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英汉语言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
2010-08-15孙德林
孙德林
认知视角下英汉语言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差异
孙德林
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民族的概念体系和价值体系,蕴涵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从英语和汉语中的数字、色彩、时间、空间概念方面,分析了英汉民族的文化心理差异。
英语;汉语;数字;色彩;时间;空间;认知;文化心理差异
任何语言都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征,蕴涵民族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体现民族的世界观。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对相应的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精神的认知可以有效提高外语习得水平。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表达形式上的诸多差异。因此,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以汉语和汉文化为主的环境里,只有有意识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清楚这些差异,才能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英语文化知识。
一、数字认知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它影响到人们的语言表达及社会心理。在古老的传统中,数字具有神圣的意义,还具有主吉凶的宗教迷信色彩。不同的民族对数字的选择和偏爱,都带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烙印。西方人认为不和谐即美,崇尚奇数(除13外),而中国人则以和谐为美,有着以偶数为美和吉祥的欣赏心理。
英语数字词语主要受《圣经》的基督教教义的文化影响,因此数字词语中蕴涵着浓厚的神话和宗教气息。在自然数列中,对英语国家的人们来说,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莫过于3、7和13了。基督教主张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因此西方人偏爱3,把3看作完美的数字。中国古代与3有联系的重要思想观念也很多,比如:天、地、人为三才或三灵;日、月、星为三元;君臣、父子、夫妇三种关系为三纲等[1]。可见对汉民族而言,3也是很吉祥的数字。在西方,7是个神圣的数字,能带来幸福和好运。人们常用数字7来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和归纳历史人文景物等。而对汉民族来说,7和“气”谐音,所以不受欢迎,甚至是忌讳的数字。人们在挑选吉日良辰时不挑7、17或27,结婚嫁娶会避开七月初七。在西方国家,13是最忌讳的数字。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圣经》故事中耶稣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了耶稣,所以人们认为数字13是灾难倒霉的象征。而在中国的老百姓眼中,13并没有如此可怕,大家甚至还乐于接受13。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统称“十三陵”。
二、色彩认知差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颜色词作为语言的重要部分,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折射,各种色彩在英语和汉语的使用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西方人常常冷落黄色,这是因为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非常深,出卖耶稣的犹大在西方油画中总是穿黄色的衣服,以示其叛徒的嘴脸。在英语中,“yellow belly”是胆小鬼、懦夫的意思;“yellow looks”是阴沉多疑的意思;“yellow covered”是廉价的、无用的意思。相反,汉民族自古就以黄色为尊,视黄色为帝王之色。在人们心目中,“黄”是神圣、威权、高贵的象征。这源于古人对地神的崇拜以及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这种文化观念非常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因而黄色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和垄断,成为君权皇威的标志[2]。“黄色”的隐喻义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基本都带褒义,而在西方人的心理中却带明显的贬义。
在英汉民族的意识形态中,对色彩的认知也具有共同性。如在英语国家的人们看来,黑色是最忧郁的颜色,看到黑色就会想到不幸、忧愁甚至死亡。如“Black Friday”(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不吉利的星期五)、“the black art”(巫术,妖术)、“black tidings”(坏消息)等等。在汉语文化中,有“黑市”、“黑店”、“黑车”等,使人联想起罪恶、违法、恐怖。对“黑色”的认知模式反映出英汉民族心理中对其带贬义色彩的有共同认识。
三、对时间的认知
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英汉民族对时间概念的认知也有所不同。汉语和英语都同样借用表示空间概念的隐喻来表示时间关系,如都用到表示“前”“后”意思词。在汉语中“前”主要表示过去或较早,“后”主要用于代表将来或较晚;英语里,表示“前”“后”的词,既可以表示过去,如“the day before yesterday”(前天)、“The time behind us now”(一切都过去了),也可以表示将来,如“the time ahead of us”(以后的时间)、“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汉语体现的是“时间在动”的比喻,时间如流水,后浪推前浪,由于时间流是面向我们而移动,走在前面的便是过去的、以往的,走在后面的则是未来的、将来的,这就有了“前天”、“后天”等说法。英语则主要用的是“自己在动”的比喻,就好比在公路上行走,未来在前方,过去在背后。另外,英语文化中把时间看成一种宝贵的资源,出现了“Time is money”这样典型的概念。时间观念特强的美国人更是把时间看作用来实现自我目标的工具,如他们说“We are slaves to nothing but the clock”(只有时间才能支配我们),这反映了西方人追求物质的功利心理。对于时间,中国人更重视其精神价值,譬如古人说“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中国人对时间的认识是感性的、精神上的。
四、对空间的认知
文化习俗和信仰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思维和行为习惯,这种影响也会反映在空间概念上。汉民族侧重感性,在语言表达方面趋于委婉、模糊,体现在空间概念上,所传达的位置关系总体上是模糊的、大概的,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位置关系。英语中的空间概念的表达则趋于精确,给人较清晰的感觉,是比较理性的认知方式。如英语“over”和汉语的“上”,原型意义都是表示空间概念的,但这两个词有不同的语义拓展方向。“over”所表示的意义被Taylor归结为四大意丛:1)射体相对与界标的运动关系(接触或不接触,直线或弧线,绕过转动90度或180度);2)射体对界标的覆盖关系(局部或全部);3)射体的静态居上关系(接触或不接触);4)射体的路径终点[3]。“over”的认知语义可扩展为:时间,如“Class is over”(下课);“由于……”,“因为……”,如“The little girl cried over the broken toy”(小女孩因为摔坏的玩具哭了);通过,经由,如“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this over the telephone”(我不想通过电话谈这件事)。汉语中的“上”,常常被用来构造和组织许多抽象概念。例如:时间(上半年)、数量(上升)、社会地位和等级制度(上级)、品质和水平(上乘)等。英汉语中空间概念产生异同的的原因,一是由于人类共同的认知基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二是人类认知的差异性,如隐喻认知的差异性,这主要与英汉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有关。
语言与民族心理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同语言中同类词汇或概念的意义、指称对象及其使用上的不同,与民族意识方式的差异有联系。这种意识方式上的差异是民族语言群体的文化组成部分。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及观察、选择、注意力与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的具体应用的不一样,造成英语和汉语中同类词汇或概念的意义、指称对象及其使用上的不同。这说明语义认知模式是探讨民族文化心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1]殷莉,韩晓玲.民族文化心理与英汉数字习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9).
[2]尹晓红.论民族审美心理与颜色词[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John R Taylo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s Theory[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76.
book=129,ebook=728
H313
A
1673-1999(2010)15-0129-02
孙德林(1978-),女,硕士,贵州贵阳人,贵阳学院(贵州贵阳550003)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
2010-04-14
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9年青年课题“语言视差视野下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多维思考及其应用研究”(09GJHQN026)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