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株潭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探析

2010-08-15檀伟祥肖湘雄

财经理论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农地经营人才

檀伟祥,肖湘雄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长株潭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探析

檀伟祥,肖湘雄

(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长株潭地区大量农地在城镇化进程中转变为非农用地,在工业化推进中受到了严重污染。长株潭地区农地可持续经营与否直接关系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成败。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背景,对当前长株潭地区农地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从农地经营主体视角对长株潭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农地经营模式进行创新探索。

长株潭地区;农地经营;新型农业;志农人才

一、引言

农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通过构建合理的农地经营模式,科学利用有限的农地资源可以提高农产品供给量并且保护农地生态环境,以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安定。近年来,由于长株潭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占用了大面积的农地,加之工农业生产对农地的污染,造成农地质量不断下降,可供农业生产的农地急剧减少,旧有的农地经营模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针对日益严峻的形势,结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要求,我们对长株潭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农地经营模式进行新的探索。

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对农地经营提出新的要求

(一)对农地经营提出资源节约型要求

土地这种稀有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长株潭三地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土地的匮乏已成为阻碍长株潭经济发展的瓶颈。大量农村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低效、粗放的用地方式十分盛行,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节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为了缓解长株潭地区对土地资源需求的紧张,促进两型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土地开发利用方面应提升现有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严格限制非农建设用地,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紧跟“两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二)对农地经营提出环境友好型要求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人与环境和谐相处为目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破坏为代价,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保护。通过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两手努力,运用科学合理的农地运营模式节约和利用长株潭地区的土地资源,来实现长株潭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同时对提高城市化水平,为离开土地的农民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做出了积极地准备。[1]

三、当前长株潭地区农地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土地利用效益低下

随着长株潭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断地提高,在现有农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民抛弃了精耕细作的传统经营方式,采取兼业经营的做法,农业经营规模一直难以提高。农村小规模经营普遍存在,加上农民文化素质低下,使得粗放经营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这都是由于农民务农增收困难,无法保证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有点能力的农村劳动力都弃农外出打工,致使一些地方耕地抛荒现象频繁出现,农地收益与农地面积不成比例。

(二)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长株潭地区人口密度高,随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三地一体化战略,使其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非农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耕地不断减少,而且由于工业“三废”排放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地力退化。长株潭后备耕地资源并不充足,若不对现有耕地进行特别保护,人地矛盾将会进一步激发。

(三)农地经营市场联系面狭窄,农户分散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由于以散户为经营单位,农民了解农业和非农业市场信息的渠道不够通畅,再加上农民生产缺乏组织,使他们利用市场信息的有效性过低,生产经营活动难以避免盲目性和滞后性。局部成片的经营户,并没有统一部署,对农地的基本建设缺乏统一的投入。农业服务体系的不完备,使得农户与市场联系疏远,且又各自为阵,很难形成较强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农业技术推广困难,新型农业现代化农地经营人才严重匮乏

在当前农地经营中,农户偏重于短期投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固定性生产资料投入不足。而且由于农业比较收益低,长株潭地区劳动力价格节节攀升,经营大户为追逐经济效益,以粗放的方式进行耕作,降低复种指数来减少活劳动甚至物化劳动的投入,以保持增加要素的边际产出与要素成本之间的平衡。由于经营者自身技术的欠缺和生产的分散性使得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及时到位。[2]科学经营的推广亟须新型农业现代化农地经营人才。

四、当前长株潭地区农地经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民众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意识偏弱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由于长株潭民众了解国家政策的渠道有限,缺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践活动的参与,故而人们“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意识薄弱。

(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量持续加大

近年来,随着长株潭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地资源日趋紧缺。一方面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对农地的大面积占用,另一方面是工农业生产对农地的污染造成农地质量不断下降,使可供生产的农业用地急剧减少。由于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各自的发展需要,农地资源竞争加剧,用地的矛盾一触即发。

(三)农地经营规模限制了农业资本投入,金融资本支持乏力

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得知,金融资本的支持能有效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而对农业资金的投入不足正困扰着长株潭地区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目前,由于农村的基本经营单位是农户,其生产经营规模过于狭小,资金和技术的流转不畅,严重阻碍了该地区企业或个人向农业的投资。

(四)新型农业现代化农地经营人才参与农地经营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农业人才队伍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组织保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株潭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尤其是对农地经营人才的激励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新型农业现代化农地经营人才的流失。此外,还普遍存在着辅助激励手段不够丰富和忽视人才精神需求的现象,以上这些都不利于新型现代化农地经营人才任用。

五、长株潭地区新型农业现代化农地经营模式创新——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

(一)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的内涵

鉴于我国现行的农地经营模式存在着种种弊端,要合理利用农地,就必须在保护农地资源,实现和维护农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应用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地集约利用,以提高农地生产的经济效益。通过探索与创新农地经营模式,可有效提高农地配置效率,同时有利于农民的增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农地经营模式——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

本文所提出的“志农人才”不同于一般的“支农人才”。“支农人才”主要是指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的一般知识型和技术型的人才。[3]其主要的人才引进渠道是依靠政府政策的指引和规定,其对农业发展起到指导性和速效性的作用。在人员的组织形式上比较分散,一般隶属于乡镇的各相关部门;而本文提出的“志农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各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志愿投身到现代化农业、农村的建设中去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其人员组成具有团队性和组织性,工作目标明确。他们是农民的智囊团,是农业生产发展的管理者。而所谓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是指由农村科技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业企业经营人才、城市志农人才与国内外环保组织人才等进行集成,在政府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因地制宜的科学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农地资源节约、农地环境友好的经营模式。该模式的具体特征有以下四点:第一,它通过一个正式的经营组织施行。成员由不同专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组成,包括了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环保、金融、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第二,兼有盈利性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特性。既追求农业方面的利润目标又讲求公益性的资源环境效益;第三,直接接受政府相关部门宏观指导。在享受政策给予优惠的同时紧跟市场动向;第四,讲求规模效应,集约经营。长期拥有一定规模土地的农业特属经营权。

(二)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加强“两型社会”舆论宣传,树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理念

“志农模式”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理念创新点,树立节约意识和环保理念。从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增强公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建设“两型社会”的理念,重点提倡农地集约经营,杜绝浪费,减少污染,以形成良好的经营氛围。通过科学经营的力量,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次推动国家颁布有关规范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的相关办法,为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的开展提供法律依据和政策保障。

2.加大后备农地资源开发力度,促进农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长株潭地区由于常年来的城镇化发展和农地污染,使得实际可用耕地数量急剧减少,所以必须加大后备农地资源的开发力度。首先,应以农地后备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准则,将农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纳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实现合理布局与优化配置。然后,在大力整合现有耕地生产力的同时,充分挖掘后备耕地潜力,运用科农手段改善农地生产条件。其次,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在节约、友好、科学、高效的指导方针下,稳步提高农地资源质量,增强农地综合生产能力。[4]

3.扩大农地市场化的经营规模,吸引农业资本投入农地经营

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分散的经营模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我国必须扩大农地市场化经营规模,实行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同时必须完善农业产业化投融资机制,拓展农地投融资渠道,以农地市场优良的投资环境和回报前景吸引资金的投入。通过加快金融、保险等业务融入规模种田的步伐,探索土地经营权及其他产权的抵押方式,为规模种田融资创造条件。各项支农资金及项目,如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宜与规模种田有一定程度的结合,采用给补贴的办法,调动规模种田者自我投入的积极性。[5]

(三)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运行的激励机制

建立良好的志农人才激励机制,是促进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运行的不竭动力。运用相关的激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有机的统一,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成员合适的正激励或者负激励,想方设法调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并进一步了解人才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人才的潜能,以确保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和实效性。

根据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运行的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首先,以“志”为先导,吸引、激励各路有志之士投身到农地的经营建设上来,通过较高的自我价值目标的实现,为人才寻求不断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提供不竭的心理动力;其次,以“效”为准则,对农地经营贡献的大小将成为其晋升、涨薪的主要依据,使整个模式的运行树立起高效多劳立新功的激励准则;再次,以“薪”为保障,此“薪”所涵盖的不只是以货币为主要载体的酬劳,其中还包括入股管理、培养再造、家庭福利、福利安置、商业养老等多方位的丰厚待遇。通过多元化的物质或非物质给付,保障志农人才的工作投入得到应有的劳动褒奖;最后,以“纪”为准绳,构建整个模式下的团队协作精神,赏罚分明。以高归属感留住人才并且提升其工作的责任感。

六、结束语

志农人才农地经营这一新模式的提出,一方面,有助于推进农地资源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大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减少资源的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农地的产出效率,农地单位产出提高,农民的收益也得到了增加。可见,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兼顾了“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效益的需要,而且在该模式的运作下,农地产权明晰,推动了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使得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建立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一定要深刻认识到人才对于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树立“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战略理念,对农地经营的各种人才进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激发其参与新型农地经营的激情与热情。在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培养他们的潜能,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农地经营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和技术动力。此外,由于实施志农人才农地经营模式,必须以部分耕地流转集中为前提。在农地流转集中的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关的政策与制度,制定好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行为,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让该模式又好又快地惠农、育农、兴农。

[1] 董亚珍.关于我国农地经营模式的分析与创新[J].社会科学战线,2007,(6):78-81.

[2] 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EB/OL].http://www.sss.net.cn,2006-12-23.

[3] 赵晶.组织大学毕业生科教支农以缓解就业压力[J].人力资源开发,2009,(4):27.

[4] 孙国锋.农村经营模式、农地产权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创新机理[J].改革,2007,(7):71-77.

[5] 周晓农,戴劲松.农地规模经营“湖北实验”[J].瞭望,2008,(41):54-55.

F120.4

A

1004-5295(2010)05-0103-04

2010-07-25

湖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2009ZK3179)

檀伟祥(1985-),男,湖南益阳人,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从事区域发展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高平亮]

猜你喜欢

农地经营人才
人才云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理性思考——兼论农地分类所有制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