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需求变化与引导

2010-08-15涂庆皓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用人单位职业

涂庆皓

(吉林化工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总在快速不断地更新,这些变化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的需求和行为。[1]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最终要把大学生推向社会,学生自身也要发挥专长,贡献于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学校和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自我期望值同社会需求的巨大差距。为解决上述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深入分析新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需求变化和引导方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新就业形势走向

在中国的就业模式和人事制度中,“包分配”从20世纪50年代持续到8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精英群体”。1996~1998年,“包分配”制度被就业市场化代替,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自主择业,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另外,“先就业再择业”、“大学生创业”也成为近几年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词。

(一)新就业形势的基本特点

1.就业市场总体供大于求

从1998年大学扩招,至今已有10多个年头。这其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根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大学毕业生接近640万。与此同时,2010年高校毕业生的待业人数达到了100多万。国家人事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王克良认为,虽然中国大学生总量并不过剩,但是就业难情况比较严重。[2]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就业市场达到饱和,而且学生的就业期待、自身素质与岗位需求有很大差距,供与需的比例失衡,供给严重大于需求。

2.就业市场化

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把高校推向了社会,把学生推进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把市场竞争机制引入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来,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旋律。统包分配到就业市场化的转变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立意识,更可以培养他们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祛除依赖感和优越感。自主择业对于大学生本身而言,是一个广阔无际而又现实残酷的舞台。

3.先就业再择业

毕业生手里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却又更加谨慎挑剔,同时也在遭遇巨大的心理落差。但是生存和自立的需求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放低标准,“先就业再择业”成为近年来流行的做法。他们先找到一个心理上基本接受的岗位,一边工作一边积累,认真做好职业规划,沉淀几年之后,当自己的竞争力有所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和适应能力也增强了,再向自己的理想进发。这种选择方式也有利于人才流通顺畅和就业市场的稳定。[3]

4.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

目前,人才市场的现状是许多毕业生有过被用人单位挑剔的经历,而用人单位却埋怨即使抛出诱人条件也难以找到合适人选。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较多,而大学生大都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行业领域相互渗透,很难有只掌握一个专业就能应付自如的岗位了。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这使很多只顾读书本的大学生汗颜。[4]

(二)新就业形势下受欢的迎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现在的就业市场,无疑是复合型人才最为抢手。所谓的“复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专业的基本功,不仅包括现有的理论,还包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发展趋势。同时,大学生要善于把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善于思考和提出问题,使自己学有所用,活学活用。

2.具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

理论最终要应用于实际才能发挥理论的作用,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还要善于将专业知识很好地应用起来。只会高谈阔论的大学生是不受青睐的,用人单位更喜欢动手能力、办事能力强的大学生。

3.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做事先要学会做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谈判、公关、合作、竞争都离不开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

“复合型”人才要德才兼备。而职业道德是最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的。忠诚、热情、目标远大、执着追求的人才能够创造更大的财富;爱岗敬业、勤勤恳恳是职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在急速变化,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素质成为其它素质的前提,具有完善人格,坚强品质,乐观情绪的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欢迎。[5]

5.具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

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现代企业要谋生存求发展,客观要求其成员要具备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要敢想敢做,求新求变,而不能墨守成规,畏首畏尾。

二、大学生的新需求

当今社会处在急速的发展和变化中,时代特征引起的就业形势变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这正构成了大学生行为模式中的外在刺激因素。外界刺激的变化引起了大学生不同以往的新需求,这些需求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生在新的社会环境下自身追求奋斗的渴望和目标。[6]大学生的新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主创业的需求

许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如果在就业大潮中独辟蹊径,按照自己的期望和喜欢的方式开辟事业,也正符合大学生勇于冒险、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自主意识强烈的特点。若成功,不仅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对专门、细致的就业指导的需求

大学生面临择业、就业没有经验可言,他们需要专门,细致的就业指导,以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目前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还不够到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他们迫切需要关于个性特征与所适合职业的专门测试、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控制自己、规划自己;毕业生的自卑,焦虑,怯懦,茫然,彷徨等心理问题,更需要得到及时的咨询和疏导;求职面试的应聘形式使简历和面试环节成为毕业生一锤定音的关键,而学校在这些方面的系统辅导还远远不够。“无师自通”的学生们,理不清头绪,结果求职连连碰壁。[7]

3.提升实践能力与培养工作经验的需求

招聘时许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使很多毕业生望理想职位而兴叹。然而,在校大学生以书本为主,缺乏实践能力的现状使他们在就业中屡遭失败。用人单位需要“成手”,至少不是书呆子,大学生逐渐认识到培养实践能力的迫切性,非常渴望把自己锻炼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人才。

4.规划职业生涯的需求

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人的能力、兴趣和相应的职场情况而定,制定适合个人的个性化职业发展计划与步骤,使其明确职业和生活方向。[2]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在校园更是罕见,但是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许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工作,因此高校为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还是十分必要的。

5.培养职业道德与意志的需求

职业道德往往得不到大学生的重视,而职业道德恰恰是用人单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需要员工的忠诚、负责。由于严峻就业形势带来的被动就业,大学生在自己不是很喜爱的工作中缺乏对岗位的热爱和忠诚。另外,国家大力提倡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被市场经济大潮冲淡,个人利益至上的意识十分普遍,存有这样价值观的员工,用人单位是不会非常满意的。

职业意志的缺乏在大学生中也十分普遍,他们怕吃苦,遇到挫折就轻易放弃,没有坚强的意志,频繁地跳槽,轻易地转行,阻碍了他们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三、新就业形势和大学生新需求背景下对大学生行为的引导

根据上述就业形势变化和大学生的新需求,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改善教育和引导方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新型人才。

(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1.学好专业基础知识

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应该更加注重前沿理论和社会热点,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并根据实际适当改进对理论学习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对专业技能的训练,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师范专业的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辅导和训练,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有机会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2.提高实践能力

首先,学校可以考虑通过就业基地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西安外事学院在京、沪等地设立学生的就业基地,为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注册一些企业所需要的培训,举办相关的讲座。这样既减少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学校又可以成批地推销学生,大大减少了学校的就业压力。[7]

其次,学校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兼职辅导和咨询服务机构,或举办专门的兼职招聘会,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在大学期间做一两样和自己专业有关的兼职,并要求学生提供证明,将此项指标增加到评奖评优的工作中,激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地勤工俭学,积累工作经验,多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二)开展就业培训

1.开展创业培训

针对新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的需求,高校应从培养创业精神和开发创业思路两方面入手,二者相辅相成。

首先,培养创业精神。创业离不开创新和冒险,学校应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勇于创新。比如可以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的典范到学校给学生们做报告或面对面地交流座谈,学生们的崇敬心理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接受鼓舞和有益的经验。学校还应该多开展可以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意识的活动,如已经广泛开展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可以深入到各个高校里面,给更多学生展示和锻炼的机会。另外,学校还应多进行创业的可行性教育,让学生了解时下创业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好处,对社会的贡献等等,鼓励学生们大胆创业。

其次,开发创业思路。在高校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教育。此外,还可以将创业教育内容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或宣传手册中;举办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的创业计划竞赛1998年以后在中国的京、津、沪等地区开展起来,经过市场的洗礼和社会的支持,学生们的创业公司逐渐走向成熟。创业计划竞赛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好的形式和载体,应该在更多的地区和高校推广。通过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将学生们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由创业计划竞赛到创新企业的模式,是大学生在创业普遍缺乏资金条件下的一条可行之路。另外,广泛联合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高校应与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密切合作,共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开辟通道,如发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解决启动资金的问题;联合政府职能部门,协调有关的优惠政策等等。

2.加强就业指导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加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对就业形势的介绍与分析,可以用报告会或发放宣传手册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以及用人机制等相关信息。关于制作简历和面试技巧的培训,学校应该专门指导学生,如何制作标准的、用人单位喜欢的简历;如何在面试时表现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学校可以在大四学年学生面临择业之际开设相关课程,给学生以现场的辅导。另外,模拟招聘会的形式也可以帮助学生练兵,使他们做到胸有成竹,临阵不乱。

对于许多学生的自卑、怯懦、紧张、焦虑等心理障碍,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就业心理问题的相关服务。心理学公共课也应该增加有关就业心理调试的内容,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克服心理障碍。

3.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

就业压力、就业形势的变化使很多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经验,断定自己未来可能的职业方向,从而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同时,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广泛的范畴,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就业准备等个体因素,同时也涉及家庭、就业政策、择业机遇等外部因素。高校应该认真探索大学生职业选择和社会需求人才的普遍规律,给大学生的择业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

北京工商大学的职业生涯准备工作就是很好的范例。该校很早就将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大一、大二学年开设心理素质训练课,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大三学年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大四学年由著名的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提供与就业相关的辅导。首先,学校要让学生了解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自觉地为自己的生涯做规划,有相关教师进行指导,修正。其次,学校要开设相关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专门的职业准备培训。最后,学校通过考核、竞赛、展览等形式检验学生的规划结果,督促学生养成自我规划的习惯,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2]

(三)培养职业道德和意志

职业道德是关于一个人是否喜爱自己的职业,是否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人生理想,是否愿意执着追求并甘于奉献。由于当今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尽快适应岗位,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加入职业道德的教育内容。首先,学校应该增加相关的法制教育内容。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制经济,法制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规范职业道德。其次,学校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和引导学生,提倡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作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金钱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讲座、培训、知识竞赛、展览宣传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发展规律、企业竞争实质、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学校还要大力宣传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学会合作,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培养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诚实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

[1]边一民,徐力,喻燕刚,周建新.组织行为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王芳,宋来新,姜孔桥.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张海燕.大学生职业辅导[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5]陈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6]董广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7]刘新玲,秦都雍,欧阳豫樊.大学生就业导航[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用人单位职业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职业写作
《司法职业道德》课的教学探讨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我爱的职业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