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问题探析
2010-08-15张晓梅
张晓梅
现代化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问题探析
张晓梅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问题日渐凸显。分析了现代化给农村老年人带来的生存问题及原因,提出了解决建议。
现代化;农村老年人;生存状况;生存问题
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这种新的制度结构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社会状况,引起了社会的一系列变化,波及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针对现代化对农村产生的种种影响,分析这种影响所造成的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和生存问题,并寻找原因,提出对策。
一、现代化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57%。近年来,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到2000年,我国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已近1亿,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可见,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高。面对如此众多的农村老年人,在现代化条件下他们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呢?
(1)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传统劳动方式为主。虽然在现代化条件下农村机械化普及率提高,但是这些耗油费汽的“铁玩意”,很多时候是由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一代操作,农村老年人常常是敬而远之、望而生畏,农业劳动仍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而且,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少在家从事农业劳动,能减轻农业劳动量的“铁玩意”被搁置一边,对老年人的农业劳动几乎没有帮助。
(2)市场经济大潮和现代化文明对农村老年人冲击较大。首先是对传统“孝”观念的冲击。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文明使农村年轻人尊老敬老的思想淡化;其次是代际倾斜现象明显。由于新生代子女数量的减少,“四二一”结构家庭增多,以至于年轻一代更关心幼儿的成长而忽视对老年人的照料,与传统社会相比农村老年人心理落差加大。
(3)空巢老年人增多。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 《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3%;农村的纯老户占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6%,夫妻户20.0%。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数字会与日俱增。
(4)农村老年人心理矛盾明显。现代化条件下,子女外出可谓是大趋势,农村老年人一方面希望子女走出农村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另一方面又希望能有子女陪在身边,时时得到子女的照料、安享晚年。
(5)患病率高,医疗无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健康状况越来越差,患病率越来越高。农村老年人常年从事农业劳动,积劳成疾的现象非常普遍,患病后往往是小病被忽略、大病硬扛着。再加上农村老年人没有退休费、也很少参加医疗保险,在昂贵的医疗费用面前,看病难就成为他们共同的呼声。
二、现代化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的生存问题
农村老年人原本生活质量偏低,现代化带来的新观念、新思想部分缓解了原有的困难,但同时又给他们带来了新的问题。
(1)家庭地位下降。由于教育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老年人不再因为掌握了丰富的农业劳动经验就具有较高的家庭地位,也就是说在现代化条件下,农村老年人传统权威的家庭地位受到挑战。表现为:一是农村年轻一代整体受教育程度提高,生产、生活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向老年人“取经”的内容越来越少,老年人在家庭生产和生活中都不再扮演决策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二是农村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涌入的新文化、新思想、新价值观念被年轻一代积极认可接受,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加深,代沟更为明显,年轻一代对老年人言听计从的代际关系发生了改变。
(2)日常生活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越来越弱,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已经从事农业劳动多年的农村老年人却既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处理繁琐的家务,又要承担照看孙辈的重任。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将原本应由他们耕种的土地留给老年人,而老年人深知土地的重要性,只能用自己剩余的精力和体力继续耕种。第二,因为年轻人很少陪在身边,所以原本与子女共同承担的家务就担在了老年人的肩上。第三,市场竞争激烈、压力大,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点不能固定,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很不方便,所以将子女留在家中由老年人照看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3)精神慰藉缺失,孤独感增强。现代化条件下,信息技术发展快、传播也快,对出现的新生事务,年轻人兴趣浓厚、好奇心强且容易接受;与之相对的是,农村老年人精力不足、体力不支、对新事物关心甚少,尤其与年轻人兴趣相悖。再有就是劳动力外出通常都是年初而出,年末而归,年中一般都不回家。他们与留守家中的老年人一年相聚的时间只有短短一个月左右,在有限的时间里交流的机会也不多。这不符合农村老年人通常持有的“子孙满堂”和有子女陪在身边安享晚年的传统思想。正是由于关注焦点和关心问题的差异使两代人之间共同话题减少,交流不能经常进行,久而久之导致了农村老年人精神慰藉缺失,孤独感增强。
(4)经济紧张,手头拮据。首先,民工潮的出现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一方面,这些外出的劳动力将土地转交给年迈的老年人耕种。而老年人通常是身体衰弱、体能下降,对土地的护养和庄家的种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仅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的收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所得的收入远高于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所得的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但劳动力外出务工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收入存在不确定性,这就使得他们不能保证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得到持久的改善,因此,农村老年人依然处于贫困危机的边缘。其次,农村老年人贫病交加。虽然农村合作医疗部分改善了农村人的看病问题,但是昂贵的医药费用仍然威胁着很多农村人,特别是威胁着常年从事农业劳动且患有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第三,膳食不合理、营养失衡。农村老年人通常不注意合理的饮食搭配,蛋、肉、奶的摄取量比较少。在没有喂养家禽的家庭中,蛋、肉、奶的摄取量就更少,即使买来蛋、肉或奶,老年人自己也不舍得吃,而是留给孙子孙女们。
三、现代化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生存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农村老年人上述生活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代化对原有的传统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及其功能的改变。具体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居住方式的改变。黄润龙指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再适应人们的需求。年轻一代都主动或被动与老年人分开居住,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年轻人通常在结婚后的一两年,就建立起自己的小家而不与老年人一起生活;外出务工的剩余劳动力有的虽然在名以上是与老年人一起生活的,但由于外出务工的局限性,实际上他们与老年人常年分居两地。
(2)现代思想观念的冲击。现代化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传统家庭冲击很大,“万事孝为先”的思想逐渐淡化,老年人由原来的核心位置逐渐退居其次。尤其是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持续进行,家庭第三代子女数量明显减少,老年人通常都是忘记自己的积劳而给予孙子、孙女们无数关爱,年轻一代更是对自己的子女关怀备至,呵护有加,照抚对象自然而然地就从老年人身上转移到了第三代人身上。
(3)现代化适应性较弱。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递日益快捷。虽然,以前农业劳动经验丰富是农村老年人的优势,但是现在相比较而言,他们生活圈较封闭、信息来源渠道少、对新生事务的接受能力弱、敏感度低。因此,原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劳动技能已不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4)日常生活单调,闲暇时间社会活动少。农村老年人日常生活十分单调,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农业劳动上,农忙时早出晚归,在家休息的时间很少;农闲时在家也不闲着,还要料理家务和喂养家禽。这样算来一年到头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空闲,而在这仅有的空闲时间里,农村老年人也就是看看电视、聊聊天,他们的集体生活很少,文化生活极其匮乏。
四、解决现代化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生存问题的建议
切实解决现代化条件下农村老年人的生存问题,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就要集合多方力量,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1)加强孝道文化宣传。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让“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开展孝敬老年人主题教育活动,从小灌输孝敬老年人的思想,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
(2)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子女不仅要在经济层面上保证老年人较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给与老年人 “物质赡养”,更要从精神层面关心、关爱老年人,与老年人进行情感沟通,给予老年人“精神赡养”。
(3)加快建立医疗保障机制。建立和健全农村医疗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更多农村老年人享受合作医疗,并不断提高合作医疗水平,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4)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掘村委会等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功能,设立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如老年人活动中心,由这些机构负责定期将村中的老年人召集起来,互相交流、沟通,排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还要充分利用村民组织的各种社会团体,如秧歌队、农业协会等,鼓励其招收老年人,使更多的老年人参与进来,从而丰富农村老年人的集体文化生活。
[1]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2009(5).
[2]张烨霞,靳小怡,费尔德曼.中国城乡迁移对代际经济支持的影响: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7(3).
[3]王萍,李树茁.中国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变动研究[J].人口学刊,2007(1).
[4]王全胜.农村留守老年人问题初探[J].学习论坛,2007(1).
[5]张文娟,李树茁.子女的代际支持行为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5(5).
[6]孙娟鹃.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年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7]黄润龙.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状态[J].人口与经济,2005(2).
[8]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2002.
[9]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0]陈宇秦.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对我国社会保障提出的挑战[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11]谢慧娟,李桂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及对策[J].邵阳学院学报,2006(5).
[12]郑青.论地方政府对农村“留守”老年人养老的政策导向[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3]谢敏.农村留守老年人社会互助保障机制建立探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C915
A
1673-1999(2010)09-0080-03
张晓梅(1984-),女,甘肃敦煌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政法学院2008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
200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