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理论在外宣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2010-08-15赵树雯
赵树雯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编译理论在外宣文本翻译中的应用
赵树雯
(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当前翻译实践中出现对原文的编译现象并不悖于人们对翻译研究的认识。它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操作需要规范。它的本质是突出原文中心内容,有的放矢地翻译,最充分最直接地为特定的读者服务。
对外宣传文本;编译;中国特色词汇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外宣传的力度不断加深。对外宣传活动无法离开翻译这一媒介。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受众明确无误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作为中介的译者应设法化解不同语言在风格、逻辑、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目的语为归宿,使受众在摄取信息的过程中不遇到障碍。这就要求外宣译者不能按汉语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译,而应根据受众的思维习惯和接受心理,对原文信息进行能动的加工:或改写、或删减、或增添、或重组,即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编译。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译文明白晓畅、清晰易懂,从而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因而,编译在外宣翻译中的应用很难用传统的“信”和“对等”的标准来衡量。
一、外宣文本翻译的原则
“外宣翻译与其他文体的翻译既有相同之处,需要遵循基本的翻译标准,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强、要求高度的精确、以译文为重点等。因此,外宣翻译总的指导原则,最恰当的莫过于李长春同志提出的‘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1]在翻译策略上,由于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译文受众明确无误地理解和把握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因此要做到“内外有别”,在风格、措辞、文化背景等方面充分考虑中外差异和外国读者的需求,忠实再现原文意义。
二、外宣文本翻译的特点
外宣文本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宣传、劝说、号召和表达四大类。Peter Newmark根据不同文本的主要功能将文本分成三大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外宣文本属表达型和信息型为主的文本,其翻译实际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目的是用最恰当的方式准确传达出我方的信息,寻求读者的理解。由于中国特色词汇形成的历史性和时代性,无法在英语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表达,因此很难从字面上和结构上使译文同原文对等,而更应注重译文读者从译文所获知的信息是否正是原文所希望传递的。
“要在外宣文本的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第一,准确理解原文的意思非常重要。如果对原文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所指意义和文化内涵不清楚,功能对等不可能实现。第二,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等,也就是说外宣文本翻译首要的是翻译原文的意义,兼顾原文的结构形式和传递原文的意义往往是很难达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得‘意’忘‘形’。第三,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文化差异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第四,译者要时刻考虑到译文读者。由于种种原因,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反应不可能完全一致,但译者要努力使其尽量接近。”[2]
三、编译策略的应用
编译是先编辑后翻译。编辑原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特定读者的特定需要,就是对原文进行有的放矢的摄取和加工,传达信息的中心内容,以期达到最佳的跨文化交际效果。编译的整个过程是以译语语境中的读者为导向的。特定读者的需求是促使译者进行编辑的最大动力。读者文化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对译本的需求也就不同。原文是写给原文读者看的,符合原文读者的文化语境,被原文读者接受。而译文的文化语境变了,读者不同了,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就特定读者群定好位,在消化吸收好原文的基础上,按照特定读者群的阅读预期来从事编译活动,才能满足特定读者的特定需求,译文才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四、结语
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中外语言学理论都认为,语言所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习俗、情感等内容。中国特色语言因为注入了发展过程中的民族习惯和民族文化而形成其特有的形式,在汉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在将中国的语言、文化、风俗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必须意识到这些文化的特殊性,进而以最大的努力将其解释翻译清楚。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当前翻译实践中出现对原文的编译现象并不悖于人们对翻译研究的认识,编译是对传统翻译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应对日益频繁的中外跨文化交际和信息化社会对翻译的挑战而产生的。它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操作需要规范。它的本质是突出原文中心内容,有的放矢地翻译,最充分最直接地为特定的读者服务。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2]肖水来.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湖北社会科学, 2008(10).
责任编辑 强 琛 E2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360,ebook=360
H315.9
A
1673-1395(2010)02-0146-02
2010201220
赵树雯(1983—),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