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2010-08-15包兰
包 兰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国际商务系,吉林 长春 130012)
2008年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高职院校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2008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趋紧:一是毕业生多,二是就业空间相对紧,三是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成,四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遭受着“就业难,难就业”的困扰。尤其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机制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给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了更大的复杂性。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正是在这大背景下逐步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可以说,开展系统全面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迫在眉睫。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个市场经济竞争如此激烈、就业形势颇为严峻的今天,让高职院校学生正确认识、充分了解、深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非常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为了应对日趋严峻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及早地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在西方职业指导中的常见方法,于近期被应用到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不但可以提高就业力,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个人的发展也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一)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建立科学的择业观
有些高职院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自信,就业时“饥不择食”;还有一些人依然抱着“天之骄子”的心态,就业时“好高骛远”,脱离社会需要。这两种倾向都将导致就业成功率的下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第一份职业广义上讲就是择业的结果,但这种择业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父母的意愿,学校的推荐,社会单方面需求的结果,与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条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可能并不完全相符。而我们提倡的是科学择业,即求职者依照自己的职业期望和兴趣,凭借自身能力挑选职业,使自身能力素质与职业需求特征相符合的过程。由于现在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已经改革,传统的计划分配已被“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取代而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但是这种体制上和观念上的变化与高职院校学生在成长阶段所受到的教育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面对日益增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时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主要甚至惟一标准就是——毕业后好找工作,缺乏主动择业的观念。高职院校学生毕业时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盲目自信,只考虑自身的需要脱离实际,对求职单位和职业有盲目的要求;另一种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心态,“只要社会需要的就是我们要选择和考虑的”,这与所提倡的科学择业观显然是背道而驰的。科学的择业观倡导的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人职匹配”,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建立这种观念。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减少不必要的择业时间
高职院校中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由于职业目标模糊,缺乏自我认知,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盲目就业和择业,直接的后果是人职不匹配,接踵而至的就是草率跳槽。而经过了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院校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职业定向,对第一次择业往往都很慎重,能在真正双选的基础上找到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避免了因人职不匹配而导致的总是处在不断求职的状态。
(三)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确立一个有效的、可以付诸实施的职业规划设计,必须在充分而且能够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通过一系列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评,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个性特点、天赋能力、缺陷、性格、气质、兴趣等影响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所以,大学生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善于剖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所要从事的工作与其职业兴趣是否相吻合,能发挥多少才能,是否能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的工作。高职院校学生一定要慎重考虑所选的职业是否与自己的性格、职业取向相符,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利于日后的长远发展。
(四)丰富了就业指导的理论教育,为实践提供更多的科学性和可用性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当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极为复杂的挑战,积极有效地开展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对社会发展有巨大功用
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行动才是‘最高纲领’(Plan-isnothing,pianning is everything)。”[1]高职院校学生有了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就业就不再盲目,可以根据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中理想的职业,有计划地、科学地进行适合的职业选择。要善于做好小事情、从最具体的职业岗位做起;认真做好小事情、做好每一件具体事,坚持与自己的最终职业目标一致,都有利于个人职业目标的实现,都可以选择确定为自己的最初职业岗位。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这样一件可以由若干件小事情(行为)所组成的大事,立足于做好小事情,才能成就大事。
二、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知识、能力、实践型人才
“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就业招聘已进入用人方市场,用人单位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就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园林工程技术人才、机光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发电设备人才、3G人才、动漫制作人才、畜牧和农业经济人才、林产化工人才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此外,大量的留学人员学成归来,国内博士、硕士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多,层次间挤占高职院校毕业生岗位的效应趋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层次在不断降低。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的各种层次的应用人才不断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同时一些行业的自我保护也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进入设立了较大障碍。面对蜂拥而来的高职院校的求职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实行毕业生就业试用期制,更多是强调录用KAQ型人才(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优中选优。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人事部高级公务员培训中心主任贾中杰提出:“只有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重视创新,重视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学生并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问题。”[3]分析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态和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及就业人才需求变化,要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要一手抓毕业生的KAQ型人才的培养,即“抓职业素质基础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抓毕业生质量,加大教育革新力度;一手抓开拓就业市场,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扩大影响,努力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4]
三、创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正确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在校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学生,读大学之前每逢谈论起今后的职业理想总会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学习后,伴着辛勤汗水,怀揣着多彩的梦想,跨进了大学的殿堂,然而,恰恰是在这个人生历程的新起点,很多大学新生却因为离开了家长和中学老师的“保姆”式指导,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大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以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针对普遍存在于大学新生中的这种现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指导经验的教育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赵北平认为,和马拉松比赛一样,人生也是由一个个阶段组成的,考上大学,仅仅是跑赢了人生马拉松中的一段。很多大学新生进校后没有目标和追求,放松自己,不思进取,或流连于花前月下,或沉湎于网络游戏,几年下来,专业知识没有掌握几分,个人能力也没有提高多少,大学生涯结束,收获寥寥,甚至毕业就面临着失业。[5]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最重要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每个学生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准备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力。作为大学生,虽然学习仍然是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目的都与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差别。大学学习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同时,也要求学生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念,明确的学习目的,并且优化自己的学习行为,合理规划好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既要增强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的紧迫感,又要充分考虑到现实状况的优势与不足,踏踏实实地引导在校大学生从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入手,不断努力与进取,全面培养就业能力,成为合格的KAQ型人才,并完成终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1]国家教育部.大学生职业规划三部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Z].北京,2005.
[3]路甬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2-20.
[4]李昕阳.高职院校学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就业问题[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5]赵北平.正确认识合理规划大学生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