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当代中国女性的教育问题*
2010-08-15郭晓庆林美卿
郭晓庆,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从西方女权主义思潮看当代中国女性的教育问题*
郭晓庆,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
女权主义是一种影响广泛的西方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在教育领域,女权主义者把研究内容定为教育中所有与女性有关的问题,核心是性别间的不平等及其对学校教育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影响。对西方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以及在中国传播情况的分析,探讨西方女权主义思潮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启示,寻求解决当代中国女性受教育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中国女性的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将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女权主义教育思潮;中国女性教育;启示与建议
20世纪60年代以来,教育成为女权主义者特别关注的领域。女权主义者将教育视为终止女性附属地位的重要环节,将教育视为社会进步和性别平等的重要途径。从根源上说,中国的女权主义是以西方女权主义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外来文化,我国女性学者更愿称这种外来文化为“妇女解放”或“解放妇女”,而非“女权主义”。这不仅仅是称谓上的不同,而且意味着内在思想的改变,这种区别归根到底是由内在的民族文化差异引起的。
一、西方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
女权主义教育产生的思想基础是女权主义。西方女权主义,从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到后现代女权主义都是建立在关注男性统治和女性屈从这一根本性问题之上的。但是,由于不同女权主义流派反映的是不同妇女群体的声音,再加上它们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各派别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在教育主张和策略上。
(一)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流派,是所有女权主义流派的起点。它体现了女权主义对西方自由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在理论上成为其他各派的出发点或批判对象。由于它认为女性所受的歧视源自于特定的社会习惯和法律限制,要使女性获得解放就要让女人变成男人并和男人接受同样的教育等。它不反对现有体制,但也不从女性本身的需要出发去解决现存的问题。这种试图通过和平方式争取妇女权利的流派,亦被称为温和的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者的核心观点是“两性的均等机会”,认为妇女解放的目标就是把妇女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获得性别平等,并强调男女理性上的差异是由教育机会的不均等造成的。她们关注的是那些不公正的法律体制和教育体制,重视教育在纠正男女不平等状况中的作用,反映在教育主张上是强调去除存在于教育各个方面的妨碍女生发挥潜能的障碍,使男女生都能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
(二)激进女权主义
激进女权主义作为女权主义中最为突出的一派,它摒弃了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温文尔雅的外表,认为女性受到压迫的根源是社会性别制度,性别压迫是一切压迫的最根本的形式。因此,激进女权主义者把矛头直接指向父权制社会的强制性异性恋。
激进女权主义反“性别歧视”策略,致力于挑战学校结构和课程中传播父权制不平等的两性权利关系。其在教育上的主张表现为要求对现存的教育结构、学校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彻底变革,教育目标并不是达到男女在知识、权利、财富上的平等,而是废除压迫女性的社会传统性别制度。激进女权主义教育者首要批判的是男权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垄断,认为学校长久以来一直受到男权文化的控制,传授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并且采取的是适合于男性学习的知识的传授方式,重视男性学生。因此,改变学校的课程以及女教师和女学生在教育中的无权地位,是实现教育平等的重要环节。激进女权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真正变革只有在以父权制为中心的学校结构、知识体系以及教育文化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之后才能实现。
(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虽深受马克思主义及激进女权主义流派的影响,但既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以阶级优先于性别的观点,也区别于激进女权主义性别压迫为最重要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而是认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二者共同构成了妇女受压迫的状况。当代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单一的反资本主义或反性别压迫运动都无法达到经济平等和两性平等,二者必须同时进行。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在对待教育问题上既不像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那样希望通过温和的方式获得女性在教育上的平等权,也不像激进女性主义者那样试图彻底颠覆、推翻男性的特权世界。他们在教育中关注的问题是:学校教育是怎样不断地再生产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和权力关系,学校如何处理家庭、市场和劳动关系等社会性别问题。比如说,人们通常认为办公室工作的技能是女性擅长的,但大量的女性所受的办公室工作技能训练仅局限于简单的文字处理,而不包括晋升更高职位所受到的计算机科学或管理科学方面的训练,女性被固定在有限的发展空间和低收入的工作领域内,并且学校教育更多的是维持女性传统的家庭角色,强化男女在家庭中的性别分工。
(四)后现代女权主义
在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女权主义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关注热点和目标,在看待男女不平等关系问题上转向了一个新的视角。后现代女权主义进一步拓展了“社会性别”概念的内涵,认为不仅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存在着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地位和文化的差别,而且在女性与女性之间、男性与男性之间也存在着阶层、阶级、种族、国家以及个人经验上的诸多不同。
后现代女权主义者在思考教育问题时也是以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教育的途径。她们的教育理论不是着眼于对教育问题的修修补补,而是试图寻找新的道路和途径。她们把教育理论大致分为两类:本质论的教育论和构建论的教育论。前者对传统的批判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但关注的仍然是课堂上的教师、教材、教法的偏见的产生,以及如何进行克服。后者认为“两性平等”理论和实践有助于真正改变女性的地位。她们广泛吸取后现代观念,放弃对女性解放的具体目标的追求,尤其重视对现有课程的解构。在她们看来,课程的内容及其传授方式使受教育者的社会地位及权力结构被人为地确定了。她们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教育目标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二、女权主义教育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尽管人类社会始于母系氏族公社制度,但是父权制度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在父权制度里,男性成为了社会的核心,一切经济和政治权利都是由男性把持和控制。女性的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对贞操观的过分推崇,使她们长期处于被束缚、被压迫之中。
我国的女性主义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严复、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兴女学”的教育主张,此后,女子的生活、教育问题便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仅将男女平等作为国策写进宪法,而且为了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促进妇女解放,还创建了中国妇女联合会。随着女权主义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妇女学》课程开始出现在学校,目前,我国已有20多所高校先后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女性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相关课程多达6千多门。不管是对教学教材中男女性别数量和角色的分析,还是课堂上教师对男女同学的不同反应,亦或是社会中男女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机会的比较,诸如此类涉及到男女两性比较的研究,得出的结论都是女性处于劣势地位。“女子无才便是德”[1]的观念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女性接受教育,人们对女性的教育期望普遍低于男性。而很多女性也按照这种观念来规划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不仅是低学历女性的生活出路,更是高学历女性精益求精的途径,这反映了女性的主体精神缺失,自我反思意识浅薄,不能自主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到了近代,西方女权运动新思潮的涌入,带来了女子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也带给中国女性思想与心理的双重震撼。20世纪50年代,女权主义进入我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誉为“西方妇女解放圣经”的西蒙·波伏娃的《第二性》在中国翻译出版,第一次将系统的女权主义理论传入中国。
三、当代中国女性教育的现状
(一)女性教育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建国以来,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男女平等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女性教育也有了显著的进步。随着女性教育所必需的各种资源不断增加,保障措施也不断完善。总的来说,男女两性在教育上的量的差异逐渐缩小,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异的缩小、女性扫盲教育与文化补习的巨大进展,以及在成人学历教育中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补偿性机会”等方面。
1.女性文盲逐年减少
据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女性文盲率高达90%,1950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性扫盲运动,历时十年,共有1 600万妇女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进入21世纪,这项工作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显示,与1900年相比,18至64岁女性中,2000年文盲比例已经从30.1%下降到11.1%,特别是青壮年妇女下降到4.9%。扫盲教育与文化补习是具有补偿性质的教育类型。我国大力开展的以农村为重点的扫盲活动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女性文盲逐年减少。
2.受教育程度和高度大幅度提高
女性受教育程度和高度的迅速上升,与国家对女性受教育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有关。为了迅速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政府完善了一系列有利于女性受教育的措施。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女性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女子学校教育、女童入学和女性扫盲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建国以来,初等和中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稳步发展,为女子入学提供了根本保证,为广大女性素质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妇联还对农村妇女进行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受到大学教育的女性数量也迅速增长。
(二)女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女性教育在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性别歧视并没有被根除,女性在自身的教育、就业和发展上还存在着性别歧视的困难和阻力,我国的女性教育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1.正规的女性教育起步晚、基础差,发展不平衡
我国没有出现像欧美国家那种轰轰烈烈的女权运动,所以,一方面,女性教育理论水平比较低,发展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教育仍然不能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境遇女性的需求。
2.教育与社区、家庭在女性教育问题上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学校和父母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孩子的情况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一部分父母人才观念狭隘,盲目的家庭教育忽视了女孩子的个性成长,孩子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心理需求和自我成长不能实现,造成了她们精神扭曲,形成不良的品行。
3.农村女性的教育需求被忽视
当前的义务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不适合大多数贫困地区的女性。在贫困地区,如果女性不能升入大学,教育的结果在当地只能说是“文不能文,武不能武”,与当代社会无法完全相融,这在农民看来几乎就是“血本无归”。教育给予这些“学业失败者”的既不是技能也不是资格,而是失败感与挫折感。在当地简陋的教育条件下,升入大学的可能性极小,农民有理由认为这些孩子不可能有机会上大学,有理由认为教育的投资是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教育的成本也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女童教育问题突出的地区都是贫困地区,市场经济下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提高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问题就更为突出。“可以说农村女性是文盲比例最大的人群。”[2]
4.职业培训中女性的特殊需求得不到重视
一般来说,受教育越多,自身要求接受更多的教育的欲望越强,而且也越有机会受到更多的培训。女性本来就处在教育资源获取的劣势地位,“文化基础差”既影响她们参加培训的欲望,也影响她们获取培训的机会。“在职业领域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隔离,女性集中于非正式就业领域或从事与家务劳动性质相近的社会劳动,这种劳动的技术含量不高,这对于女性获取培训机会来说也是不利的。”[3]
5.教育回报上的男女两性差异
“同样教育程度的男女两性再就业机会、工作收入、就业层次上仍存在着差异,这意味着男女两性接受同等的教育而没有赢得同等的发展机会。”[4]
就业机会上的差异。同等的教育程度并没有带来同等的就业机会,教育机会上的平等不一定带来教育结果及发展机会的平等。在应届毕业大学生就业率中,女性低于男性的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就业层次上的差异。同等教育程度下,农村女性在业者从事农业的比率高于男性,教育并不能给农村女性向非农转移提供平等的机会。无论其教育程度如何,女性在以下几种职业中都占到了大多数:“护理人员或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餐饮娱乐及居民生活服务人员”,这几种职业机会都是传统认定的“适合女性”的职业。这样的行业性别分布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教育期望,也会影响男女两性对教育的投入。
收入回报上的差异。男女进入工作岗位的机会是不均等的,就算进入相同的工作岗位,同等的教育程度也不一定能带来同等收入回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仍然存在,妇女工作的报酬明显低于男性。“非国有部门的性别工资差距比国有部门高得多。”[5]据统计,不论是哪一行业,女性的平均工资都低于男性的平均工资,即使是在大多数从业人员是女性的社会服务业,女性平均工资也仅占男性平均工资的74.5%。
四、西方女权主义教育思潮对中国女性教育的启示与建议
(一)对我国女性教育理论、策略、制度层面上的启示
1.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西方女权主义学说正是从伦理和观念层面改变旧的伦理文化。我国本土没有形成完整的女性主义的理论,对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接触时间也不长,所以在本土化理论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理论只是一些表面化的引用,还没有形成适合我国女权主义教育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因此,目前我国女权主义教育和性别公平化教育构建的关键和前提,就是在理论层面上从改变家庭、市场、劳动关系的角度出发,以更广阔的视角和眼界审视我国的教育性别公平化问题,探索、构建一条适合于我国的教育性别公平化发展的理论体系。
2.策略层面的变革和创新
主张在策略层面上变革的是西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流派,她们主张通过温和的方式解决性别不公平,特别是解决女性获得受教育机会的问题。这种变革方式是不彻底的,是一种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尽管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也值得我们借鉴。从我国目前女性教育的情况来看,女童教育是一个比较明显的也最受关注的问题,解决女童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解决女性能否获得受教育的机会。经济上,国家、学校或教育机构和个人都要出资支持女性接受教育;观念上,特别是农村,要改变对女孩的传统看法,确立不轻易剥夺女孩受教育权利的理念;政策上,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使女性受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行为,保证女性能够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
3.制度层面的变革和创新
主张进行制度层面变革的是激进女权主义流派。他们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于父权制的存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推翻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他们在教育上主张,通过改变课程的编排和内容以及改变女教师和女学生在学校中无权的地位,来改变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在漫长的封建制度下,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牢不可摧的传统封建伦理观念体系,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根深蒂固。要实现教育的性别公平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课程编制上,改变以往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体制,注重对女性的关注。第二,在教材编写上,改变以男性为核心形象的编写方式,合理安排男女人物比例,对男女人物进行客观评价。第三,在学校权利体系中,摒弃社会性别的惯性束缚,给女性教师以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逐步消解传统的性别制度。
(二)对我国女性教育的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宣传社会性别公平化理念,深化男女平等的教育改革
首先,国家要完善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充分认识性别公平化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各项法律政策的完善,保证女性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立法制度促进性别教育公平化,保障女性在教育的各个阶段得到公平的待遇;加强执法监督,保证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狠抓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杜绝新文盲的产生。比如,切实贯彻《义务教育法》和《妇女权益保护法》,提高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发展有关女性的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加强完善资助女性上学的助学贷款等措施,促进民间对女性教育的资助行为,体现政府对女性教育的倾斜政策。
其次,国家要重视并大力发展教育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6-7]。当前,我国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最大缺陷存在于农村和贫困地区,解决城镇和农村受教育水平不平衡是我国女性教育提高的关键。教育经费的不足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政府部门要加大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村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女性教育的投入。
最后,国家要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渲染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女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创造一个有利于女性发展的和谐的社会环境,营造男女教育平等的社会氛围,使全社会都能配合和促进女性教育的进步,保障女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的畅通。
2.将教育性别公平化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为女学生开辟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途径
首先,重视基础教育。从小学教育入手,关注女童的教育,但不是片面地抬高女学生的地位,而是关注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性别平等观,在教育过程中善于发现导致女性受歧视的各种因素,积极为女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
其次,扩大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学校应利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外部大环境,放开对女性人员的控制,主动吸纳女性学生,调整内部组织、课程、师资等问题,对男女学生共同培养。此外,女性自身应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最后,重视高等教育。尽管高校教育多样化形式满足了女性进入高等教育的需求,但是,我们应看到,女性进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的比例仍然很低,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女性仍然是绝对的弱势群体。根据女性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增加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更多地培养高层次的女性人才。教育工作者也应不断进行探索与实验,找到一条适合女性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
3.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提高女孩子的基础素质
“教育之本,源在家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未成年的女孩子来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条件是她们成才的重要条件。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女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她们的世界观形成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父母应帮助女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男女平等的正确理念,消除传统观念中的“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男孩天生比女孩强”的角色意识,保障她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角色优势。其次,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尤其要注重女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
4.女性自身要不断地加强学习
追求知识是女性成才的必经之路。只有加强学习,才能使一个人摆脱愚昧无知,获得真知,才能使人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女性素质的高低,是衡量女性成才的标志。只有成为素质高、能力强的女性,才能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自身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首先,女性要正确认识自我,认清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产生广泛的参与意识和竞争理念[8-9]。其次,女性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克服“男主女从”的心理,不断追求进步。最后,女性要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心理,应确立自我独立的价值观,增强个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重构自身健康人格,使自己在健康和谐心理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了妇女与社会进步的天然关系。他认为某一历史时代发展,总是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的:“人对人直接的、自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从这种关系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化教养程度。”[10]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男性与女性共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在现代社会,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和谐社会建设同样发挥着男性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女性教育的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搞好女性教育,提高女性整体素质,不仅是女性自身的需要,也是促进全人类文化素养普遍提高,提升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1] 史静寰.妇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321.
[2]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中国性别统计资料[G].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244.
[3] 汪忠杰.当下中国女性教育差异问题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8.
[4] 李亚妮.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2):55.
[5] 王君旭,郭雪.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女性就业问题[J].魅力中国,2008(26):118.
[6] 王开良.高等教育在“大城市带大农村”中的地位及作用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126-129.
[7] 王桂林.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54-157.
[8] 周守红.生命教育: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标[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54-157.
[9] 杨柳.马克思“人的自我实现”理论对和谐社会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2-15.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
Analysis o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Feminist Trend
GUO Xiao-qing,LIN Mei-qing
(Shandong A 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271018,China)
Feminism is a kind of influential western social tend and political movement.In the education fields,the feminist decides the research content as all the female related issues in education,and the core of these issues is the sexual inequality and its influence o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whole education system.Analyzing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western feminist education and its dissemination in China,discussing the enlightenment of western feminist trend on Chinese female education and finding th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female education will be significant for promoting Chinese women’s education level and quality and thus advancing the progress of the whole society.
feminist education trend;Chinese female education;enlightenment and suggestion
G40
A
1673-8268(2010)05-0133-06
(编辑:李春英)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28
2010-09-05
郭晓庆(1985-),女,山东龙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林美卿(1963-),女,山东栖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和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