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2010-08-15蒋志宏刘朝晖
蒋志宏刘朝晖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法律系,广东珠海519090;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广东广州510507)
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蒋志宏1刘朝晖2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法律系,广东珠海519090;2.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广东广州510507)
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是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要求。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要求差距较大,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教育者必须确立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法制教育理念。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第一,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只有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才能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制化,才能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二,可以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学生犯罪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我国大学生犯罪的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应努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使他们对违法犯罪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让自己的行为合法,从而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第三,可以完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法律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保护着人们的正当行为和合法权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已成为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大学生应有与法制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教养和素质,自觉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纳入法治的轨道。
第四,可以使大学生学会正确做人、恰当处世。正确的权利、义务、自由、民主观念是大学生面向现代化、走向社会最为基础的一步。现代大学生应具有民主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理顺个人与他人、社会的权责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
公民意识。即每一个公民对社会主义法律的态度,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是我国公民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平等意识。即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一样,都是权利主体,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我们要牢固树立平等观念,强化平等意识。但是,又不能要求绝对的平等,要承认别人有权利选择与自己不同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发表不同的见解。只要没有违背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无碍社会公共利益,就应该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给予充分的理解,以促成宽松、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家园。
诚信意识。大学生生存于社会,总是处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诚实信用观念应是大学生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比如,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要懂得尊重他人的利益。当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抱着善意的心态,使利益调整到平衡状态。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时候,要以社会公益为先,不能以牺牲最大的社会公益来保全自己的个人私利。
权利意识。即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有与生俱来的作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各种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生态权利,并懂得权利的正当性、可行性、界限性,要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不能做出无视社会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超出社会、他人的承受能力而盲目主张权利,超越法定权利界限的行为,同时,对一切合法的权利给予同等的尊重和维护。
契约意识。一旦订立了合同就要按契约的规则全面履行契约,不能随意反悔,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契约,如果违约,要承担违约责任。同时,在订立契约时,要把自己的意愿充分表达出来,平等地与对方确定合同内容,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程序意识。在现代社会通过司法途径即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应当是最正规的途径,因为司法机构能够为纠纷当事人提供相对公正的解决结果。社会秩序是一种法律秩序,社会矛盾如果只通过非正当、非法律途径解决,往往是对正常法律秩序的破坏。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应越来越重视和习惯于通过法律的正当程序解决矛盾纠纷。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正确法律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高校能否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理念的形成。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按照规章条例办事,不因人而异。有关学生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应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甚至有的管理条例可由学生参与制定,使大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自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生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良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完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第一,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在向学生灌输法律基础知识时,补充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心理和法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点讲授基本法学理论及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劳动法等。培养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具备的现代公民意识、平等意识、诚信意识、权利意识、契约意识和程序意识,使他们具备适应法治社会需要的健康的竞争心理和对法律的忠诚态度。第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说服力和感染力。一是改变强硬灌输的做法,采用教师启发与学生共同探讨、辩论相结合的方法,就师生双方共同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争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尽可能地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让学生亲自参与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和评判,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思想,听取他们的意见,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民主与法制问题、人权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帮助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使他们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组织大学生参加旁听一些典型案例的庭审活动,或观看录像,参观监狱、少管所、劳教所等,帮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评判,提高他们学法、懂法、守法的积极性和正确用法的能力。
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法制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普及法律知识,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利用墙报、板报、标语等形式,开展基础文明教育活动,创造“遵纪守法光荣,违纪犯法可耻”的舆论环境;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等青年组织的作用,对大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和违法犯罪的事例开展讨论,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法律热点问题,聘请有关领导和法律专家到校作报告,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1]张占军,于贵明,张银花.江泽民素质教育理念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1).
[2]李喜.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5(2).
责任编辑 叶利荣 E2mail:yelirong@126.com
book=736,ebook=736
G641
A
1673-1395(2010)03-0214-02
20100410
蒋志宏(1968—),男,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法理学、知识产权法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