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立“双嬴”合作机制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

2010-08-15吕俊杰万新朱光俊杜长坤

关键词:订单式冶金应用型

吕俊杰,万新,朱光俊,杜长坤

建立“双嬴”合作机制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

吕俊杰,万新,朱光俊,杜长坤

介绍了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双嬴”的校企合作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为企业输送紧缺应用型人才的做法与经验。

产学研;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冶金企业的现代化大生产,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重庆科技学院从建校之初就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围绕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总结国内外校企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建立了“双嬴”校企合作机制。通过多年“双嬴”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双嬴”校企合作机制

“双嬴”校企合作机制是高等学校和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程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企业科技进步、设备资源利用等方面,以校企双赢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以互利双嬴进行的合作机制。

在“双嬴”校企合作机制下,教师深入到校企合作基地,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生产过程,消化吸收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针对现场存在的生产技术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企业培训技术人员,使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将这些内容充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学生到校企合作基地,直接体验企业现代化大生产,顶岗实习或参与企业研发工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为企业承担部分技术工作,也便于选拔适合企业需要的优秀毕业生,这些毕业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校兼职教师,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教学培训,承担部分本、专科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通过整合校企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生产线等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增强教学效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部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参加学校的教学工作会议、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参与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竞赛、教学奖项的评选以及相关的文件和管理办法的制定等,使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更加有利于培养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的部分管理人员和教师参加企业的部分生产、科研会议、技术改造方案的论证、一些文件或管理办法的制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合作真正实现校企互动与双赢,有利于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企业科技进步。

与以往校企合作机制相比,“双嬴”校企合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1)全方位系统合作。这种机制下的校企合作贯穿到企业和高校的各个方面,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在各个方面实现交叉融合,资源共享。(2)校企互动双赢。“双嬴”校企合作机制的出发点是学校和企业均能从合作中获得收益。(3)找准校企结合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都是从有利于校企合作、互动双赢的出发点制定的,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实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我校地处重庆市,1951年建校,2004年合校升本,原分别属于冶金工业部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学校建立之初就是为满足西部及其它冶金、石油企业生产和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的,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都是依据冶金、石油产业链的发展变化来开展的,有着浓厚的冶金、石油行业背景。在1998年和2000年划归重庆市管理,学校在保持和发挥为冶金、石油行业服务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主动调整增加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增设了主要为地方企业服务的新专业。

在实践“双赢”校企合作机制的过程中,充分分析和研究了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比较优势。学校和重钢同处在重庆市区,为学校与重钢实施双赢式校企合作提供了便利的前提,重钢整体生产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作为学校的教学基地,能满足我校冶金、材料绝大部分专业教学需要,因此,学校有着地域优势;学校与全国西部冶金企业有着长期的、密切的联系,学校有着行业优势。利用和发挥这些优势,使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取得实效。首先与重钢、威钢、达钢、德胜钢铁、攀钢等大型冶金企业实施“双赢”校企合作,学校划归地方后,服务面向发生了变化,使校企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学校与金广集团等地方冶金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为此,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进行了多种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与企业实施了全方位系统合作,成效显著。提出的“双赢”校企合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路,得到了企业的一致认可,表明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了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冶金、石油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企业输送紧缺人才

近年来,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2008年钢产量已经突破5亿吨,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长期供不应求,许多冶金企业长期要不到毕业生。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类岗位对“术业有专攻”型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但是,按照目前统一培养模式毕业的学生,专业知识广而不深,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订单式”人才培养就应运而生了。

在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实践中,针对企业用人需求,解决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存在的矛盾,提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的生产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工作,尝试让本科生在大学二年级就与企业签订工作意向,按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对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选修,学生的实习、毕业论文都在相关企业进行,这一新的培养模式的提出得到了企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赞誉。“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施将有望解决专科生大三、本科生大四急于找工作、盲目考研导致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改变毕业生专业知识及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现状,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通过学生在意向单位的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增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提高就业成功率,解决企业对合格人才需求的问题,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局面,企业对这一模式的运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近年来,我们与重钢、四川德胜钢铁、四川金广集团、达钢、武钢集团鄂钢公司等企业广泛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它既包含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又包含了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实践证明:实施产学研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还能显著提高办学水平,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近年来主要完成的工作有:与四川德胜钢铁集团公司开展炼铁、炼钢、轧钢技术骨干培训班两期,每期一年,共培养105人;与重庆钢铁公司、鄂钢开展全日制冶金技术专科人才培养,重钢班已经毕业两届(2005级39人,2006级35人)、鄂钢班一届(2006级43人);与河南信阳钢铁公司开展成人专科冶金技术人才培养,分别是炼铁、炼钢、轧钢专业,共117人;与四川金广集团开展炼钢技术培训一年,共培养41人。这些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能扩张贮备了专业人才,推动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在学生到冶金企业实习时,学校和企业始终坚持“三定”和“三包”的操作方式,即定岗位、定师傅、定任务,包教、包会、包安全。学生在生产一线充分体会到了工人师傅忘我劳动的热情和工程技术人员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领会到了各工种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有强烈责任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学生通过“三定”和“三包”的方式到企业实习,不仅熟悉了企业生产情况,而且结合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还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钢铁工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冶金人才,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我们通过长期坚持“双嬴”校企合作机制,使校企产学研合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1]吕俊杰,朱光俊,杜长坤.高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15).

[2]陈超,吕俊杰,杜长坤.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book=180,ebook=560

G642.0

A

1673-1999(2010)09-0180-02

吕俊杰(1963-),男,重庆长寿人,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重庆401331)教授,研究方向为钢铁冶金工艺优化与高等教育管理。

2010-01-13

猜你喜欢

订单式冶金应用型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DCS和PLC控制系统在冶金自动化中的应用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