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思考
2010-08-15李忠康
李忠康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关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思考
李忠康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办学理念的科学定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关键,树立科学办学理念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及办学特色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本文回顾了各国一流大学发展历史中办学理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办学理念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灵魂,全面分析了办学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以期推动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理性思考。
理念;办学理念;科学内涵;地方新建本科院校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国家重点高等院校一样,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为地方经济服务这三大任务。近年来,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其中,办学理念既是本科院校进行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灵魂,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所谓办学理念,是指办学者对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现代教育思想的办学理念统领学校的决策、组织、制度和设施建设,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灵魂和力量之源。特定的办学理念将会产生相应的办学行为与办学风格,因此是否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将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历史的事实与启示: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灵魂
“追求学术性”的办学理念,使牛津、剑桥引领风骚数百年;“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使新建的洪堡大学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奠定了哈佛大学的至尊地位;“为州服务”的理念,使威斯康辛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让海龟们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的理念,使麻省理工学院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追踪CEO的想法”的理念,使凯洛格商学院与哈佛商学院齐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耶鲁成为世界青年向往的殿堂;“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理念,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显赫地位。
回顾一流大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若干启示:首先,大学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作指导。办学理念对办学起着定向的作用,这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办学者来讲,对学校进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学校进行重新设计,这一设计是否成功,首要的就在于是否形成了明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并符合学校发展现状的办学理念。其次,先进的办学理念源于对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分析以及对学校的正确定位。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的,而人的发展也是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因此,科学地分析院校发展初创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及其对人才素质、对大学职能的新需求,是产生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基础。再次,先进的办学理念既有其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共性,又有因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而不同的切入点。最后,先进的办学理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的进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为之服务的高等教育也是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办学理念也是随着院校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总之,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更能适应学校的既有现状。
所谓“理念”乃是组织的最高领导原则,办学理念就是大学发展远景与方向的指导原则。科学的办学理念是一种“远见卓识”,它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指明学校前进的方向。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难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这已经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事实所证明。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如此,办学理念应在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学校既有现状的正确分析下形成。只有形成适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才能够确立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将会反映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应用及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指引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由此办学理念就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灵魂。
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外在体现
如同教育规律一样,办学理念也是由不同层次的理念组成的一个体系。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杜威的“生活教育”、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与发现式学习”、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约翰·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斯滕伯格的“教师成长阶段论”,都是在大视野中选择先进的教育理念,以指导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都属于第一个层次的办学理念,是普遍适用的基本教学理念。
在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为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为之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的重任。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应适应并促进地方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应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转移,实现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转岗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应当以指导学校如何向综合性大学迈进为办学思想,应指导这一阶段的中心工作与重点工作,应诠释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这属于第二个层次的办学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与学校特色。
由此,笔者认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应当概括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以教学为中心是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提高办学质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中心的位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宗旨,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教学在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应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一方面坚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上来。由于教学工作在提高质量中处于突出地位,因此,在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尤其要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增强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抓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完善的教育教学制度是完成各项工作的保证,因此,必须首先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同时,应以教学内容为本,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明确计划的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杜绝教学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在实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心转移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花大力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大教学投入,二是强化教学管理,三是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要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力度;针对教学管理相当薄弱的现实,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针对教学改革亟待深入的要求,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培训力度,讲究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真正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教学工作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基石,但同时,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并不否定科研工作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和提升的重要作用,教学与科研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两翼,两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二)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科学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以学生为主体,意即学院的发展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建立和谐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一切为了学生,就应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与创造。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精髓,是高等教育的起点,也是高等教育的归宿。学校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而言,学生是本,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前提,加强学生工作是过程,发展是目的。由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发展,必须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测算教学资源,严格控制培养规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搞盲目的外延扩展,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必须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学生。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保障学生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一般来讲,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谋求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更能够体现学校的办学目的,按照专业建设需要对现有的专业资源进行科学的优化和整合,建成结构合理、能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体系。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出发,专业建设的重点是传统专业,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在稳定优势专业的同时,积极拓宽专业口径,突出特色专业,适量发展市场竞争力强、就业形势好、有相应专业依托的新专业。同时,对老专业进行改造,积极创办社会和地方发展需要的专业。同时,加大专业建设力度,适时召开院校专业建设会议。从课程体系、设置专业方向等方面对现有专业进行巩固、调整、改造,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专业,使专业设置更加合理,重点放在内涵建设,提高专业整体竞争力,快速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
按照教育部本科评估要求,教职工总人数要保持与学院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随着高校扩招的影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工作压力大,专任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比例偏低,学科梯队建设不完善,缺乏有社会影响力的教学名师。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发展,必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注重学科梯队和相应的学术梯队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等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力争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采取措施不断提高一般教学科研人员的教学科研能力。
(五)增强全体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
服务学生,服务教学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学生发展,必须首先培养自身的服务理念。尤其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楷模和表率,教师既是学生的服务者又是领路人,在为学生服务中促进学生发展,服务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学习中主动发展,为人生的更大、更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更加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文环境的营造,发挥学校文化在办学、育人上的感染和熏陶作用,使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成为培育优秀大学生的教育新基地。
(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办学思想的归属点,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下,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加强教育,培养出大量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因此,应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应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除此以外,学生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严抓校纪校风,校园文化也同等重要。校园文化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比课程教学起着更为直接的作用,所以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营造优良的校风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另外,还要开展多种有益于身心发展的文化、体育、文艺、美术等活动,使学生受到优良的校园文化熏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文化品位、艺术修养等多方面素质。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形成科学办学理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形成科学的办学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是服务方向,即要根据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特别是要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和特殊的文化资源筹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与从事课程开发,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地方筹措各种办学资源,发挥实际作用的社会实践基础。其二是能级定位,即大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都要甘于作为国家大学系统的基础部分,明确提出以综合性教学型大学为主要办学目标,以培养生产或社会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有限的科学研究也必须立足于地方的特殊资源与特殊需求,或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展开。其三是追求特色,即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坚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学校发展的基本目标上不宜盲目求大求全,在人才的培养层次上不宜一味攀高。而要集中有限资源,瞄准地方的特殊需求,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某些方面有所突破,形成特色和创造品牌。
结束语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面旗帜,是一个纲领。高等教育正处在新的大发展时期,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现代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以全新的视角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办学治校,优化管理和创新,推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坚实的力量。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周济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3]钟秉林.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3,(6):22-27.
[4]蓝劲松.大学办学理念:东西方文化的比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6):52-58.
[5]约翰·亨利·纽曼[英]著,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M].福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约翰·S·布鲁贝克[美]著,王承绪,郑继伟,张维平,徐辉,张民选译.高等教育哲学[M].福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7]《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5).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8]侯文华.构建高等教育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理念[J].教育探索,2002,(3):60-62.
[9]赵淑华.高校办学理念创新的几点思考[J].教育卫生战线,2003,(11):39-41.
[10]王行愚.更新教育发展理念体现高校办学特色[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2):38-42.
[11]郑师渠.论高师院校的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1):3-7.
[12]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1):24-28.
[13]张迎春.赵鹏程当代教育论坛,2006.
[14]马晓雄.关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几点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15(4):8-13.
(责任编辑 王建华)
G40
A
1673-2014(2010)03-0067-04
2010—04—22
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D-01019)。
李忠康(1956— ),男,山西平遥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