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音乐性
2010-08-15彭家炎
彭家炎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罗定52720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音乐性
彭家炎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罗定52720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充满了音乐的小说。小说利用了大量的音乐歌曲作为小说事件的背景,通过声音的描述塑造了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还在叙述视觉、主题和情感矛盾方面,不自觉地运用了源于音乐的“复调小说”技巧。
《了不起的盖茨比》;音乐性;背景;叙事视角;主题;情感矛盾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社会道德发生巨大变革,理想主义破灭,人们追求享乐、玩世不恭。小说家菲茨杰拉德把该时代称为“爵士乐时代”,并在小说当中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躁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2 by)①本文所引小说的原文均出自巫宁坤翻译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下称《盖》)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其叙述视角独特、语言优美流畅、主题悲伤隽永,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T.S.Eliot语)。
爵士乐是一种切分节奏极具动感,音阶个性十足,以即兴演奏或演唱为主的音乐形式。爵士乐演奏中不同乐器的呼应与和声形成了一种变化不止的对话,因为其即兴演奏或演唱的性质,每一次演奏的音乐都是不可重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的。笔者从小说具有的音乐性(musicality)出发,分三个方面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爵士乐精神。
一、音乐背景对情节的作用
小说的背景音乐是为了烘托氛围、塑造人物、表达情感、突出情节发展,或是评价反思或是讽喻,是作者意志的外射。故事发生的20世纪20年代正是新奥尔良爵士乐的鼎盛时期。这是一种与怀旧、理想主义、渴望、越轨和堕落联系在一起的音乐,盖茨比身上就集中了所有这些特征。
《弗拉迪米尔·托斯托夫的爵士乐音乐世界史》(Vladimir Tostof f’s J azz History of the World)是小说中出现的第一首爵士乐音乐。事实上,这是一首虚构出来的音乐,但是作者却煞有介事地给具有很大随意性的爵士乐一个标题,并让一支“配备齐全的”乐队来演奏它。小说里还出现了不少当时的流行歌曲,譬如《阿拉伯酋长》(S heik ofA raby)、《爱情的安乐窝》(The L ove Nest)、《我们快乐吗》(A in’t We Got Fun)。对于菲茨杰拉德而言,“流行音乐不仅是当代文化界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症状和总结,过去、现在、将来共同弹奏着无尽的晦涩的合唱。”[1]
当尼克从乔丹那里了解了盖茨比的计划时,儿童唱起了歌曲《阿拉伯酋长》,只是奢华有如阿拉伯酋长的盖茨比的爱情却不是光明正大的。歌曲出自儿童之口,这似乎是在暗示盖茨比的行为是不得体的,阿拉伯酋长也暗示了他的“另类”,他的梦幻也就注定了在阶级观念根深蒂固的现实当中始终无法实现。
在小说描述的第二个派对当中,当黛西准备离开时,传出来的是“哀怨动人”的小华尔兹舞曲《凌晨三点钟》。黛西有点不舍,因为“正是在盖茨比的晚会的随随便便的气氛之中,就有她自己的世界中完全没有的种种浪漫的可能性”。但是最终她还是离去,无法掩饰她对这个派对的“不喜欢”。曲终人散预示的是爱情的终结,在这之后,主人公盖茨比就开始走上了不归路。
二、黛西的音响形象
王次炤[2](P70)认为,不同的感觉系统在受到刺激的时候会同时在直觉中产生类似的体验,文学中所讲的音响形象,就是作者通过描述人物的声音音响,在读者的感觉系统产生刺激,从而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印象。
可以说《盖》不仅仅是一部可以用来“读”的小说,还是一部用来“听”的小说。作者在小说当中使用了大量的音响(声音)描写,甚至赋予静物以声音,创造出一种蒙太奇一般的效果。尼克初次见到黛西就被她的声音深深吸引住。“她开始用她那低低的、令人激动的声音向我提问。这是那种叫人侧耳倾听的声音,仿佛每句话都是永远不会重新演奏的一组音符。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脸上有明媚的神采、明媚的眼睛和一张明媚而热情的嘴,但是她的声音里有一种激动人心的特质,那是为她倾倒过的男人都无法忘记的。”尼克认为盖茨比之所以被黛西吸引,是因为她的声音。盖茨比眼中的黛西,是“财富所束缚和保存的青春与神秘”,是“理想的化身”;是他“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的化身,得到她就是得到一架成功的“梯子”,幻梦变成了她,到最后“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但盖茨比最终也醒悟过来,“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通过声音的描述,黛西被刻画成一个“漂亮、迷人、娇媚、浪漫,但轻浮、空虚、无情、冷漠、有寄生本性、如孩童般自私,而且……金钱至上”的女人[3],是一个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4]。
三、“复调小说”特征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提出来的一种小说理论。“复调”原是音乐术语,是指相关但又有区别的不同的声部同时进行,各自独立但又和谐统一为一个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在复调音乐中,同一主题有着不同的旋律,通过对话方式展开,起到前后呼应、此起彼伏的效果,增强了音乐的气势,塑造出丰富的音乐形象。巴赫金认为,复调小说的进程是由“对话”来推动的,它展示的是一个“多声部的世界”,作者的声音与小说其他人物的声音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价值的。复调小说的“对话”有三种:一是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二是主人公与主人公的对话,三是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通过不同的对话,不同的声音被听到,人物内心世界得到洞察,因此塑造的人物显得个性鲜明,更好地反映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元性。[5]
《盖》正是摒弃了传统的全知叙事视角,第三者(尼克和乔丹)、主人公(盖茨比)和作者对事件都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直接诉说出他们对盖茨比和黛西爱情悲剧的所知、所感、所思。
故事的前四幕都是通过尼克来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第一幕当中,尼克来到黛西家里做客,了解到以黛西为代表的富足阶层的精神贫乏,在他们的谈话当中首次出现了盖茨比的名字,但是故事并没有马上与盖茨比产生联系,而是留下悬念,在第二幕转向了黛西丈夫汤姆的婚外情。在第二幕当中,读者初步认识了汤姆情人莱特尔的虚荣和惺惺作态。第三幕尼克在盖茨比举办的派对上认识了盖茨比,通过尼克的眼睛,盖茨比孤独虚空的人生姿势若隐若现。在第四幕中,尼克通过道听途说和亲眼目睹,隐约中感到盖茨比巨大财富背后的肮脏交易。故事再发展下去,第五幕当中,叙述者变成了黛西儿时的好友乔丹。通过乔丹的回忆,读者了解了黛西和盖茨比的爱情故事,但是与后来盖茨比自己对此的回忆不同,正如乔丹对黛西和汤姆豪华婚礼的强调一样,黛西面对金钱的诱惑放弃了对爱情的坚守。第六幕还是通过尼克的眼睛来看黛西和盖茨比的相认,这一幕让读者对盖茨比和黛西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尼克看来,黛西已经超越了盖茨比的梦想,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幻梦。在第七幕,作者通过尼克,对盖茨比的生平又作了一次回顾。作者并没有让盖茨比自己说话,而是通过尼克来陈述,让我们知道盖茨比自小就是一个胸怀大志、为理想奋斗的青年,虽然这只是“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同时,尼克也不忘强调,他所说的是绝无虚假的。第八幕是盖茨比和汤姆的第一次冲突,以及黛西和汤姆第一次参加盖茨比的派对。这两次事件也是通过尼克的眼睛来观察的,读者可以感到汤姆对以盖茨比为代表的新财富的偏见,也看到了一个讨厌感情的、冷漠的黛西,同时,在盖茨比自己看来,黛西也离他越来越远了。这一幕的最后是盖茨比的一个独白,读者再次了解了黛西作为一种理想的化身,原来只是盖茨比走向成功的一架梯子。第九幕是小说的高潮,盖茨比向汤姆摊牌,黛西开着盖茨比的汽车撞死了汤姆的情人莱特尔。前者是通过尼克知道的,后者的经过却是一个旁人——希腊人米切里斯描述的。作为亲历者,尼克见证了盖茨比和汤姆的冲突,也同时真实地记录了他自己的所知;见证人除了增加了事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之外,还留下了悬念,为后面盖茨比的自我牺牲做了铺垫。第十幕是盖茨比向尼克自述与黛西的爱情故事。尼克终于了解了盖茨比对爱情的忠贞,改变了对盖茨比的看法。第十一幕的叙述跟前面的不同,作者采取了一种全知的视角,把威尔逊杀死盖茨比的经过像流水账一般地记述,让读者感到压抑沉重。故事的最后一幕是尼克对料理盖茨比的后事以及他幻灭后回到中西部家乡经过的描述。
以上分析显示,多人的叙述,尼克、盖茨比和作者的自我意识在小说当中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复调小说的“多声部”叙事结构。
在主题方面,《盖》也呈现出复调小说的特征。正如音乐是通过两个主题构成的冲突来展开全曲的悲剧性一样[2](P98),小说的主题也具有“双重性”[6]。
《盖》可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故事,反映了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与金钱。盖茨比决定追求黛西,是因为她有钱,看到了她身上被财富“禁锢和保存的青春与神秘”,体会到“一套套衣装怎样使人保持清新”,占有黛西就是一种成功的姿势,后来,黛西就变成了他梦想的化身,超越了现实,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幻梦,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盖茨比对黛西的爱原来只是他自己的想象。所以即使他最后明白黛西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他也无法自拔,因为他不想戳穿自己编织的梦想,梦想破灭了,“天父之子”的召唤也就消失了。在黛西看来,她与盖茨比的爱情也敌不过汤姆送给她的价值30万美元的珍珠项链。对于盖茨比而言,金钱是他表达爱情的手段;对于黛西而言,金钱是她衡量世界的工具。在金钱方面,盖茨比代表的是新财富、新阶级,汤姆代表的是旧财富、旧阶级。权贵阶级靠着父辈的财产,整天无所事事,过着奢侈淫逸的生活;新晋的有钱阶级为了金钱,可以不顾社会公义,破坏公平,干着贩私酒、操纵比赛的勾当。以东卵和西卵为代表的新旧两个世界是绝少来往的,汤姆对东卵“粗野的活力”感到畏惧,黛西对东卵表现出来的感情“十分厌恶”。无论盖茨比多么努力,多么富有,作为权贵阶级一员的黛西在最后还是选择了旧财富与旧阶级。
音乐还可以通过音响中包含的感情力量之间的对比来形成冲突。[2](P99)在《盖》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矛盾情感。譬如,尼克对盖茨比的态度是既恨又怜的。小说一开头尼克就说盖茨比“代表着我所真心鄙夷的一切”,但又由衷地佩服他,说他异于常人,独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永葆希望的天赋,一种富于浪漫色彩的敏捷”。尼克佩服他献身于“上帝之子”号召的勇气和坚忍不拔,但是又认为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心理“阴凄凄”的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幻梦”。在相处当中,尼克既感激盖茨比的慷慨大方,但又小心地避开他让他一起赚钱的提议,因为他跟汤姆一样,对盖茨比来历不明的财富心存戒备。
在对待自己方面,尼克也是有着矛盾的心理的。他刚从战场上回到西部时,“想要全世界的人都穿上军服,并且永远在道德上保持一种立正的姿势”,而实际上,他在与乔丹交往时,还与家乡的一位打网球的姑娘保持着关系。他自认诚实、自豪,这是“别人没有的优越条件”和“美德”,但是他却宽容女人的不诚实,认为这是“人们从不苛责的事”。从一开始,尼克就觉得“中西部不再是世界温暖的中心,现在倒像是宇宙残破的边缘”。他离开中西部,来到商业发达的东部从事证券业,在目睹了盖茨比的悲剧后,他发现东部是一个“鬼影瞳瞳”的地方,心灰意冷之际,他回到中西部的家乡,看到了“新世界的一片清新碧绿的地方”,看到了新的希望。
《盖》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里面充满了对作者的经历和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描述,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作品当中,虚虚实实地把时代的音乐贯穿在小说事件的背景之中,并不自觉地把声音音响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加上小说的“复调小说”特征,无疑证明了这是一部主题隽永、写作技巧高超的不朽作品。
[1]Prigozy,Ruth.“Poor Butterfly”:F.Scott Fitzgerald and Popular Music[J].Prospect,1976(2).
[2]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陈喜华.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声音描写[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
[4]周佳球.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人物分析[J].现代语文,2008(4).
[5]中国社会科学院.复调小说理论[DB/OL].http://myy.cass.cn/ file/2005122215059.html.
[6]周佳球.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双重性[J].肇庆学院学报,2009 (3).
责任编辑 强 琛 E2mail:qiangchen42@163.com
book=352,ebook=352
I106.4
A
1673-1395(2010)02-0123-03
2009212228
彭家炎(1972—),男,广东罗定人,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