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赛博空间主体的困惑与比特消费

2010-08-15罗安永

关键词:詹姆逊鲍德里亚符码

罗安永

赛博空间主体的困惑与比特消费

罗安永

伴随人文科技的发展和电子传媒的进步,人们步入了数字化的赛博空间。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拼贴与戏仿的符号世界,主体在这碎片化的世界中无法自我定位,赛博空间以其超链接、多媒体、互动和虚拟性的特征造成主体进一步消亡。在赛博时代,主体的消费行为演变成一种比特符码的消费。新时代的比特符码消费所预示的“伊托邦”是一种审美幻象,标识着一种隐形控制社会的到来。

后现代社会;赛博空间;虚拟世界;主体;主体体验;拼贴;消费

伴随人文科技的发展,空间发生了转向,人们步入了后现代社会。在异彩纷呈的后现代社会的异质空间中,一种后地理、后历史的超级空间——赛博空间异军突起。赛博空间是后现代社会最具代表性的空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大众的生活。赛博空间(syberspece)这个词出自加籍美国裔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短篇小说《融化的铬合金》,它糅合了“控制论”(cybemetics)与“空间”(space)的蕴含,指在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里的虚拟现实。“赛博”也衍生出电脑和数字网络的含义[1]。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互动性成为赛博空间与电子传媒关系的特点。赛博空间的到来引燃了新的思维风暴,为我们关照后现代消费社会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问题框架。

一、无序的拼贴:赛博空间的主体体验

认识自我一直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对主体的追问,经历了从柏拉图理念的主体,到尼采意志产生的主体,再到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流变过程,但是这种对主体的追问与反思,我感觉还是囿于一种线性思维的羁绊,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无相关。在新的电子传媒或者后称理论时代背景下,主体性的探询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答案是主体已经走向了消亡。

赛博空间是由电子传媒产生的海量信息构成的一个符号虚拟世界,它是与现实的物质世界平行的多媒体的空间世界。赛博空间以其自身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和虚拟现实性特征,为互联网用户打造的是一个虚拟的图像集散地,在这一集散地中是一系列的虚拟的碎片化图像,使得长期生活于这一集散地的主体走向消亡。传统主体体验的那种历史感、时间感已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多元性、无中心、无高潮点的主体体验。

在后现代社会诸理论代表人物中,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个颇具洞察力和远见的人物,在其《文化转向》一书中,詹姆逊提出“旧的个体已经死亡”。传统的深度模式在赛博时代被削平之后,代之而起的是枯燥、乏味的平面化的主体。主体内心往日那种带有序列味道的历史意识也消失了,出现的是历史的断裂感。主体的这种零散化的边缘位置进而消除了时间的距离感。詹姆逊形象的称之为“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主体心中的句法和时间性的组织功能已经遭到破坏,造成的结果就是主体感觉的彻底空间化,包括主体的思维、存在的经验以及包围主体的所有物品都被空间化了。

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指出,詹姆逊非常重视后现代社会的体验。詹姆逊指出了后现代社会的两个典型特征:“现实转化成影像;时间断裂为一系列永恒的现在。”(fragmentation of time into a series of perpetual presents)[2]82-84第一点特征显然是和鲍德里亚论述的后现代影像文化相类似。詹姆逊时常强调鲍德里亚的拟像与仿真学说,尤其是参照当下的赛博时代,主体参照物的丧失,“主体消亡”、“个人终结”以及主体的缺失感、匮乏感再次笼罩我们周遭。第二个特征就是詹姆逊说的“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詹姆逊认为,所谓精神裂变就是能指之间的联系中断,时间、记忆、历史的中断。精神分裂症带来的主体体验是“孤立的、毫无联系的物质性能指符号,而这种能指是无法连贯出前后一致的连续意义”。詹姆逊所点出的“异化、迷惘、离群索居、社会分裂和孤立”等重大的现代主义主题问题,本身就是对网络赛博时代的主体体验的经典折射。同时,这也与我们当今的“在线生活”(on-line life)和“线下生活”(off-line life)的主体分裂式体验暗合。所谓透过电脑屏幕你不知道屏幕的背后是美女还一条狗,也就是这个道理。赛博空间就是兼具这两个特点的空间。

马克·波斯特在《赛博空间:当代文化定义的困惑与转机》一文中指出,因特网的优越性体现在:使多对多交流成为可能;使文化客体的即时性接收、转换和再传播成为可能;使交流行为从国家的岗位和现代性的主权空间关系中脱离出来;提供全球性的即时联系;将现代客体插入联网的信息机器设备[3]。赛博空间以其强大的整合力带给主体的冲击力是无法抵御的。信息的即时性,交流模式的“人机一体化”,再加上多媒体的无限链接模式,带给主体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就使得主体丧失了以个人或集体方式把握自身的能力。按詹姆逊的观点,就是后现代空间虚弱了人们的行动和斗争能力,最终成功地超出了个人躯体的定位能力,使他无法借助感知来组织周围的环境,无法在一个原本可以图绘的外在世界中理智地标定自身的位置。

二、认知的测绘:赛博空间的比特消费

主体感知的深度模式在后现代的赛博境遇下被颠覆、削平后,虚拟的符号世界取代了真实的世界,甚至比真实世界更为真实。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拟像与仿真或者称为拼贴与戏仿的碎片化世界,尤其是在多维空间交叉的赛博时代,这种混淆感、迷惑感更是强烈。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又怎么来把握呢?詹姆逊为我们找到了解答——“认知的测绘”(cognitive mapping)[4]。

在文化研究中,詹姆逊是个非常注重整体性原则的人物。他将资本主义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或帝国主义阶段、晚期资本主义阶段[5]5。詹姆逊说的晚期资本主义,就是所谓的工业社会、消费社会。这里,对詹姆逊所提出的后工业社会尤其是赛博时代的消费模式做进一步的“认知测绘”。

詹姆逊在接受了鲍德里亚、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的后现代理论洞见以后,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做出了以上三种划分,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出后现代主义“复制—强化—消费”的资本主义逻辑范式。晚期资本主义是一个商品化的时代,甚至连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所认为的免于商品化的艺术,此时也是典型的商品(如巨大的好莱坞工业)[6]4。那么,这一理论范式,在赛博时代的消费时期又是如何显现的呢?

鲍德里亚在论及消费社会时指出,虚拟真的取代了真实,后现代社会文化已经商品化,而这种商品已经被符码化。这是一个媒介编织的符号世界,现实都是按照“拟像”与“仿真”的原则建立起来,符号取代了现实,并且符号本身就是真实。例如大家熟悉的腾讯QQ,为了这个憨态可掬的胖企鹅,我们可以甘心每月花费几十块钱去购买并不存在的几KB大小的gif图像。如果说鲍德里亚时代,人们的符号消费观还掺有物质上的东西,那么赛博网络上的消费纯粹就是一种Bit符码消费。那么,这种消费逻辑是怎么样的呢?鲍德里亚从人与物的关系入手,点出了后现代社会的消费逻辑。他指出,人们在消费商品时,并非单纯地消费其使用价值这一物质性、功能性的价值,而更多的是对一种文化、心理、符号的驾驭。“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7]48后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求差异性的社会。人们在购买所需要的商品时,并非单纯从商品的使用功能上考虑,而更多的是追求它的差异性。因此,在鲍德里亚看来,后现代社会是一种符号化的消费社会。在赛博时代,这种符号化的消费观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何我们痴迷于在我们面前闪动的比特符码构成的gif图片?

马塞尔·莫斯在《礼物》一书中通过探讨北美印第安人的夸富宴(Potlatch)发现,交换的动力来源于缺失感(lacking)。夸富宴被认为是古代交换的广泛形式,在这一盛大的节日中,赠礼者在公开场合向对方慷慨赠礼,通过这种财富的大度缺失来获得荣光,同时也让受赠者产生羞辱感。为此,受赠者也要同时发出回报挑战,以抵消对方给自己施加的这种炫富压力。通过这种耗费性的炫耀,生产继续发展。“首领为了证明他拥有财富,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财富挥霍掉,从而压低别人,把别人置于他名字的阴影下。”[8]70这种夸富宴对于反思赛博时代的符码消费也有参照意义,其在新时代下出现了新的变形。

网络媒介在糅合前期所有大众媒介的基础上,以高速运转、无限变幻的海量比特,生产了过量的威胁我们真实感知世界的的影像与信息。这些极具煽动性、诱惑性的比特符码,无时无刻不在消解我们的生活。比如腾讯QQ这个胖胖的、可爱的小企鹅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免费的永远是最贵的。这是一个巨型的比特符码王国,遨游于其中的赛博人汇聚成一个巨大的MUD社区。免费,为我们开启了去往这一比特之城的大门,而当我们慢慢沉迷其中时,发现这里并非一方乐土,同样是一个充斥着权利和等级的社区,不同等级的人享有不同的权利话语。如腾讯开发的会员专享区、黄钻贵族、红钻贵族等等,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权利。人们对于闪现在其眼前的几个KB大小的比特符码组建的符号而趋之若鹜,这本身就是很疯狂的行为。这些并不存在的比特字节,成为赛博时代的典型消费品。这也恰恰印证了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

三、“伊托邦”:赛博信息场景监狱的诞生

电子传媒编织的后现代社会,是一副巨型的审美幻象。当下的人们于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尽情遨游,预示了“伊托邦时代”的到来。然而,网络编织的审美幻象同样标示出当代社会权利的转型,当代社会已由显性的控制向隐形的信息控制社会流变。正如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一样,网络社会同样无法摆脱现实经济和政治的控制,其中存在一个“看不见的手”——新型老大哥同样在注视着我们。

“伊托邦”这个术语,出自美国学者J·米切尔的《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在笔者看来,伊托邦的时代显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无论我们承认与否,当今网络确实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实上,伊托邦也是一种信息的乌托邦。在这个充满符号的世界中,网络上的各种行为更是一种符号化的行为,在图像化消费背后,其实存在一个隐形的手操控着我们的行为。这一新型的老大哥有着多幅面孔,并从不同的角度控制着网络空间。这表现在:信息控制(各大门户网站对新闻的报道)、舆论控制(网管、斑竹及最新兴起的“网络推手”及“网络打手”)、交际控制(QQ、MSN即时通讯,校内网、开心网等控制着亿万用户的交际链)、娱乐控制(网游的开发者)、消费控制(阿里巴巴、亚马逊、淘宝等网络商家控制了消费渠道),等等。从技术层面看,拥有技术优势乃至技术霸权的人或团体,在网络的隐秘处监控着人们的网上行为,一旦某些网民的话语不合主流意识形态,就有被封号、删贴的危险。基于以上分析,赛博空间很像福柯笔下的“圆形监狱”,网络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信息乌托邦”的时代。

[1]麦永雄.赛博空间与文艺理论研究的新视野[J].文艺研究,2006(6).

[2]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

[3]马克·波斯特.赛博空间:当代文化定义的困惑与转机[J].学术月刊,2007(6).

[4]Fredric Jameson.Cognative Mapping[M]//Cary Nerlson,Lawrence Groasbery.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6]Fredric Jameson.The CulturalTurn:Selected Writingon the Postmodern,1983-1998[M].London&NewYork:Verso,1998.

[7]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马塞尔·莫斯.礼物[M].汲喆,译.陈瑞桦,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book=100,ebook=773

I0-05

A

1673-1999(2010)15-0100-03

罗安永(1984-),男,山东阳谷人,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文学院2008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

2010-04-30

猜你喜欢

詹姆逊鲍德里亚符码
詹姆逊“境遇风格诗学”中的“现象学”因素——以《萨特:一种风格的始源》为对象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的电影符码解读
詹姆逊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无意识阐释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与形而上学——对鲍德里亚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旋涡中
符码的游戏艺术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群体记忆与精神符码
鲍德里亚技术哲学研究综述
学界关于鲍德里亚方法论批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