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审美过程中美育价值的实现

2010-08-15王光英

关键词:比喻美育美的

王光英

(广东商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广东广州510320)

诗歌审美过程中美育价值的实现

王光英

(广东商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广东广州510320)

诗歌审美过程是审美者先被作者所用形象吸引感动,继而突破外在形象,破解作者组合形象的方法——比喻之法,了解作者真正的情感,最后被作者这种形象的设计之美所教育的一个过程。

诗歌审美;审美过程;美育价值

一、诗歌的本质与作用

诗是一种文体,自古就有,中外皆有。《尚书·尧典》有“诗言志,歌永言”。《文心雕龙·明诗》解释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也就是说,刘勰认为诗是人直觉地表达自己的心情的言语。他的解释对了一半。在“诗言志,歌永言”中,诗和歌两个字用了互文修辞,也就是说古代的诗包含两种成分:情感和歌唱。这句话准确翻译应该是:诗歌中的语言是要表达心情的,诗歌中的音律使这些情感得以流传。西方对诗的认识也有很久的历史。在希腊神话中,女神缪斯是诗神,缪斯是美的,同时诗歌一词poiein多指人的生产活动。这和中国“羊大为美”一样,西方人也认为诗最初多是对生活实践中活动、情感的比喻以及反思。

在古代,孔子对诗作用的看法最受追捧。《论语》有云: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王夫之认为:尽矣。诗向外可以激发人联想,让人兴奋,是为兴;诗向内可以宣泄内心郁闷和情感,是为怨;在上,可以以诗观察民情风俗,是为观;在下,可以联络感情,团结人们,使其情感相通,意志相近,是为群。兴与怨是诗的审美过程,是对人情绪的直觉影响过程,观与群,则是诗对人的教育过程。这也导出了本文的主旨,即审美是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对人具有美育作用。孔子认为诗是教育人的工具,而且是当一个人具有一定资质之后的教育工具。兴与怨是诗的审美过程,是对人情绪的直觉影响过程,观与群,则是诗对人的教育过程,因为兴,故而观,因为怨,故而群。在君子或者乐观心态为兴为观,在百姓或悲观心态则为怨为群,但是在本质上都有诗之美,都是孔子所看重的教育工具。因此孔子虽删《诗》,但是《诗》中还是有兴,如《关雎》,还是有怨,如《硕鼠》。同样,古希腊人也看到了诗对人的教育过程。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诗人必须符合城邦将青年教育成勇士的使命,否则,虽然很美,还是要被请出理想国。也就是说,中西都认为诗具有利用其美教育人的作用,但是怎么看待诗是不一样的。柏拉图是一个政治目的论者,孔子是一个心智培育论者。因此西方人看诗,最后重诗之美后的真,颠倒了真、情、美的逻辑,因此也就不真。中国人重诗之美后的情,先情后美,故而真。本质上中国是乐观文化,愿意包容诗之全部美,西方是忧郁和恐惧的文化,排斥不符合利益的美。为什么会这样呢?笔者认为在于中西审美过程的差异。

二、诗歌审美的过程性

中外哲人们对美本质的探讨,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一致性,客观目的是想精神在纷繁的美的表象下获得安宁。这种本质也许不存在。人们对美的认知只有通过表象去探寻自己想象的一致性,故而客观上人们对美的认知和体会自然就成了一个从表象到自我理想追寻的过程。这一点,在中外诗歌审美——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中都遵循这过程。《诗经》喜欢用比兴手法,比兴手法就是创作者因景物而触发情感,将自己的情感与景物对比,产生一种审美共象。《文心雕龙·比兴》称:“观夫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也就是说诗歌创造的过程是从所兴之小,成取类之大,这显然需要一个过程。故而又说:“诗人比兴,触物圆览。物虽胡越,合则肝胆。拟容取心,断词必敢。攒杂咏歌,如川之涣。”就是说诗人创作要观察事物的共象,然后提炼文辞,形成共象,使虽然相隔胡越的事物的共象因为美妙词语而像河水一样流畅,使人获得美感。显然,刘勰认为诗人审美是个过程。柏拉图也认为诗歌创造是一个过程——摹仿。在柏拉图的认识中,世界存在着艺术之神,神性进入了诗人体内,诗人再通过描摹自然来展现神性。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诗人是在摹仿事物。可见三人都认为审美是一个过程。

诗歌审美是一个顺着诗人创造路线先体会诗的形式,然后体会这一形式如何捕捉美的过程。李商隐用《锦瑟》一诗来讲解诗歌创作理论和诗歌审美理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诗人用锦瑟这种乐器弹奏的音乐比喻诗歌创造,说诗像华丽的锦瑟乐音一样纷繁乱坠,每一点都会让人想起美好的事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前一句说诗让人有梦幻似的联想,是孔子所说的兴,或者是浪漫主义,后一句说诗也可以让人寄托哀思,是孔子所说的怨,或者是现实主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说诗歌在引起人的联想后会将人带到一种境界中,获得精神的享受。两句描绘的都是一种让人难以捕捉,又让人神醉的境界,因此该诗又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上两句是诗给人美好的感觉,为兴,后两句由喜入伤感,为怨。显然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用诗歌之美影响人的过程,也就是美育的过程。

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需要成熟过程。王国维认为一个人一生一般要经历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第一个境界是自负或者追求上进,第二个境界是困惑,第三个境界为豁然。王夫之《薑斋诗话》将这审美过程讲得更加精审。他说:欲除俗陋,必多读古人文字,以沐浴而膏润之。然读古人文字,以心入古人文字中,则得其精髓;若以古文填入心中,而亟求吐出,则所谓道听而途说者耳。他认为一个人想有好的审美能力,就需要主动地和历史中的有境界之人交流,如果不能如此,只是急着记两个古人之词,与人显摆,是不能“除陋俗”,也不能审视诗歌之美和世界一切之美。也就是说,王夫之认为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都是一个内心洗练的过程。钱钟书也认为审美是一个过程。他在《谈艺录》谈到神韵时,认为佳品在入神。何以鉴赏者知道作品入神呢,无非鉴赏者也随创作者入了神。钱说:“及夫调有弦外之遗音,语有言表之余味,则神韵盎然出焉。”钱认为诗歌审美就是为了获得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产生的神韵。也就是说,诗歌审美是审美者与诗歌之间的交互过程,是审美者审美能力成熟的过程。

三、审美过程的美育价值实现

《论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好的东西对人有感召作用,当然也就具有教育作用。中国自古就认为诗歌审美对人有教育作用。“乐”是六艺之一,“乐”就必然离不开咏唱,诗就是用来咏唱的。因此,《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诗与歌是一体的。《诗》后来也被中国历代奉为五经之一,这足见诗歌是具有教育作用的。也因此,孔子才有兴、观、群、怨之说。同样,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诗歌利用自己的艺术力实现其教育目的。他在《诗学》中认为诗本质上是人在摹仿自然,这种摹仿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并且通过这种本能的摹仿来学习。“摹仿是人从婴孩时起便有的本能。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因为这一点;他是所有动物中最善于摹仿的,同时通过这种本能,他获得他最初的教育。”那么,诗歌之审美过程是如何实现其美育价值呢?

《文心雕龙·明诗》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弊,义归无邪。《谈艺录》有云:诗者,艺也。艺有规则禁忌,故曰“持”也。这两位文学评论家都认为诗可以影响人的情性。审美过程通过艺术对人情性的影响以实现教育目的。《文心雕龙·明诗》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并且:神理共契,政序相参。英华弥缛,万代永耽。因此好的诗具有长远的教育作用。

美育过程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文心雕龙·知音》感叹:知音其难哉!其原因在于诗人所持之情和审美人所持之情差异较大,难有共鸣。“文情难鉴,谁曰易分。”这要求审美者在一定的见识基础之上,忘记一己偏见,才能看出文情之美,同时诗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志,必须遵守一些技巧规矩,故而鉴赏者的审美还要顺着这些规矩技巧进行才能看出诗歌创作的技术之美,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诗人创作诗歌,多用比喻,了解其比喻之法,就可以了解作者深层的艺术技巧,也就找到了诗歌审美的门径。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谈艺录》中多次探讨比喻之法。首先,“诗中的比喻往往成了诗的形象,诗通过这些形象来表达情思,形象已成为诗的主要成分,不能放弃,放弃了就没有这首诗了,形象也不能变,一变就成另一首诗,不再是原来的诗了”。也就是说,诗歌审美价值是通过形象的喻体来影响人的,而不是通过直接的说理。其次,钱提出了“喻之多边”,就是说虽然诗人所用的事物是一个,但是事物的性能却是无限的,比喻一般只采取了这些性能的一个方面。比喻同样是月,伤心人取月之清冷美艳,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高兴人取月之光彩美丽,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最后,钱还讲一重曲喻,更见诗歌审美之技巧。“长吉乃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钱举一例,“银浦流云学水声”。用云比喻流水,是好理解的,两者有相似之处都有流动的感觉,但是这句诗,向前走一步,既然云似流水,作者好像听到了水声,诗人的想象空间则更深更广了。只有了解诗人比喻之技巧,才知作者用心之深,用情之深。可见,诗歌审美过程是审美者先被作者所用形象吸引感动,继而突破外在形象,破解作者组合形象的方法——比喻之法,了解作者真正的情感,最后被作者这种形象的设计之美所教育的一个过程。

[1]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振甫.周振甫讲《管锥篇》《谈艺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三联书店,2008.

责任编辑 韩玺吾 shekeban@163.com

book=391,ebook=391

I206.2

A

1673-1395(2010)02-0132-02

201020121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k05)

王光英(1966—),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诗歌美学与美育研究。

猜你喜欢

比喻美育美的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比喻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比喻最爱
美育教师
什么是比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