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2010-08-15赵绥生高凤香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唯物史观

赵绥生,高凤香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赵绥生,高凤香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回顾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完成了一次颠覆性的革命。这集中体现在它彻底否定了传统思辨形式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而把哲学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它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把人的本质和秘密最终归结于实践,从而科学地指出了人类解放与走向自由的途径。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最基本的特征和价值取向,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1]241。20世纪30年代前后苏联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从生产方式、社会存在出发,强调社会而忽视人,强调生产而忽视人的需要与利益,强调人的阶级性而忽视对人的本性和本质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种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被传统的教科书理论体系遮掩了。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而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科学确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就构建历史唯物主义新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提出的代表性观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十种:(1)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2)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 (3)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为逻辑起点;(4)以实践为逻辑起点;(5)以社会存在为逻辑起点;(6)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为逻辑起点;(7)以社会基本矛盾为逻辑起点;(8)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二位一体为逻辑起点;(9)以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劳动三位一体为逻辑起点;(10)以人的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2]。

在上述观点中,以自然人为逻辑起点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把人类“史前史”作为唯物史观体系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反复批判了费尔巴哈所说的那种仅仅是生理学意义、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以社会存在、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以社会基本矛盾为逻辑起点,持这些观点的学者基本上固守传统教科书的思维模式,其根本的缺陷在于不能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为本的终极人文关怀这一哲学精髓。以“现实的人”、以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以实践、以人的需要与物质利益、以“现实的人”和劳动、以现实的人及人的需要和劳动为逻辑起点,持这些观点的学者都站在变革传统哲学教科书理论体系的共同立场上,主张建立能够更好反映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根本特征的全新哲学体系,突出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凸显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但是,这些观点之间存在不少分歧,他们有的强调社会历史主体的人作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有的强调实践或者劳动作为逻辑出发点更能够反映实践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有的强调人的需要或者利益作为人类历史发展原初动力的作用。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的对立是因为他们割裂了历史主体的人、实践、劳动、人的需要与利益等几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强调以物质生产活动为逻辑起点,或者以实践为逻辑起点,而生产活动、实践的主体却是人。强调以需要与物质利益为逻辑起点,而需要和利益必然是主体人的需要和人的利益。强调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而“现实的人”的生存前提则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笔者认为,把这些观点辩证统一起来,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的逻辑起点。

二、“现实的人”范畴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第一次成为科学。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前,人们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上混乱不堪,都是错误的。人们要么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神的意志,要么归结为个别历史人物的意志,黑格尔则把它归结为“绝对精神”的运动过程。费尔巴哈在历史领域高扬起了唯物主义的大旗,把历史拉回到人的世界上来,把握到了历史的真正主体。但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人,仅仅是生理学、人类学意义上的“自然人”,是超越现实社会关系的抽象人。所以,“费尔巴哈的‘人’是从上帝引伸出来的,费尔巴哈从上帝进到‘人’,这样,他的‘人’无疑还戴着抽象概念的神学光轮。达到‘人’的真正道路是与此完全相反的。我们必须从‘我’,从经验的、肉体的个人出发……从这里上升到‘人’”[3]。这种不食人间烟火、不参与具体社会历史活动的抽象的人,是历史中不存在的人。费尔巴哈从这种抽象的、主观想象的人出发,就注定了他也同样不可能科学地解释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就是人的历史。现实生活中的人既然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那么,研究社会历史就必须研究“现实的人”及他们的历史活动。所谓“现实的人”,就是指由于受着肉体组织制约而具有各种自然需要的人,是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生产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是受着各种社会关系制约而又不断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改变着这些社会关系的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但是,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4]7正因为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顺着“现实的人”这一线索,去探究他们的物质生产劳动、他们改造社会的实践、他们的一切创造性活动,才有可能揭示社会历史的秘密。“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4]8所以,强调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观研究的根本前提和出发点,这是唯物史观与一切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原则分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正是抓住了“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实践活动,才找到了揭开历史秘密的科学方法和路径,才第一次把历史观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三、“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依据

(一)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公认的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正式创立的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提到社会历史观的研究必须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指出,唯物史观“这种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5]73。“肉体的个人是我们的‘人’的真正的基础,真正的出发点。”[3]马克思这里提到的“肉体的个人”决不是指生理学意义上的人,恰恰相反,他通过人的自然生命存在,要说明这种“肉体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前提,这就是物质生活资料。因此,这些“肉体的个人”必然是从事现实生产活动的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4]5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我们开始要谈的”,也是指我们研究历史首先要讨论的问题,即出发点问题。

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费尔巴哈进入到历史观领域,从抽象的人出发,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而科学历史观则把“人”从天国拉回到人间,以这样“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来描述历史。“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他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4]8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再次指出:“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当然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属于18世纪的缺乏想象力的虚构。这是鲁宾逊一类的故事……”[4]69正因为把“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即“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这样才使得“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础上”[6]335。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又说过“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物质生产活动。“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4]11-12在逻辑起点问题的争鸣中,有人据此认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有人则认为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其实这两个“第一个前提”并不矛盾,因为有生命个人存在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而这些个人“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则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它们共同强调的是,任何历史主体的个人只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可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

(二)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才能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忽视人的地位,这是旧教科书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严重的误读与曲解之一。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重构的一个重要任务和目标,就应该是恢复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崇高旨趣就在于,它把哲学关注的目光第一次聚焦于人自身,聚焦于人类社会实践,终极目的是探索人类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就是研究人的发展历史。“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只有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把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解开历史谜底的锁钥,才能真正把握历史发展变迁的脉搏,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因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7]。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和基础。”[8]人类历史就是人自身发展的历史,人们是自己历史的创造者。所以,解释清楚人们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就解释清楚了社会历史。“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曲折地回到了真正的出发点。”[5]147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要充分反映人是历史主体这一中心思想,就应该体现在人不仅是历史的起点,而且也是整个历史活动的目的。

(三)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给哲学带来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彻底颠覆了唯心主义历史观,把人看成是历史的主体,把社会历史本质地看成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成果,把历史进程看成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自我解放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中,科学实践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旧唯物主义之所以不能建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就在于它不了解实践的意义。新唯物主义之所以实现了历史观的科学革命,就在于它指明了实践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唯物史观“从现实的人”出发,就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人及人类社会生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4]3这种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考察历史的方法,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解释社会历史的那种唯心的思辨哲学方法,使得原来一团乱麻般的社会历史现象得以脉络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也使得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最终得到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集中体现在实践哲学的转向上,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来解释人和人类历史的发展,从而确立了全部哲学由此出发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实质是要说明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唯物史观通过实践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实质上是揭示人的发展规律,说明人如何通过实践创造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最终解放自己。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实践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社会关系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本性也就达到什么程度,他的本质力量以及自由、解放也就到达什么程度。所以,只有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轨迹,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凸显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四)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

在逻辑起点问题的争鸣中,不少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相关论述,分别提出以实践、以生产劳动或以人的需要与利益为逻辑起点等不同观点。其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构成历史起点的三方面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人的需要、生命的生产,它们并不存在哪个因素在前、哪个因素在后的矛盾,而是当“现实的人”出现的时候,它们就是同时存在着。“不应该把社会活动的这三个方面看作是三个不同的阶段,而只应该看作是三个方面,……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这三个方面就同时存在着,而且现在也还在历史上起着作用。”[4]13因此,任何割裂这三者关系或者把这三者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争鸣的学者们都忽视了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在讲了这三个同时存在的因素外,紧接着又讲了另外两个同时存在的因素。第四个因素是人们的生产方式:“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4]13第五个因素是精神意识现象:“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4]13-14并且指出它们“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即当“现实的人”出现的时候,它们也同时存在着。所以,实质上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不仅是“三位一体”的,而且还是“五位一体”的,但其主体是现实的人。要完整地描述这历史起点的五个同时存在的因素,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为主线,把人看作具有现实需求、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有着一定思想意识、进行着两种生产的人。这也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从历史与逻辑一致的角度论述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揭示人类历史进程的根本思路和方法。

从理论体系本身的逻辑合理性角度来看,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能够使整个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因为“现实的人”这一范畴包含了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具有使唯物史观所有范畴与问题合理展开的逻辑基础,能够贯通和激活历史唯物主义一切其他概念和范畴。“现实的人”为了生存和生活,获得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首先必须从事生产劳动实践。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必然引起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同时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种社会关系由此产生。生产实践必然引起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社会基本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私有财产不可避免的出现,必然产生阶级与国家等政治现象,由此引起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在人们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必然产生社会意识的现象,产生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经济关系基础上也必然展开人们的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宗教等思想关系以及其他文化关系等等,由此复杂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经济基础的变化得到科学的说明。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我们得以清楚地看出“现实的人”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利益,如何由低级到高级地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由低级到高级地改造社会,不断开辟解放自己的道路。

(五)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才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

“以前所有的历史观,都以下述观念为基础:一切历史变动的最终原因,应当到人们变动着的思想中去寻求,并且在一切历史变动中,最重要的、决定全部历史的又是政治变动。可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政治变动的动因是什么——关于这一点,没有人发问过。”[6]334忽略了历史主体的自觉性、自为性,忽略了社会历史的属人性,社会历史发展就失去了能动性动因,就不可能真正解开历史之谜。

唯物史观在生产劳动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迷的锁钥,但是生产劳动、实践都还没有追问到历史的终极动因。“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4]282只有再进一步追问到人的动机,才最终回答了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的原始动因。要彻底解开社会历史发展之迷,就必须揭示人类历史的能动性根源,即必须研究人们的思想动机。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更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唯一目的。马克思指出:任何个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满足人的需要与实现人的利益,这才是人类创造历史的终极动因。只有追踪到人的需要与利益,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进而理解社会历史之谜。所以,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才追溯到了历史的终极动因,从而使一切历史现象与过程可以得到最终说明。正像马克思指出的:“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9]

(六)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0]在历史观的研究方法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坚持思想逻辑与历史轨迹相一致的方法。唯物史观的创立是如此,《资本论》的理论体系也是如此。这不仅仅是因为叙述上的方便,唯有如此才能更清晰地展示历史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线索,以人的实践活动为锁钥,阐明人类通过其实践创造解放自己的条件,开辟走向自由王国的途径。“由此可见,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4]22因此,按照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来构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也应该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赵绥生.唯物史观理论体系逻辑起点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

[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1.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18.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from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Realistic Humans”

ZHAO Sui-sheng,GAO Feng-xiang
(Shaanxi Polytechnic Institute,Xianyang712000,China)

The liberation,the freedom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re regarded as the highest objectives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In order to restore the core position of human beings in the Marxism,we must take“realistic humans”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re-construct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historic materialism. Taking“realistic humans”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can conform to the idea of the creators of Marxism,help to establish the core position of humans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materialist outlook on history,better represen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materialism,develop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materialist outlook on history in a logical way,reveal the causes of social and historic development initiatives,and combine the unity between logic and history.

historical materialism;theoretical system;logical starting point;“realistic human”

B0-0

A

1673-8268(2010)05-0074-06

(编辑:蔡秀娟)

10.3969/j.issn.1673-8268.2010.05.015

2009-11-04

赵绥生(1953-),男,陕西清涧人,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高凤香(1965-),女,陕西子洲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唯物史观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