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以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为例*
2010-08-15徐仲伟张绍荣
徐仲伟,张绍荣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以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为例*
徐仲伟,张绍荣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2000年10月创建的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现已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本文以红岩网校为例,回顾了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历程,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主要经验,论述了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红岩网校
自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便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得到了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青少年网民占61.5%[1]。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它既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视野,开辟了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为此,作为全国首批接入互联网的100所高校之一,重庆邮电大学依托自身信息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历经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起了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红岩网校。可以说,红岩网校的发展就是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笔者将以红岩网校为例,谈谈对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回顾
在网络诞生之初,网络空间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可言。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大学生也只利用网络来进行一些个人行为,如发E-mail、浏览信息等。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显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成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课题。回顾起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可分为起始萌芽、快速发展、拓展深入等三个时期。
(一)起始萌芽阶段(1994—1998年)
1994年到1998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起始萌芽阶段,也是初步探索时期,属于以基层的自发探索为特征的被动适应阶段。主要表现为网络硬件建设快速发展,教育软环境尚未形成;大学生受到来自网络负面影响的一定冲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初步展开。
这一时期,重庆邮电大学等很多高校都先后投入数千万的经费建成了覆盖全校的局域网。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表现出明显的超前性。这不仅体现在他们使用互联网的热情,而且更体现在他们网络使用的积极意识。90年代中期,重庆邮电大学学生自发建立了“别有洞天”BBS网站,成为继“水木清华”之后的中国大陆高校最早的BBS站点之一。学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网络来表达他们的各种利益诉求,学校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网络平台开展一些有益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网络成为掌握学生动态、开展学生教育的一种载体和手段[2]。
此时,社会上和校园内,人们开始关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方面,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仅处于“防、堵、管”阶段。可是,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很多高校强烈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挑战,特别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变得困难起来,正面的宣传教育缺乏吸引力,师生网络思想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增大。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4年)
1999年到2004年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高校弘扬网络主旋律、逐步占领网络主阵地的主动建设阶段。在这一时期,高校信息网络硬件建设不断成熟和完善,以校园BBS、学生网站为主要形式的校园网络媒介发展迅速,各类红色网站应运而生。主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经验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的网络思想教育理论研究随之逐步展开。
这一时期,各类高校红色网站发展迅猛。如1999年,重庆邮电大学正式开通了“幽幽黄桷栏”校方BBS网站。2000年,重庆邮电大学正式建立了“红岩网校”的前身——红岩网站,成立了红岩网校校务委员会,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建设与探索。2001年,重庆邮电大学关闭管理无序的学生“别有洞天”BBS网站,全面实行BBS网站实名制。与此同时,全国其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北京大学“红旗在线”、清华大学“红色网站”、西南大学“青春缙云”、重庆大学“民主湖”和上海交大的“焦点网”等网站都具有代表性。校园BBS也逐渐成为吸引和凝聚大学生群体交往以及信息交流的重要网络媒介。在这一时期,校园BBS显示出在消息扩散、舆论动员和“网络串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
特别是1999年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0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推动了网络思想教育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校的党委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组织机构,建立了专门的工作队伍,投入了专项经费等。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网络思想教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研究者在应对网络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加关注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开始主动走进网络开展教育工作[4]。
(三)拓展深入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下发以及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促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各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重视,校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网络思想教育实践拓展到综合性的校园网络社区建设,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有机结合,形成联动协调的教育格局;网络思想教育研究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期,网络思想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成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红岩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日益彰显。红岩网校由最初的“3个一级栏目、5个二级栏目”发展成为“一校、五网、十三站、229个一级栏目、756个二级栏目、常规注册用户2万余人、日均点击率10万余人次”,集政治性、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娱乐性、交互性等特点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体系。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经验多次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以及国家广电总局的表彰和推广。人们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高潮,如2007年5月,由中央教科所牵头在重庆邮电大学召开了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同年,胡锦涛发表了“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重要讲话,教育部召开了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研讨会,对于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进行了探讨。到2009年,发展到人们更加关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这一时期,以博客为代表的“个性化”网络技术蓬勃兴起,尤其在青年学生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以重庆邮电大学的“红岩博客”为例,学生博客注册量上万,“个性化沟通”逐渐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特征。同时,网络在管理、教学与科研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实现了综合服务功能。网络为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全面成长创造出一个崭新空间,成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5]。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创新的基本经验
自1994年10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启动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起始萌芽、快速发展、拓展深入等几个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内容日趋丰富,精品网站、主题网站层出不穷,网上正面舆论逐渐成为主流,组织队伍、保障体系等建设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
(一)建立组织、健全机制是根本保证
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普遍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领导体制以及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党委的领导下,很多高校建立健全了校园网络舆情研判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条件保障机制等,切实把各项工作职责逐条细化,分解到了有关部门、环节和相关人员,保证了网络信息的及时有效顺畅[6]。
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为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深入地开展,在2000年就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任校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红岩网校”校务委员会。由学生管理工作干部、红岩网校工作站学生干部组成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社团指导教师、学生科技活动指导教师、学生干部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军”,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与优势。实践证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弘扬主旋律、倡导多样性是活力所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与充沛的活力,就必须既弘扬主旋律,又倡导多样性。弘扬主旋律,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通过主动建网,加强对校园网的舆论引导,及时化解网上热点疑点,积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网络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就建立了“重邮先锋网、思政之窗、团建在线”三个网站,开设了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红岩阵地、红岩论坛等弘扬主旋律的栏目,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新颖、多样,形成了网上主流舆论强势。
倡导多样性,即针对不同的网络工作对象,创新形式与手段,改进方式与方法,形成不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风格,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努力形成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例如,由教育部主办、全国110多所高校参与合作共建的“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已成为吸引全国大学生共建共享的网络平台。此外,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设立的“红岩网站”,通过开设电子海报、红岩影院、网上报告厅、校园透视、红岩博客、时尚文化、技术前沿等一大批灵活新颖、内容不断更新的教育栏目和板块,全方位地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与服务,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三)管建并用、以建为主是基本原则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建设为主旨、坚持管建并用,加强建设、做好管理。加大校园网的建设力度,就要不断满足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网络需求。目前,中国所有高校都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络,重庆邮电大学所有校园建筑均接入了校园网,通过有线和无线的技术手段,其网络已覆盖所有教学、科研、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绝大多数课程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立了校内信息资源的搜索工具,为师生提供了资料和个人信息的网络存储空间,网络生活、网络行为已经成为校园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络的规范管理。2002年,重庆邮电大学在全国率先推行网络实名制,虽然当时引起了部分学生的强烈反对,但最终这一措施却有效扭转了转帖复制有害信息、校园网络管理无序的被动局面,促进BBS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为2005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推行实名制度提供了积极有效的范式。此外,重庆邮电大学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红岩网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21个管理制度,逐步探索出了从法律、行政、技术、教育、自律等不同角度开展管理和结合运用这些手段开展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广大师生在使用校园网的问题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对于那些垃圾信息,学校加强了技术防范措施,形成了校园网络有害信息防御屏蔽系统,提高了校园网络应对有害信息的能力。
(四)学校主导与师生主体有机结合是有效方式
网络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面对网络,我们绝不能简单地以禁止和封杀来处理。相反,我们应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师生自我分析辨别的能力和多向思维的宽广意识。坚持学校主导与师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实现校园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管、共创,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
重庆邮电大学在整个红岩网校的建设中,一直坚持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让学生参与设计、建设和维护,成立了由站长团、管理部、程序部、美工部、维护部、培训部组成的红岩网校学生干部队伍。到目前为止,已先后有近2 000多名学生亲自参与过该方面网站的建设与设计。每天有20多名学生全天候地对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我们实行“学生技术导师制”,逐步形成了高年级学生骨干指导低年级学生的学生网建队伍建设良性循环机制。事实证明,积极发挥师生的主人翁作用,共建、共享、共管、共创网上资源,通过“网来网去”的交流和“网上网下”的活动,倡导网络文明、网络自律,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把对校园网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文明上网的自觉行动,既活跃了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又提高了师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面对信息繁杂、资源分散、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方向,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能力,使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现代信息传播渠道能够为我所用,发挥最大的育人效应。
(一)坚持正确导向,明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思路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创建一流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把建设一流的校园网络文化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让学生在先进的网络文化的熏陶中去得到成长、受到教育。
建设一流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要体现先进文化的要求,不断为先进文化提供文化资源、传播平台和技术支持;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努力在网上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时代特征,体现高校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品位高雅的主流文化;就是要以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敏锐捕捉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关注师生需求的新变化,运用新技术,开拓新业务,培育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精品和服务,不断丰富校园网上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实践中努力形成适应校园网络文化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健全对网络信息的监管机制,制定和完善管理规章,保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二)提高监管能力,把握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要坚持预防与应对并举,建立信息化快速反应机制。目前,我国政府有很多部门的工作都涉及互联网,但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平台来全面推进工作。为了在网上树立主流意识形态观念,提升主流舆论战斗力,高等学校应当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网络管理、网络引导、网络舆情分析,对互联网上的内容进行搜集和研制,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开展教育和引导,与危害青年的负面舆论展开斗争[7]。
要做到实时对话,实现良性互动。可通过开设校领导网上接待室、师生对话栏目、书记校长信箱等,定期安排领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就师生困惑或关注的问题在网上与他们交流、沟通,为其释疑解惑。有意识地在学生中培养和挑选出一些网络信息员、舆论监督员,在一些敏感的问题上或特殊时期参与学生的网上讨论,从学生的视角和立场出发加以疏导。要邀请学校领导、有关专家网上做客,与学生及时对话、谈心,深化学生认识,引导他们的思想行为。重庆邮电大学定期和不定期地通过网上校领导接待室和专家访谈,倾听师生员工心声,为师生员工解答疑问、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得师生员工关于学校改革发展的不少建议和意见。
要推进自律互律,发挥学生主动性。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引导他们搞好自我教育、进行自我管理、开展自我服务。比如,在2005年涉日活动期间,一位学生出于对日本政府反华图谋的愤慨,在红岩网校发表了一则过激的言论,号召同学们于某月某日到某处集会,组织游行等。值班学生在网上发现这一信息后,一方面立即在网上与这位同学沟通思想,既肯定其爱国的热情,又指出其做法的不当之处。同时,我们立即通过实名登录的BBS找到这位同学,在网下由老师和与他平时接近的党员同学及时对其开展思想工作,很快使这位同学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妥,主动地撤下了相关帖子,并在网上引导其他同学不要有过激行为,稳定了大局。
(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环境
加强政策引导,将优秀品牌网站做强、做大[8]。近年,我国高校红色网站的建设已形成浪潮。但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点击率偏低,建设人员和资金较少,影响还不大。像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这样发展十多年,日均点击率达到10万人次以上,而且深受学生喜爱的红色网站还不多见。因此,我们必须下力气加强政策引导,建设好一批重点网站,并支持和鼓励优秀品牌网站做强、做大。
健全制度,为大学生打造健康的网络空间。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相比,以互联网为主的现代传媒从技术、规模、管理等方面都显示出很大的不同,对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在坚持现有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突破传统模式,不断完善网络立法,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传播活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以技术研发为依托,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互联网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群,要扩大其积极效应,减少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网络技术较好地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服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BBS论坛、博客、电子信箱、网络聊天室、QQ聊天工具等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9]。当前,博客作为一种新的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方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辅导员和教师可以开通自己的博客,对时事新闻、热点问题进行评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0]。
(四)坚持专兼结合,打造一支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高校应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纳入整体的队伍建设和培养规划,根据实际和发展要求,整合工作力量,落实专兼职人员,建立统一领导、相互配合、责任明确、优势互补的网络宣传、网络舆论引导、网络监督等工作队伍[11]。要解决好专职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发展问题,通过加大队伍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队伍的网络工作素质和思想工作水平,提高通过网络了解、发现并解决学生各类问题的能力,坚持用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开展工作,充分利用网络的实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互联网技术孕育着各种教育的新理念[12]。要研究这些技术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要密切关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认真研究不同网络技术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的应用方式和习惯,从而发现不同的技术手段对青年学生生活方式和成长规律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应增加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比重,建立若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进一步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水平。要组织队伍深入研究校园网络文化的规律,通过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深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深入研究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等,从而有力地指导并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1] CNNIC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1-15)[2010-02-09].http:// www.cnnic.net.cn/html/Dir/2010/01/15/5767.htm.
[2] 刘秀伦,陈怡怡.信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119-122.
[3] 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十年历程与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5(7).
[4] 张艳芳,王迎春.网络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命题[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13-116.
[5] 刘显忠,代金平.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探索,2009(1):124-127.
[6] 李卫红.不断开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新局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
[7] 潘敏.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08(4).
[8] 朱方彬,王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创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23-126.
[9] 王玉娥.QQ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1-135.
[10] 徐海捷.加强高校BBS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31-134.
[11] 王凤莉.主题网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完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35-138.
[12] 谷文陶,魏钢.网络互动新闻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化的基本原则[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119-122.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Practice and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Hongyan Wang Xiao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U Zhong-wei,ZHANG Shao-ro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Hongyan Wang Xiao,founded by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October 2000,has become a high profile in China with great influence on the nation’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rewieved the hist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summed up the the innovation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discussed measur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university;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ongyan Wang Xiao
G641
A
1673-8268(2010)05-0016-05
(编辑:刘仲秋)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04
2010-05-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高校思政、党建、稳定、网络)委托项目: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品牌建设的实践与探索研究(08WL1126)
徐仲伟(1951-),男,四川自贡人,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邮电大学党委书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绍荣(1977-),男,四川广元人,讲师,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党办、校办副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