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财富论中的和谐思想论析*
2010-08-15封泉明
封泉明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马克思财富论中的和谐思想论析*
封泉明1,2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为使财富事业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加强对马克思财富论的研究。研究马克思财富论,应从和谐的视角入手。马克思财富论中具有丰富的和谐思想:财富目标的和谐诉求,财富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财富的诉求,二者的内在关联是“人”;财富内涵的和谐底蕴,财富是多内涵的统一,多内涵的财富概念要求多需要的满足、要求多形态财富的产生,这使得在财富活动中要合理安排好各种关系,从而使社会结构和谐,在此基础上社会的各项机能亦达到和谐;内含于财富源泉观中的系统范式下的财富泉涌的动态和谐;再生产图式中蕴含的内在均衡条件约束下的财富宏观运行上的相对和谐。
财富论;和谐;系统范式;宏观运行;内在规律
一、和谐:研究马克思财富论的一个新视角
为了繁荣富强,为了共同富裕,中国面临的一项伟大使命就是实现财富的充分涌流。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反复证明:要完成这项使命,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财富理论上的盲目,会造成财富在实践上的欲速而不达,甚至南辕北辙。为此,须构建新时期的中国财富论。构建中国新的历史时期的财富论离不开对马克思财富论的研究,因为马克思的财富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而马克思主义又是我国的指导思想。研究马克思财富论需要植根于实践,致力于解决中国财富进程中的种种问题,这是财富理论具备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财富理论史也证明,任何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有生命力的财富学说须有助于该时期财富问题的解决。因此,应结合中国的财富实际,以解决中国所面临实际财富问题为宗旨来研究马克思的财富论。如今,中国碰到的财富问题有:片面的财富观,财富伦理和财富责任的丧失,财富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差,财富结构的不平衡,财富发展进程中的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和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实际上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即财富的失衡问题。由此可知,中国所面临的最大财富问题就是如何使财富和谐地发展的问题。因此,研究马克思财富论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即和谐。
然而,从和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财富论会受到流行论的阻挠。流行论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张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利润、利息、地租等收入形式是对活劳动所创价值的瓜分。因此,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马克思经济学是一种与和谐相反的社会冲突论,是研究价值创造问题而非财富创造问题,它不能对非劳动收入提供合理性说明,从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充分涌流。这种论点其实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误解,也是对和谐的误解。和谐不是无差异的僵死、静止、绝对的状态,而是“一方面见出本质上的差异面的整体,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这些差异面的纯然对立”[1]的状态。这种状态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是奔腾的、向上的、相对的。马克思经济学并非只有冲突的思想,也有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身各方面相互和谐的思想。马克思对和谐思想的阐述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激烈的利益冲突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人本质的异化的揭示、谴责以及对掩盖冲突现实的虚假和谐观的批判反向显示出来的,是通过对共产主义这样一个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以期结束种种异化现象正面给予阐述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除了研究价值创造外,还研究了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创新等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以及所有权对财富分配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说劳动价值论没有研究财富问题、不能为非劳动要素报酬提供合法性证明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持这种论调者没有正确理解财富,没有理解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的区别,没有理解价值源泉、财富源泉和收入源泉这三者间的区别。这种看法遮蔽了从和谐这一视域对马克思财富论进行研究。由于和谐是社会的需要,社会和谐的基础在于财富的充分涌流,因此,本文拟从和谐的角度对马克思财富论进行研究,挖掘马克思财富论中的和谐思想。不过,马克思财富论中的和谐思想并不是一种现成的理论,它需要我们在现实的基础上、从和谐入手对马克思有关财富的论述进行梳理和解读。
二、马克思财富论中的和谐思想
(一)财富目标的和谐诉求
马克思崇高的革命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2]从上述这段话可知:
第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因为,这里的自然主义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人道主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且,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获得了真正的解决,使得人的本质得以完全的实现、人的个性得以自由的发展。
第二,共产主义社会须有坚实的财富基础。因为,它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如果不是在此基础上,“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86。共产主义社会不仅需要历史生成的极大的财富作为基础,而且其本身还必须进一步促进财富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共产主义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第三,由上述可知,财富与和谐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即财富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财富的诉求,二者的内在关联是“人”。财富是为满足人的需求,并随人的需求的发展而发展的;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就意味着人的本质的充分占有,使人的存在是一个整全的存在、自由的存在,也即和谐的存在,人必然将这种内在的和谐投向社会和自然,进而实现人的外在的和谐,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没有财富,和谐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使存在,也只能存在于彼岸世界的伊甸园中或此岸世界的幻影中。然而,财富只是和谐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财富的发展不是为了人的需要而纯粹是为了财富在量上的增长,或不是为了每个人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需要,要想获得和谐也犹如水中捞月。正如马克思所描写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发财致富就是目的本身”,因此,每个人只想竭力使自己发财致富,只想使财富最大化,“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275。人人都是精算家,人人都是工具,人人都在进行着一场“丛林战争”,这样的社会纵使有着极为丰富的财富也不可能会和谐。
正是看到了财富与和谐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既肯定追求财富的正当性及其意义,又反对将财富本身视为目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但人们不能在追求财富中迷失,不能为了财富而追求财富,否则会造成人自身的撕裂、社会的撕裂、自然的撕裂,财富只是达到和谐的手段而已。
(二)财富内涵的和谐底蕴
什么是财富?马克思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外在的客观实在的物的层面,“财富从物质上来看只是需要的多样性”[5]524,“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物质财富的内容”[6]49;其次是社会化大生产和普遍的交换中所产生的关系层面,“财富的尸体不是财富,正像‘死狗已经不是狗’一样。银行家的财富只有在现存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范围内才是财富,这种财富只有在这些关系的条件下并适用于这些条件的手段才可能被‘占有’”[7];最后是人的需要的满足以及禀赋、才能的发挥等主体层面,“真正的财富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8],“如果抛弃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的统治的充分发挥吗?财富不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5]479-480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理论视域中的财富内涵应是这三者的相互结合。一方面,财富作为单纯的物的存在必须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具有使用价值,但这仅是财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物只有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剩余才是财富。财富单靠自然供应或鲁宾逊式的个人生产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可能的,它必定是在一定关系下有组织地进行生产、交换。因此,离开了一定的生产、交换关系,财富就僵死了,也就不是财富了。而财富的生产和交换需要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的探索与应用,这离不开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本质力量的展现。所以,财富内涵的这三方面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在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下,财富这三方面的内在联系被割裂了。财富(商品、货币、资本)的拜物教使得人被物裹挟,物的增值导致了人的贬值和社会关系的紧张,最终使得“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9]。马克思所探讨的财富概念具有丰富的和谐底蕴:其一,这种财富概念蕴含了人的多样性需求,既有生物性需求,又有社会性需求,也有主体性需求;诸多方面的需求可孕育人之内在的完满性和外在的协调性,由此充分占有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人与社会和谐相促、人之身心和谐相融。其二,这种多重内涵的财富概念犹如一粒饱满的种子,孕怀着各式各样的财富胚胎;这粒种子会在财富生产活动的土壤中盛产出物质形态的财富、非物质形态的财富、主体形态的财富、制度形态的财富等,这是因为人类财富创造的特点就是:人所预期之财富是以观念的形态预先存在于脑子里,并随具体的生产行为外化在生产结果上;这些财富将使社会和谐既有厚实的物质基础,又有和谐的制度支撑,还有和谐的精神滋润。其三,由于这种多内涵的财富概念要求多需要的满足和多形态财富的产生,所以,它必定要求在财富活动中合理安排好各种关系,使得社会的结构和谐,在此基础上亦使社会的各项机能和谐。
(三)内含于财富源泉观中的系统范式下的动态和谐
一般认为,马克思的财富源泉观是多元的,即财富有多种源泉——自然界、劳动、生产资料(资本)等,其依据是“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谦·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6]57,“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10]。这种多源泉观是对马克思财富源泉思想的不正确理解,因为它使人认为财富分别来自劳动、自然等等,投入某种量的要素就必然会产生与之相应量的财富。这种线性思维所表达的意思与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意思——财富来源于劳动、自然界、生产资料共同作用,即各生产要素之整体协作——是恰恰相反的。马克思明确表述过:“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是在可能性上是生产要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6]213“劳动过程的所有这三个要素:过程的主体劳动,劳动的要素即作为劳动作用对象的劳动材料和劳动借以作用的劳动资料,共同组成一个中性结果——产品。”[11]60这两句引文中的“结合”、“共同”清楚地表明了:各生产要素必须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或只有一个要素都不可能创造出财富。
如果以上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马克思的财富源泉观中内含着系统的范式。系统是彼此相异但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以一定的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达致共同目的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财富不可能在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人生产方式下产生,财富的生产是在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在社会化生产方式下,生产财富所需的各种要素是紧密联系在一块的;这些在质上不同、聚集在一起的各生产要素不是杂乱的堆积,而必须是彼此间有一个固定的量的比例关系,必须有着各自的独特的地位和特定的职责,在财富创造中它们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形成一种整合力;形成这种整合力的目的就是要使财富能够最大化地被创造出来,也只有在这种整合力的作用下,财富才会充分地涌流出来。所以,马克思的财富源泉观内含着对系统本质属性(关联性、整体性、结构性)的深刻认识,是系统范式的核心思想——整体观念,即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叠加,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充分展现。如马克思所说:“协作的结果是,通过协作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比之同样多的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分散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东西要多。”[11]293-294
系统范式下的财富涌流应是和谐的:一方面,财富涌流中各紧密相联的、占据相应位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要素彼此间形成的关系整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在财富的这个涌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在特定的条件下存在着一个客观的、恒定的值,这个值就意味着系统处于和谐的状态;另一方面,财富的涌流系统具有整合力,它能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的关系、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这是财富涌流系统得以和谐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涌流系统所产生的整合力能够协调系统的内外关系,因而,财富的和谐涌流是动态的,是随条件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耗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和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12]
(四)再生产图式中蕴含的内在均衡条件约束下的财富宏观运行上的相对和谐
财富宏观运行和谐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实现了财富过程(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生产费用和生产成果、产品流量和货币流量)的平衡性和比例性,它意味着社会总财富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环节的相协调。无疑,财富在宏观运行上的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国家社会和谐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从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对如何实现财富宏观运行的和谐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于所处的时空环境不同、所持的立场不一、所运用的分析方法相异,研究者给出的答案并不一致。马克思对此问题的研究和分析集中体现在他的再生产图式中。用此图式,马克思研究、分析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作为社会总财富化身的社会总资本的相关情况:社会总资本的概念,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环节、实现及实现的均衡条件等。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化大生产,如果抽去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殊性,那么再生产图式所研究、分析的即是商品社会化大生产下财富的宏观运行问题。如果以上分析是正确的话,社会资本再生实现的均衡条件也就是财富在宏观上和谐运行的条件。由于任何社会的财富都需要扩大再生产,因此,仅需分析马克思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所给出的均衡条件。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财富要实现宏观上和谐运行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ΔV +m/x)=Ⅱ(C+ΔC)。研究界通常认为该条件既考虑了供求的总量平衡,也考虑了结构平衡,且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不仅要求最终产品实现均衡,而且要求中间产品实现均衡。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财富宏观和谐运行的条件来代替财富在宏观运行层面的实际情形;马克思在再生产图式中所给出的均衡条件实际上指明的是财富在理想状态下宏观运行的态势,换句话说,它仅仅是个纯理论分析的结果而不是实际运行态势。财富在实然状态下的宏观的运行是内在均衡条件约束下的相对和谐。为什么呢?从以上分析可知,财富在宏观上的和谐运行的条件是结构均衡基础上的总量均衡。这种均衡在商品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必须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诚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13]716,且“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13]717。不过商品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按价值出售,在绝大多数时间中价格都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品出售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种形式不是对价值规律的破坏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形式。正是由于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这种波动形式,才使得财富在宏观运行上的和谐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这种相对的和谐始终是围绕着均衡条件,是在均衡条件约束下运行的。
[1] 黑格尔.论矛盾[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94.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第 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46.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4.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8.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8.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7.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An Inquiry into the Harmonious Thought in Marx’s Theory of Wealth
FEN G Quan-ming1,2
(1.School of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2.Department of A dministration, Fujian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350108,China)
In order to have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ause of wealth,We should intensify the study of Marx’s theory of wealth,which should st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y for the research on Marx’s theory of wealth.Marx’s theory of wealth is rich in harmonious thoughts:first,the target of wealth is harmony,wealth is the foundation of harmony,harmony is the appeal of wealth,and the intrinsic link of these is“man”;second, wealth is the unity of more content,which must let the man’s needs be satisfied in need of a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all kinds of relations dur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wealth,finally leading to the harmony of social structure,third,on the basis,society’s capability can also get on well with each other in harmony;fourth,the dynamic harmony in system Paradigm is embedded in the idea on the source of wealth;and last,the macro-operation of the wealth in the reproduction schema is a relative harmony,which is constrained under the internal equilibrium condition.
theory of wealth;harmony;systems paradigm;macro-operation;inherent law
B0-0
A
1673-8268(2010)05-0007-05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02
2010-03-30
福建中医药大学2009年校管课题:马克思财富论中的和谐思想研究(X2009001)
封泉明(1974-),男,江西东乡人,福建中医药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