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四次创新与启示
2010-08-15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吉林长春130062
李 影(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吉林长春,1300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四次创新与启示
李 影(吉林工商学院社科部,吉林长春,13006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几经创新,从农村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建立,到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经济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新号角。对四次创新的经验总结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历史启示。
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启示;创新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1978年12月22日发表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上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应该坚定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1]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30多年来,中国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树起的这块界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体制的创新革命。[2]
一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启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次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快农业发展的方针,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中国农村在集体经济组织的统筹安排下,由农户或小组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农民创造了以家庭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通过不断实践和完善,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安徽小岗子村18位农民按下鲜红的手印,到大包干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这一历史变迁过程就是一场深刻的革命。1980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明确支持包产到户,他说:“现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问题还是思想不够解放。”“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3]276中共中央在1981年10月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上通过了《全国农村会议纪要》,文件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同其他形式的农业责任制一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民公社所不能解决的劳动监督与激励问题,它是在农村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以自给为主的历史背景下,为解决农民温饱而实施的一种措施,按“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这一分配合约,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农户可以自主经营,种什么和怎样种可以自主选择;更重要的是农产品分配的形式由原有的大锅饭变为农民的劳动投入与产出直接挂钩,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获得了高速发展,1978-1984年农业总产值实际增加42.23%,其中46.89%来自家庭承包制。[4]它的确立标志着我国终于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农村经营发展的新道路。它作为党在农村的主要政策,稳定了人心,稳定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大局,农业生产的发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30年来,这种体制为经济和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启动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次飞跃。
邓小平作为国家领导人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他曾说:“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3]236“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5]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经历了从十二大的“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的“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从十三大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切表现了我党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前进轨道,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断深入、日益成熟,标志着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全面创新的新阶段,解决了一个关系改革开放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
自党的十四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各个方向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辉煌成就。如我们在吸收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管理形式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内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扩大世界市场占有率等,都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缩小了我国与世界经济发展强国之间的差距,使我国的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在短时间内大大提高。在这一期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微观主体,非国有经济在GDP增长中的贡献已经超过70%,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绝大部分国有企业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经济效益在经历初期的低速徘徊后,开始出现好转,发展完善了资本市场。
三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掀起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三次飞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体制保障。《决定》体现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愿,集中了当前一系列的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方针、政策、原则和要求。《决定》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构架完成以后,提出了“完善”的任务,距离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年之久,体现了中国十年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程轨道,并表明我们要一以贯之和与时俱进地继续完善这一体制,带动中国经济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决定》全面阐发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新思路,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其他行业和领域,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第一次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明确了所有制与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地位。《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即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这一系列重大创新思想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党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也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一次创新,成为我们踏上又一征程的号角。
四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成为农村改革前进的新号角。
《决定》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全面描绘了农村未来发展的美好图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群众的新期待,全会科学勾勒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6]
《决定》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六方面提出了改革创新和规范完善的新举措。(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首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完善“乡镇治理机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最广泛地动员农民群众依法管理乡镇事务。(3)试行省直管县体制。充分发挥县(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4)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5)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缩小城乡差距。(6)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
五
四次经济体制创新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一)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地证明广大人民群众是富有创造精神的,他们具有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当中国农业生产举步维艰,农业社会走到了尽头,整个农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的关键时刻,中国农民再一次显示了他们惊人的智慧和伟大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创造精神的胜利,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走了出来,义无返顾地行动起来,而这一过程中,党中央尊重了人民群众的选择,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大方向,满足了亿万农民的要求和愿望,提供了改变这一体制的契机,才使得中国改革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为后来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回过头来看,包产到户、乡镇企业都是当时农民的伟大创造。邓小平曾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农村改革中好些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党的指导。”[7]382“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7]352把农民的首创精神挖掘出来,发扬起来,我们党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二)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30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的每次改革创新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实事求是精神的体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是我党从中国落后农业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使其得以普及神州大地。[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全国思想大解放的结果,中国发展市场经济最初遇到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思想观念问题,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惑,最终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让计划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而不再具有制度的属性,这可以说在思想上迈出了很大的一步。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其具体体制分开,坚持其基本的制度,改革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判断经济体制是否具有优越性和生命力,关键看是否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对一个长期争论不已,阻碍我们前进的问题得以澄清,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发展。[9]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针对“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这类“左”的倾向,我们党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给以旗帜鲜明地回答,判断每一项出台的改革开放政策和措施的正确成败与否,不是靠本本,而只能靠实践。为此,我们敢于从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中解放出来,经济体制的四次创新都体现了这一点。
(三)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无论经济体制经过几次创新与改革,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表示:“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7]371回顾30年的改革历程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发现了很多不足,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基本路线,可谓来之不易。这条被邓小平誉为“中国的发展路线”的基本路线,对于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如同布帛菽粟一样是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邓小平教诲我们:“‘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7]113正因为如此,我们在继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增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把它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法宝,从而不断克服和战胜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困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推向前进。
(四)从点到面循序渐进的改革方略不断与时俱进
改革经济体制可以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得到改善,但过程不是一帆风顺、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了反复实践、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点到面的过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所以先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随着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城市,又经过不断深入探索,十四大报告中终于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标志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解决了一个关系改革开放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进入了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承前启后,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掀起的新一轮农村改革,把新世纪新阶段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向前推进,使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循序渐进地不断展开。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1978-12-22.
[2] 陶戍林.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次飞跃[J].新疆社会经济,1998(6).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陶林.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创新[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1).
[5] 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67.
[6] 谈毅.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推进茂名农村改革发展[J].南方论刊,2008(12).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李云山.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第二次飞跃[J].理论与现代化,1999(3).
[9] 刘金发,杨玉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思想的演进、继承与超越[J].济宁学院学报,2009(4).
The Four Innovations and Enlightenments of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LI Ying
Chinese economic system was innovated several time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From the two-tier system of unified management combined with independent with household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 as the core,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rget mode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he fourteenth national congress,to“The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Certain Issues of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of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Plenary Meeting of the CPC in which economic system reform was deepening further,to“Decision on Some Important Issues Concerning Promoting Reform of Village”of the Third Session of the Seventeenth Plenary Meeting of the CPC which has become new horns for rural economy reform.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the four times of innovation,we can get profound historical enlightenments.
economic system;reform and opening-up;enlightenment;innovation
D616
A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研究”(2008JYJ053)
李影(1975-),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