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幸福观*

2010-08-15

关键词:幸福观恩格斯马克思

张 懿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29)

马克思的幸福观*

张 懿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29)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追求的总结和超越。他把个人幸福与集体幸福统一起来,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最终达到“解放全人类”的最高理想,从而把人类的幸福追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马克思的幸福观具有“利他的”、“实践的”和“积极的”三个主要特点,并且在人生实践中身体力行,达到了知行统一的崇高境界。总结、学习马克思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进行幸福研究和实践,对于追求幸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幸福观;自由;解放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马克思以前,幸福的追求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把“追求个人幸福”作为出发点,产生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幸福观、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感性主义幸福观以及中国传统幸福观、西方宗教幸福观等流派;另一种是以追求集体幸福为目标,如《礼记·礼运篇》中的“小康社会”、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等,都是人类追求幸福的智慧结晶。它们为构建人类文明、增进人类福祉不断奠定新基础,创造新条件。

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对前人幸福探索的总结。例如,欧文、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幸福观皆为同时代幸福思想的最高形态,其合理成分都被马克思巧妙地综合在自己的思想里。马克思的幸福观,更是对前人幸福探索的超越。例如,他所提出的个人“最大幸福是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理想,他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等等,这些光辉的思想都达到了在他之前任何一个理论家和实践者从未达到的高度。纵观马克思的一生,是为追求人类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一生。虽然他并未对幸福进行系统阐述,但是归纳和学习马克思的幸福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来分析幸福,可以拓宽幸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攻克幸福研究中的难题,并且有助于建立幸福研究的科学体系。

一、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利他的

(一)马克思的幸福观始终着眼于全人类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表达了他对幸福的看法:“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1]460马克思认为,人类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是完全统一的。一个人如果仅仅从利己主义的原则出发,只考虑如何满足个人的欲望,虽然也有可能成为出色的诗人、聪明的学者、显赫一时的哲学家,但他绝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二)马克思一生不图名利

马克思不贪图任何的名声和地位。普鲁士政府曾多次邀请他为政府出力,但都被他断然拒绝[2]350。他不会向当政者及地位高的人表现出任何巴结逢迎,反而毫不客气地揭露和批判那种奴颜婢膝和阿谀奉承的行为。对于他人的阿谀奉承,对于“公众”的掌声和赞扬,对于声望,马克思在主观上是毫不在意的。甚至对一些谄媚,即使是以小心谨慎和彬彬有礼的方式表现出来的,都会使他立即警觉起来,从而产生不信任感。这些态度,在翻阅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通信时,可窥一斑。

马克思半生流亡,一世清贫。他曾解释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2]368他一生大部分时期没有固定工作,生活极其艰辛,其中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四个孩子先后死去。面对债主的逼债,马克思曾设想,“在破产法庭上宣告自己是无支付能力的债务人”[2]337。他组织了流亡者委员会,经费也极其稀少,以至于“连一个政治流亡者都无力救济;这个团体的出纳处在支出2英镑15先令救济金以后,再也无力进行这类的援助了”[3]。虽然贫困交加,但是每当费尽心力,挣脱日常琐事的羁绊之后,他就怀着兴奋的心情,迈着急匆匆的步子,一往无前、满怀信心地继续走自己的路,去从事他毕生的事业。

(三)马克思的幸福观与“功利主义”幸福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以边沁为代表的功利主义幸福观也是追求“最多数人最大的幸福”,或者说,马克思的幸福观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功利主义幸福观的影响。二者虽然在表述上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功利主义从利己性出发,把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把“趋乐避苦”作为个人幸福的感性基础,显然和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利他性是对立的。马克思认为享乐并非是真正的幸福,恩格斯捍卫了马克思的思想,并进一步指出:他们所享受的物质生活实际上“仅仅是我们的丑恶的制度所引起的表面上的享乐,它是和目前享受这些虚伪的特权的人们的理智和良心相矛盾的”[4],本质上并不是真正的人生乐趣。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幸福并非个人的物质享受,而在于为最广大的人民带来更广泛的福祉。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变得高尚,同时也享受到了最大的幸福。

二、马克思的幸福观是实践的

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的理论家和历史学家,德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弗兰茨·梅林在其著作《马克思传》的序言中这样评价马克思:“马克思之所以无比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幸福的主体是现实中的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60。首先,是指“有生命的个人”,这是现实的人的自然基础,是人的自然属性。“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5]67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现实中的人必须是自然界中的一分子。其次,是指“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们必须吃、喝、住、穿,必须和其他人产生关系,而这种关系的产生,是由劳动引起的。最后,在人们的现实活动中,逐渐产生了人的各种精神生活,如宗教、哲学、艺术,也有观念、观点和概念,幸福就蕴藏在其中。

(二)幸福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如何改变世界。正如历史是人创造出来的一样,幸福也必然伴随人类实践而产生。幸福作为人类文明中永恒的精神追求,实践既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是其实现的目标和动力。正如马克思在谈到宗教问题时所言:“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5]2现实的幸福必然要满足现实的条件,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只有条件实现了,幸福才会实现,而当条件变化时,幸福也会随之变化。过去幸福不等于现在幸福,现在幸福不等于永远幸福[6]。“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7]47所以说,幸福产生于实践,实践催生幸福。

(三)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批判

伊壁鸠鲁认为:“服务于哲学本身就是自由,青年人不应该放弃对哲学的研究,老年人也不应该放弃对哲学的研究。谁如果说研究哲学的时间尚未到来或者已经过去,那么他就像那个说享受幸福的时间尚未到来或者已经过去的人一样。”[1]24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在哲学中感到满足和幸福”,却“轻视实证科学”,是“科学的敌人”。马克思赞赏德谟克利特的作法,即“必须走遍世界各地”,类似于中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格言;他反对伊壁鸠鲁的作法,认为他“只有两三次离开他在雅典的花园到伊奥尼亚去”,类似于中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民谚。伊壁鸠鲁是感性主义幸福观的代表人物,追求的是感官享受。例如,伊壁鸠鲁在感到死亡临近时洗了一个热水澡,还要求喝醉酒。对于类似的行为,马克思认为这是以“感性的目光”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是不足取的;而真正的幸福,“这种快乐,是伊壁鸠鲁主义者在其肤浅的哲学中……企图获得而又无法获得的”[1]453。

三、马克思的幸福观是积极的

(一)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指出“: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8]而一切社会成员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是社会的根本原理。在阶级社会,有一小部分社会成员会脱离社会劳动而实现其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但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所有人都会实现其潜能的全方面发展。恩格斯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9]322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下,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随心所欲”地发挥着自己的能力;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不是牺牲和妨碍别人的自由发展,反而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二)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马克思所倡导的最大幸福,并非个人的解放和自由,而是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所以,他的口号是“解放全人类”;他甚至提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作出如下规定:“代替那存在着各个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7]50当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候,当人类取消了对物质的依赖的时候,当人们的智慧和道德使自私的想法荡然无存的时候,这个共同体将具有如下特点:生产资料属于全民所有,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每个人可能自然的条件和后天所达到的能力有所不同,但他们愿意而且可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大量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按照需要获得物质和精神产品,人和人之间除了和谐还是和谐。

(三)劳动创造幸福

随着社会的变革以至共产主义的实现,劳动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9]333由于人们的智力体力大大增强、科技水平大大提高,劳动强度将大大降低、劳动时间将大大缩短,这时的劳动,不仅解除了对劳动者的异化,而且变成了劳动者的自觉。劳动成了人类的第一需要。通过劳动,人们不仅体力得到增强、能力得到检验,还可以体会到创造性的快乐;而且只有在劳动中,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最高级的快乐。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成了自己的主人。

马克思的幸福观,实质上就是追求人的自我解放与人类的自我解放,其最终目标是人的自由和人类的自由。这是人类追求的真正的、最大的幸福。我们当前的实践都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前进。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40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26.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何云峰,胡建.马克思对“个体主义”的扬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1-46.

[7]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A Study on the View of the H appiness of Marx

ZHAN G Yi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100029,China)

Marx’s view of happiness is the exceeding summary of the predecessors’pursuit of happiness.He unified personal and collective happiness,pursuing self-liberation andfreedomof human beings,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liberating all mankind”and brought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to a new level.Marx put into practice his view of happiness,with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altruistic”,“practical”and“positive”,and realized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It shows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by learning and summarizing Marx’s view of happiness,and carrying out the study and practice with his major viewpoints,position and method.

Marx;view of happiness;freedom;liberation

B0-0

A

1673-8268(2010)05-0080-03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16

2010-04-08

2009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学生工作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研究(B2009-5)

张 懿(1973-),男,河北阜城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幸福学研究。

猜你喜欢

幸福观恩格斯马克思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