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缺失:犯罪成因与预防探析
——以犯罪生态学为理论背景

2010-08-15段惠云孙云云

关键词:犯罪预防公民资本

段惠云,孙云云

社会资本缺失:犯罪成因与预防探析
——以犯罪生态学为理论背景

段惠云,孙云云

犯罪生态学遵循生态规律对犯罪现象进行生态调控,从社会整体的宏观角度研究犯罪预防问题。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与犯罪生成有着密切关系,低水平的社会资本诱致犯罪。预防犯罪的制度设计不仅要注重宏观调控,提高社会有机体的免疫力;更要从微观入手,增加社会资本投入,达到抑制、减少犯罪的目的。

社会资本;犯罪预防;犯罪生态学;资源

一、社会资本与犯罪生成的关系

(一)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

社会资本是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个学术热点,它由社会学家率先提出,而后被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和法学家广泛采纳并用来解释说明各自研究领域问题的综合性概念[1]。根据社会资本的一般理论,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的构成与性质,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个体和集体行为,也影响着社会的制度安排和治理模式。控制犯罪需要资源的投入,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形式,它的变化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资源总拥有量的变化,从社会资本角度来分析犯罪控制有着重要意义。国家投入控制犯罪的物质资本、法律成本不断加大,而犯罪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寻求更合理的控制犯罪策略。宏观而言,社会资本存量与控制犯罪效果成正比;微观而论,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对犯罪生成会产生不同影响。社会资本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形式[2]:

一是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这是个体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个体社会资本的获取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的强弱。要想获取更多的个体社会资本,就必须从以上两方面入手,进行相应的投资。在合理利用社会位置的同时,积极加入不同的社会组织,使自己拥有更多的组织成员资格和身份,建立更多的社会网络联系,并强化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纽带关系。

二是社会结构稳定性,这是国家社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3]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国家社会资本依赖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社会结构的稳定性程度与国家社会资本大小成正比,社会结构分解则意味着社会结构不稳定,进而影响国家社会资本的存量。

三是公民参与,这是国家社会资本的又一种表现方式。公民参与是公民社会形成的基础条件,而公民社会对于国家社会资本的形成具有直接的作用。首先,公民社会可以发展和促进信任与合作的社会资本,公民团体组织作为介于国家和社会个体之间的缓冲器,由于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得到组织成员自觉认可的价值观念,很容易达成共同目标。其次,公民社会可以反映社会资本的发展状况。

四是社会信任,这也是国家社会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信任是指在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互相信任是形成群体以及群体合作能力的前提条件,社会资本包含最主要的内容就是社会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社会信任状况影响着国家社会资本存量。

五是政治权威,这是国家社会资本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社会结构是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一,而社会结构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地位、权威、规则和代理人。政治权威强弱与国家社会资本大小成正比。政治权威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机环节和必要机制,是维护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保障,同时政治权威是提高社会信用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资本缺失诱发犯罪

一是社会纽带断裂与犯罪生成。美国犯罪学家罗伯特J.桑普森和约翰H.劳布把生命进程中各阶段的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的联络称为社会资本,认为低水平的社会资本导致社会控制,特别是非正式社会控制弱化,最终促进社会成员去实施犯罪行为[4]。这表明了社会关系纽带的断裂与犯罪生成的密切关系。我国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纽带断裂主要原因有:人口大规模流动,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单位制解体引发的社会解体;婚姻家庭的道德滑坡;学校教育的缺失等。根据社会控制理论,人之所以不犯罪,是由于他害怕犯罪行为将损害自己与朋友、家庭、邻居等的联系,因而保持了克制,社会纽带是制约人们犯罪的重要因素。

二是社会结构分解与犯罪生成。社会结构分解意味着社会结构稳定性不足,表现为社会分化,而社会分化必然导致社会失序,引起社会冲突,进而成为犯罪生成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社会分化最为主要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分化。根据相对剥夺理论,社会阶层分化导致贫富悬殊,下层阶级成员由于他们的种族和阶级地位,不能通过合法途径取得自己所期望的财富,同时又亲眼目睹了富人的富有,由此产生相对被剥夺感,以暴力和犯罪的方式爆发。社会阶层分化势必会造成价值多元化,价值观念分化不可避免,而价值观念分化是文化冲突最典型的表现,文化冲突是犯罪生成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三是公民参与不足与犯罪生成。我国传统社会是缺乏公民社会这一概念的,即在国家和公民个人之间,没有缓冲、平衡的对话平台和沟通渠道。公民参与不足是引发腐败犯罪以及导致犯罪控制效果不佳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一方面公民参与能够起到一种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的作用,是预防腐败的一项重要社会资本,公民参与的缺失必然导致腐败盛行。另一方面,犯罪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维系的,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加入,公民参与不够必然导致犯罪控制效果不佳。

四是社会信任缺失与犯罪生成。在我国转型时期信任结构呈现出多元、复杂的特点,表现为多种信任模式并存基础上,传统特殊型信任模式的衰败化和现代普遍信任型模式的无序化。信用结构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信任的缺失,无法对社会生活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表现为社会信任行为的无序、混乱和危机[5]。信任缺失是社会转型时期促使犯罪生成的社会因素,社会生活中假冒伪劣、商业诈骗、合同违约、官僚作风、贪污腐败、见死不救、遇难不济等都是社会信任缺失诱发相关犯罪的表现形式。

此外,政治权威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犯罪的生成。政治权威弱化最终导致公民政治信仰的缺失,而公民政治信仰缺失,又必然导致与政治信仰关系极为密切的法律信仰、道德信仰的缺失,这些信仰的缺失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了犯罪的形成[6]。

二、犯罪生态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

(一)罪因系统的生态学视角

罪因系统是一个多质、多元、多层次、多变量的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既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等;既有犯罪主体的主观因素,又有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既有直接因素又有间接因素。总之,犯罪的各种因素总是在一定条件下按照某种既成的方式交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必须指出的是,引发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条件,在形成和促进犯罪的各种因素中,某些气象学、地理学和生物学因素对犯罪有一定的影响,但他们的作用必须以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为前提[7]。

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和相关联动的多向性正是社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对层次性以及彼此关联性的体现,犯罪总是一定原因引起的,而犯罪原因则是社会生态运行的局部偏差或总体取向所引起犯罪现象产生的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综合效用的结果。

犯罪原因是导致犯罪现象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是对社会生态运行中出现的紊乱或不协调的一种概述与解释,探明犯罪原因,进而运用社会生态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的方法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犯罪产生的条件,增强社会生态运行的协调性,使社会生态系统在良性循环运行中提高自身对犯罪的社会免疫力和控制力。社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社会资源的多寡,庞大、多元、社会结构完善、社会资源丰富的社会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好,反之则较弱。

(二)社会资本:社会资源在犯罪生态学的对称

生态学向人们警示,我们所处的这个经济增长、科技发达、消费水平提高的时代,在给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带来了精神污染和物质污染,对社会生态环境的这种污染导致了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破坏,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犯罪现象的出现。物质污染、精神污染与对社会生态系统的破坏,既是对社会资源的任意耗弱和不合理使用,同时也是资源不足的体现。比如:石油资源不足时就会加大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采、滥采甚至是破坏性开采。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对于偏差行为、越轨行为的纠正主要依赖于社会资源的教化、抑制、矫正功能,而当社会资源匮乏或得不到合理配置时,越轨行为便无法避免。

三、犯罪预防的具体途径

犯罪生态学中犯罪预防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宏观层面、微观层面这样一种双层次的犯罪预防模式。犯罪生态学从宏观上强调,对于犯罪预防,除了将其视为包括犯罪预测、犯罪防范和犯罪控制,从而在社会治安防控方面采取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外,还认为犯罪防控重在防御,即实行社会预防、刑法预防、心理预防和治安预防等互动性的防范对策,以构成整一化犯罪预防体系[8]。概言之,在宏观上,犯罪生态学强调运用社会生态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的方法,协调社会运行系统的生态稳定性与发展和谐性,维系和缩小既定犯罪生态圈,提高社会资本存量,保证社会生态系统抵抗力的稳定性,从根本上实施犯罪抗制策略。在微观上,增加社会资本存量是提高社会控制能力,实现犯罪预防的重要途径。

(一)强化社会纽带联系

强化社会纽带联系是增进个体社会资本,提高社会控制能力,实现犯罪预防的重要途径。强化社会纽带联系,最重要的是培养归属感,包括社区归属感、家庭归属感和学校归属感。其中增加社区归属感是增强个体与社会网络间纽带联系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由于居民长期处于与社会脱节的状态,对社区缺乏认同感。当然,这与我国社区建设较为落后有关系,在此背景下,要想增强社区归属感,首先要加强社区建设,促成一批成熟社区的培养,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让公民参与到社区的各项活动中(如社区矫正)。

(二)提高公民参与性

加速公民社会的建设,弥补因公民参与不够而造成的社会资本存量不足。首先,完善公民社会发育的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整合,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深化改革中实现利益整合,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各类价值观做出合理的引导。其次,培育具有自主性和自治性的公民社会,赋予公民社会各种组织、团体更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构建公民与国家间的缓冲器、平衡器。再次,对公民参与给予长效的制度保证,为公民社会的存在和成长提供稳定和充足的空间。

(三)打造社会信用体系

这是增强国家社会资本存量,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首先,努力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构建政府信用体系。政府在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也必须加强自身信用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其次,通过多种方式倡导并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加强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再次,建立健全惩治背信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并培育相关的信用中介组织,规范行业组织、协会等,引导其健康发展。

整体而言,犯罪生态学中的犯罪预防模式应当是预防和干预双重途径的,即强化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社会资本是重要的保护性因素,投资社会资本,增加社会资本存量便是强化保护性因素,用以抵消危险性因素的不良后果,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社会资本的投入,能够调节、缓和暴露在危机因子中的影响,减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率,减少危机损失和消极后果或增加成功适应的结果。同时,充足的社会资本存量,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发挥自我调控、自我抵抗和自我恢复能力的基础,因此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层面,也无论强化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增加社会资本都是预防犯罪的关键一环。

[1]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汪明亮.基于社会资本解释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J].中国法学,2009(1).

[3]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4.

[4]Robert J S,John H L.Crime in the Making:Pathways and Turing Points through Lif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张凯.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当代中国信任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6]汪明亮.犯罪生成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62.

[7]肖剑鸣,皮艺军.罪之鉴[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164.

[8]肖剑鸣,吴晖.传统犯罪学“三段论”体现的生态学观[J].政法学刊,2006(3).

D920.4

A

1673-1999(2010)09-0055-03

段惠云(1985-),女,河北邢台人,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2008级刑法学硕士研究生。

2009-12-19

猜你喜欢

犯罪预防公民资本
论公民美育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资本策局变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犯罪预防模式研究
第一资本观
PPP项目常见犯罪预防
VR 资本之路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