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

2010-08-15刘雅琴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风学习动机

刘雅琴

(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潮州 521041)

师范院校大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

刘雅琴

(韩山师范学院化学系,广东潮州 521041)

从影响师范生学习的拉力、压力和推力等因素看,课程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对中小学教师知识要求认识不足、学习适应性不足是师范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教学中要加强学风建设,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注重教学交互性,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健康向上人格。

学习心理;拉力因素;压力因素;推力因素

一、大学生学习心理动力机制分析

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有拉力因素、压力因素和推力因素。拉力因素是对大学生学习的外在影响,对学习起诱导作用。压力因素与客观现实对大学生的要求有关,对学习起强制作用,如考研、学业考试等。推力因素与大学生对学业成就本身的追求有关,是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要求。这三种因素及其关系构成了学生学习的最根本的动力机制,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必须通过推力因素起作用。

也就是说,不要过分强调拉力因素和压力因素,而应该充分发挥推力因素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因为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主要动力。压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是一种外部动力,外部动机需要通过内部动机推力因素起作用。

二、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课程设置陈旧,不符合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人才格局已打破,一些新的理论、新的产业及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趋于多样化,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作相应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但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过度的行政化也使得高校失去了部分办学的自主权,特色难以体现,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越来越困难。从而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适用性产生了怀疑,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二)对中小学教师知识要求认识不足

高等师范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教师。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授课的内容才会丰富和精彩,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教学效果才会好。否则,将是一个不称职且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然而,现有师范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中,相当数量的学生在思想上对此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所学非所用,从而造成了学习动力的不足。

(三)部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不足

适应性是指个体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学习适应性主要是指个体克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倾向,即学习适应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主动调整身心,以达到学习环境与心理及行为的平衡。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等五个因素。由于近几年来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有些地方院校中的少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加上网络及社会的负面影响,这些学生主要精力不在学习上,有的经常迟到早退,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甚至长时间旷课,极大地影响了校园良好的学习风气。尽管许多学校根据校纪校规对极少数学生进行了相应处理,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三、主要对策

(一)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与长久发展。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风建设有较大的影响,而良好的学风对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风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只有具有优良的学风,才能形成优良的校风,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良好的学风能激发学生提升学习动力,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不断进取,奋发图强,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有着重要的鞭策与激励作用。优良学风还是一种熏陶,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兴趣爱好的广度和深度,对学生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影响。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之间能起到相互促进作用。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能产生新的学习兴趣,升华学习动机。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初如能将知识具体形象化,设置引人入胜的情节,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将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积极地学习、探索和创新。

通过培养大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来激发和增强学习动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不仅要注重知识本身的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怎样使教案更具有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特别是开始教授一门新的课程时,更应注重内容的新奇性,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注重教学交互性,建立平等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平等的互动关系,可以使学生在安全、信任、接纳的教学环境中,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学习,而提高学习效果。特别是教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师自身人格品质的优化,可以对学生学习起到调节、感召、激励和榜样作用,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情绪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教师形象,往往会成为他们未来工作中极力效仿的对象。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利于激发动机的外部气氛和情景,使大学生常常处在一种紧张、活跃的心理状态中,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只有有了自觉、能动的学习动机,才会有成功的学习。

(四)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增强学生信心

师范院校许多课程理论性较强,也有一些课程相对来讲比较枯燥,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使许多学生特别是理科类学生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长时间处于学习焦虑状态,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信心,随着课程的不断增加,极个别的学生甚至出现精神不正常等心理疾病,严重的甚至产生厌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关心就显得尤其重要。但在对待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却存在许多误区,有的认为这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造成的,忽视了心理层面的引导,片面地用一些大话、套话、空话等大道理来对学生进行说教,其结果却反而加深了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了严重后果。因此,对待这些学生的教育,必须要具有专业心理知识的专家、教师等人员来进行,应将发自内心的关怀信息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增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健康向上人格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能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从而锻炼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体验社会生活,解决他人问题的同时,获得战胜困难的意志,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对于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兴趣是十分有益的。

四、小结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其心理呈现出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点。由于学习的内容、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障碍,有些学生长时间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理论与实际脱节,从而极易造成学生出现紧张、焦虑、抑郁、自尊、厌学等心理疾病。作为教育者,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解决。

责任编辑 袁丽华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G444

A

1673-1395(2010)03-0296-02

2010-03-20

刘雅琴(1970—),女,湖北荆州人,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学风学习动机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地方性本科院校学风问题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