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人誓言背后的真情与假意——《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复调解析

2010-08-15夏延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关键词:克劳福德埃德蒙曼斯菲尔德

夏延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情人誓言背后的真情与假意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复调解析

夏延华(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留给19世纪英国文学的一份珍贵遗产。通过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为视角,对这部小说进行重新解读,可以发现小说在角色塑造、场景铺设、叙事结构几个方面都体现了被巴赫金称为"多声部"现象的复调特征。凭借这些复调特征,小说为我们更详实地了解英国19世纪初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契机。

巴赫金;复调;简·奥斯丁;婚恋

一、复调理论与《曼斯菲尔德庄园》略说

巴赫金(M.M.Bakhtin,1895-1975)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特色的过程中,因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融合着众多各自独立而不同的声音和意识的对话这一文学“多声部”现象而提出了“复调”理论和“对话”原则。国内蔚为壮观的现有复调理论研究成果绝大部分专注于理论层面的阐释,而把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用于实践,对具体文本展开的研究却凤毛麟角。为了证明复调绝非一只能拿来束之高阁的玄妙理论,而是一种完全具备实际可操作性的批评工具,本文拟取复调理论为理论视角,对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复调效果展开分析。

“复调”首先是一个音乐理论中的概念,本指在一个多声部的音乐作品中各个声部独立展开,最后汇成一种在节奏上互不依靠,但却在对立中相互统一的和谐效果。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过程中,巴赫金借此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世界的完整统一,不可以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正如音乐中的复调也不可归结为一个人感情意志的统一一样。”[1]在复调小说中由不同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客观世界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组成的,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处于彼此交锋、对话的“多声部”复调效果之中。然而,复调小说绝非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位大师的专利,细读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这部小说,我们会发现这部小说也是一部极具复调特色的小说。

《曼斯菲尔德庄园》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情节复杂,突发性事件集中,社会讽刺意味浓重。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联姻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却同时也指向了以富人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虚情假意。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国会议员,一家人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与妻子在教养子女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一贯“严厉”,一个长期“放纵”,致使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教养上存在严重问题,长大后全然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准则。大女儿玛丽亚是个水性杨花的姑娘,一边动心于“粗大肥胖、智力平庸但一年有一万二千英镑收入”的拉什沃思,一边又跟纨绔子弟亨利·克劳福德私下调情,当发现后者对她缺乏真情时,便轻率地嫁给了拉什沃思,与此同时,还继续与亨利·克劳福德发展暧昧关系,直至跟他私奔,最后遭到被遗弃的可悲下场。二小姐朱莉娅跟姐姐一样放荡不羁,差不多就在姐姐私奔的同时,也跟另一贵家子弟耶茨私奔。就在两起丑闻发生之前,伯特伦家的大儿子汤姆突然染病,差一点丧命。一时间,这兄妹三人几乎使伯特伦家陷入了绝境。相对而言,范妮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的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的强烈愿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能意志坚定、明辨是非,从不改变对埃德蒙的一片衷肠。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伯特伦爵士的器重,也赢得了埃德蒙的爱,两位年轻人终于修得正果,结成伉俪。总体而言,整部作品始终贯穿着道德这个极具严肃性的中心问题。正因这一道德的说教性,复调特征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以各种独立、平等的声音彰显出来,成为这部小说重要的特征。

二、《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复调特征

从《曼斯菲尔德庄园》所塑造的人物角色看,理性(sense)与感性(sensibility)成了一对矛盾又统一的复调主题。“范妮深沉含蓄,周全谨慎,是理性的化身,玛丽亚小姐热情活泼,敢于表达和追求,是感性的化身”[2]。范妮最终能得到幸福在于她始终做到了忠于自己的情感,其理性表现在她对细微事物的细致思考,常以冷静的表面掩饰强烈的内心冲突。相比范妮,玛丽亚小姐的错误在于恣意放纵自己的感情。她总是放任地听命于感情的自然流露,直截了当地向埃德蒙示爱的同时,又忍不住要跟拉什沃思和克劳福德两个男人周旋,她如此地放纵感情以至于最终失去了爱情,并遭到抛弃。理性的范妮大胆拒绝伪君子亨利的求爱,最终获得了埃德蒙的认可与接纳。两者的对立凸显出奥斯丁理智与情感这一婚恋主题的复调性。

从小说所描绘的三个故事情节发生场所来看,伦敦、普利茅斯与曼斯菲尔德庄园也构成了一个颇具“复调性”的三重世界。从来自伦敦的玛利亚小姐,以及玛丽亚和托马斯长子汤姆在伦敦的堕落可知伦敦是一个表面看似奢华、繁荣,而实际上让人迷失自己的地方。[3]范妮出生成长在普利茅斯,那里是农村,乡土朴实。从范妮离开曼斯菲尔德庄园之后“她看到这里与那里完全相反的事物,无时无刻不想起那里的风雅、礼貌、条理、和谐,尤其是那里的和平与安静”[4],由此得知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规范、宁静、和谐的象征。范妮重返曼斯菲尔德庄园凸显了作品的深刻意义,即她才是真正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女儿,是道德观念的守护者。另外,汤姆的清醒最终是在曼斯菲尔德庄园得以实现,这寓意着曼斯菲尔德对普利茅斯的净化作用。[5]透过普利茅斯看曼斯菲尔德,我们发现曼斯菲尔德是奥斯丁心中理想世界的代名词。但这种乐园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类似于普利茅斯式的乡村,它有着乡村质朴宁静特征,同时又摒除了低级趣味和各种陋习。曼斯菲尔德庄园在奥斯丁心中成为世俗和纷争中看护宁静与和谐的坚固堡垒。这样一个地方正是奥斯丁心中的的乐园,一个可以洗净人心铅华的栖息地,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之梦。

在叙事手法方面,“《曼斯菲尔德庄园》在空间和时间的处理上并不局限于一点或一条单线,而是有所延伸,从曼斯菲尔德到普利茅斯到伦敦到安提瓜岛,从一个十年到另一个十年的跨越,这样给人物和故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6]这种多角度的叙事策略使文本在结构上的复调性得以体现。叙事的多角度性通过范妮、玛丽亚和朱莉亚与三个性格迥异的男性角色的爱情纠葛表现出来。奥斯丁这部小说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范妮丑小鸭似的成长,以美好的品格与埃德蒙终成眷属这一唯一的故事。故事的另外两条线索是玛丽亚轻率地嫁给了拉什沃思的同时继续与克劳福德保持暧昧关系,妹妹朱莉亚在姐姐私奔的同时与贵家子弟耶茨私奔。而此时其哥哥汤姆突然染病。克劳福德兄妹是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亨利·克劳福德风度翩翩,周旋于玛丽亚、朱丽亚之间,后来想玩弄一下范妮的感情,开始追求范妮,没想到却被范妮的魅力俘虏,真心爱上了她,于是苦苦地追求了起来,在遭到范妮拒绝后又跟玛丽亚私奔。玛丽·克劳福德小姐起先有意于埃德蒙,但当获悉埃德蒙要当牧师时,热情顿时冷了下来。当玛丽得知汤姆病危,她马上意识到埃德蒙可能成为伯特伦爵士的继承人,旋即对他又热了起来。在小说中,奥斯丁并未把大部分笔墨用于主人公范妮。范妮、玛丽亚和朱莉亚这三人充满真情与假意的爱情遭遇三条线平行发展,在叙事的结构上体现了复调性。

最后,小说叙事结构的复调性也体现为人物对立的复调性。作为道德小说,人物在道德上本质是对立的,奥斯丁用范妮跟埃德蒙高尚的道德情操衬托其他人的虚情假意。她让这些人物的情感纠结在一起,对立的几方既排斥又相互吸引。玛丽小姐这个来自伦敦的时尚又见多识广的人物,与乡土气息浓重、文静而羞涩的范妮形成鲜明对照。克劳福特兄妹身上也体现了另一层复调特征——亨利从轻浮到真正爱上范妮;玛丽与埃德蒙相互吸引,但她对于成为牧师的妻子又有着先天的排斥。[5]亨利与玛丽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亨利对于真正的美并未丧失判断力而最终发现了范妮的单纯和美德,而势利的玛丽是根本就没有对美的判断力。亨利一直游刃有余地徘徊于玛丽亚和朱莉亚两姐妹之间,他与她们的感情纠葛又可以算作小说的第三重人物复调结构。

“在复调性小说中,人物及其生活、周围世界不再只是处于作者唯一的视点上。”[7]通过在人物塑造、场景铺设、叙事视角、心理对话等主题方面对《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复调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可以看出复调特征使小说中的人物意识得以提升。我们跟随以女主人公范妮为代表的一群英国19世纪初期的青年男女一道,体验了他们兼具浪漫与纠结、纯美与激情的跌宕情感历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曼斯菲尔德庄园》通过复调性提升的人物意识为我们更加全面地读懂了几位英国19世纪初的男女在情路上的真情与假意,从而更清晰地理解了那个时代的英国社会风情,以及奥斯丁在作品中所寄托的理智与情感相结合的完美主义婚姻观主张。

[1] 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玲,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79。

[2] 林文琛.我读<曼斯菲尔德庄园>[J].外国文学研究,1993(1):91.

[3] 黄如敏.地点的隐喻[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9.

[4] 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M]秭佩,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88.

[5] 张宇.<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三重对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9,70.

[6] 刘媛.<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空间和时间的延伸[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5):231.

[7] 周启超.复调[C]//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51.

Loyalty and Hypocrisy Behind Lover's Oath——On the Polyphonic Effects of Mansfield Park

XIA Yan-hua

Mansfield Park is a precious legacy left to the 19th century British literary by Jane Austin.Examining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khtin's theory of polyphony and reinterpretation of this novel,we can discover that the novel is filled with the polyphonic features in terms of character shaping,settings and narration structures.Based on these polyphonic features,this novel has provided u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panorama of the 19th century British society better.

M.M.Bakhtin;polyphony;Jane Austin;love and marriage

I561.074

A

夏延华(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克劳福德埃德蒙曼斯菲尔德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最后的球手
珠穆朗玛峰始终都在那里
讽刺艺术赏析
英国 拍卖
每个问题都有两面,缺一不可——读克劳福德《新闻伦理》
橡树作证
情感与社会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