻方,可能变为此一时的守方;彼一时的守方,也可能变为此一时的攻方.甚至在进攻的同时含有防守的因素,同样防守中也寓含着进攻的迹象.太极拳的这种生克制化,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如,两人交手,敌以刚来者,属阳;我以柔化劲克之,属阴.阳当以阴克,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就是火属阳,水属阴,火当以水克之,此当然之理.太极拳的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而不追求动作快速有力.如,“引进落空”就是太极拳的技击功夫之一.所谓“引进落空”,是指以柔劲,引导对方攻来的劲力进入我方的力学结构之中,以分散或彻底瓦解其威胁,并进而造成对方的失势,形成“自己打自己”的局面,或给我方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它是太极拳鲜明的技术特色.太极拳的这种技术特色,就是利用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使其中一方的力量消长变化,以便带来事物状态及发展趋势的变化,进而形成“借力打力”的态势,它饱含着阴阳学说的精髓.

2.5 习修太极拳以健身所蕴含的阴阳学说

利用太极拳健身,主要是注重练与养的结合.练,就是练形,是在保持拳架规矩法度的基础上,通过拳架的反复练习,使遍体松柔,达到体格强健的目的;养,就是养神,是在拳架精熟,身体松柔灵巧之后,逐渐向静境深入,达到“精熟内敛”的高级习修阶段.这种“动以练形”的练,属阳;“静以养神”的养,属阴;练养结合,就是阴阳合一,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体现了阴阳学说的理念.《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熟内守,病安从来”;“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练形与养神结合的重要.虽然练习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和“体松”相结合,即养神与练形相结合,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阶段性,只是在练习太极拳的前期偏重于练形,使全身肌肉、关节韧带等处于自然舒展放松状态而达到“体松”;练到较高水平后,则偏重于养神,以意识引导动作,“重意不重力”、“意到身随”,如行云流水般进行柔圆、浑圆一体的运动,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习修太极拳以健养身心的这一整体过程来看,也体现了阴阳学说的观点.

3 结论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阴阳学说广泛地浸润其中,对习修太极拳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富涵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太极拳,无论是从内在精神、外在形态、演练节奏、攻防技击及习修健身上,始终贯穿着阴阳学说的精神,时时体现着阴阳转化和平衡等规律.我们研究太极拳与阴阳学说的关系,旨在解读其中蕴含的深厚内涵,这不仅对弘扬太极文化有重要意义,对传承太极拳也有重要影响.

〔1〕潘白云.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3):105.

〔2〕解光宇.阴阳学说与《皇帝内经》:古代哲学实践的典范 [J].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3(6):77.

〔3〕刘化冬.陈抟与无极图[J].武当,1992(5):25-26.

〔4〕姜守峰.论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7,4.

〔5〕蒋东升.阴阳学说理论寓太极拳健身的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21(2):118.

〔6〕张楚全.杨式秘传29式太极长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8.

G85

A

1673-260X(2010)03-00101-03

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项目编号:B200527003;黄冈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6CE10

余利斌(1967.8),男,副教授.黄冈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邮编:438000

猜你喜欢

学说太极太极拳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