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湘西匪患经济原因探析

2010-08-15邓金林

关键词:桐油鸦片土匪

邓金林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民国湘西匪患经济原因探析

邓金林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民国时期的湘西是全国闻名的匪患地区,其成因极为复杂,滋生农业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粮食出产不够食用;大量种植鸦片使农民更加贫困且助长匪势;土特产销路的阻塞使农民无法获得外区粮食的补给等三方面交互作用,成为滋生湘西匪患的重要温床。

民国;湘西匪患;成因;民食问题

匪患成为广泛影响社会的严重问题,是民国湘西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当时的全国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笔者拟对湘西匪患得以形成的经济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湘西匪患问题的认识水平。

一、生产不足

湘西地处雪峰山脉和武陵山脉之间,地形以山地为主,宜耕地区少。武陵山区岩溶地貌发达,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地表土层薄而贫瘠,保水能力差,极易出现干旱,有“十年九旱”之说。旱灾是湘西主要的农业灾害之一。据湘西自治州统计局的数据,自1088年到1982年,州境10县发生夏秋干旱的年份有159次。同时湘西旱灾有周期性,民间有“三年一小旱,六年一大旱”[1](6,10,12)的说法。旱灾而外还有水灾。由于贯穿湘西的沅水、澧水两条河流的众多支流多属山溪性质,河窄水急,一遇暴雨,则溪河陡涨,山洪暴发,毁没田舍。据湘西自治州10县的统计,从1398年到1981年,发生影响到自治州大部的涝灾害年份多达110年,影响局部的则几乎年年都有。而且,较严重的洪涝灾害都有一定周期性,一般5年左右出现一次,特大洪涝灾害则一般10年一次[1](1,3)。

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恶劣,水旱灾害频发,湘西较大规模的开发直到北宋时期才开始,而且也仅限于南部自然条件较好的溪谷、河谷地区。

湘西历史上的农业生产长期处于耕作粗放的状态。即使在水稻耕作区,由于不注重水利、施肥,粮食产量向来不高,水稻亩产平均在3石左右。一直到民国时期,除少数县份如芷江、溆浦、黔阳、辰溪等县有米输出外,多数县份每年产米只几十万石,不够食用。苗区所属的凤凰、永绥、乾城、古丈四县,所产谷米杂粮数量更少,除永绥一县差堪自给外,其余三县民食,仅足供数月或半年之需。

二、鸦片的种植

到清末民初时期,湘西民食成为问题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还出现一些新特点。一个是大量土地被用于种植鸦片,另一个是自近代以来作为湘西农民重要收入来源的土特产销路阻塞。二者一方面直接加剧民食的困难程度,扩大匪患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则直接促成匪患程度的加剧。

据相关材料反映,湘西种植鸦片的历史应不晚于19世纪中期[2]。到了清代光绪末年,种植范围已极普遍。如永定县“各乡俱产,销行本境及常德、澧州各属县,每岁约计4万余两,估价10万以上”。进入民国时期,军阀、恶霸各割据一方,开始强迫农民种植鸦片,否则要收“懒税”,鸦片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以龙山县为例,该县鸦片起初还只在少数几个乡的小块土地上种植,到民国初年,便发展到全县公开种植。据统计,1949年前后该县种植鸦片的达3万多户,占总户数的90%,每年种植面积达36000多亩。由于鸦片价格昂贵,所以成为政府、军阀、恶霸等纷纷追逐的目标,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在经过重重盘剥之后,最后所得往往所剩无几。

在湘西,有鸦片烟的地方就有土匪,鸦片烟禁不绝,土匪就剿不灭,因为匪源是取之不尽的。而且,鸦片烟不仅仅助长土匪队伍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鸦片烟是土匪赖以生存的主要财源。土匪要生存,就必须有枪支有弹药,这些都靠鸦片烟换来。湘西各股土匪攘夺鸦片的主要目的,就是买枪弹。

湘西土匪出没无常,一般做生意的人视为畏途,裹足不前。但是,鸦片烟生意利润大,冒一次险,可以获取几倍利润,就是出一次问题,也关系不大,所以贩运的人还是很多。鸦片烟贩子为保证安全,就通过各种关系与土匪打交道,请求护运。只要能拿一定数量的烟土给他们,就可保在他们的辖区内畅通无阻。

为了争夺对鸦片的控制权,政府、乡保甲长、土匪之间常常发生冲突和战争。禁烟与护烟,遂成为地方战事的重要内容之一。到抗战胜利前后,湘西可虑的已经不是“冬防”的问题,而是春夏之交的土匪“护烟攻势”。他们公开喊出“官不禁烟、民不造反”[3]的口号,由此可以想见鸦片对土匪之重要与各方势力对它争夺之尖锐。

三、土特产销路的阻塞

湘西是我国桐油的主要产区,几乎各县都有出产,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3%。民国时期湘西桐油的常年产量在40万担左右,总值2000万元(银元)以上。抗战以前,由于桐油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畅销海外,当时湘西的桐油价格,平均在5担大米换1担桐油。1936年中间有一个很短的时期还达到10担大米换1担桐油的高价。至抗战时,一方面由于油价高昂的刺激,植桐者多,物多价贱;另一方面,由于江运中断,影响输出,致价格陡降至215担大米换1担桐油。[4]据1939年国立商专学校调查统计,当时湘西21县植桐面积约有27万余亩,桐油产量达到34万担左右,低于战前长年常量。若按1939年12月价每担40元计算,总值1300余万元。

若以湘西桐油常年产量的40万担计算,在价格最高的年份,可以换400万担大米,以一人一天吃1斤大米计,可够全湘西(按360万人计)人近4个月之需;即使是按战前的常年价格,也可换200万担大米,够全湘西人口近2个月的食粮。因之,湘西人民的生活受桐油产销状况的影响很大。一旦桐油产销出现下滑,则会造成普遍性的经济和生存问题。

湘西的竹木很早就以西湖木的名号著称于世,其木优秀干直、经久耐用,价值较高。其出产分布可分为南北两区。南部会同、绥宁一带是湖南省两大林区之一,木材蓄积量占全省三分之一;沅水上游清水江流域木材产量占沅江水系五分之二;巫水流域木材产量约占四分之一;渠水与潕水流域的产量亦很可观。南部地区所产木材质量上佳,俗称苗木或红木,以洪江为中心转口外输,约值1,000万元。北部则集中在酉水流域和澧水上游地区,产量亦很丰富。统计战前湘西的竹木收入,每年价值约在2500万元以上[5](P142,147)。其他的农林副产如五倍子、茶油、茶叶、白蜡、生漆、青麻、柑橘等,在湘西人民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土地出产不足、广种鸦片及土特产销路阻滞的情况下,民国时期的湘西农村普遍极端贫困。正是这种农村普遍极端贫困的状况,成为滋生湘西匪患的重要温床。一有风吹草动,生计无着的群众就会出现群起为匪的状况。因此,民食不足是民国湘西匪患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原因。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则匪患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消除。解放后建立的新政权抓住了这一点,在进行大规模军事剿匪的同时特别注重通过发展生产、禁绝鸦片、沟通城乡恢复土特产贸易等方式,解决湘西人民的吃饭问题,因而使得湘西匪患问题得到了根本意义上的解决。

[1]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科协,气象台.湘西两千年自然灾害(内部出版)[Z].1982.

[2]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R].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3]张大治,等.社会动态述评——沅古边境的鸦片案[J].社会评论, 1946(14).

[4]李震一.湖南的西北角[M].长沙:宇宙书局,1947.

[5]胡兆量.湖南省经济地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6.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2mail:yuanlh@yangtzeu.edu.cn

book=273,ebook=273

K29

A

1673-1395(2010)02-0217-02

2010201220

邓金林(1979—),男,湖南石门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历史研究。

猜你喜欢

桐油鸦片土匪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张大千摆“空城计”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桐油脱色精制工艺的研究
临城劫车案与抱犊崮“土匪邮票”
从“社会土匪”到“兵匪”——徐宝山土匪活动略论
溶剂挥发法制备聚砜包覆桐油自修复微胶囊
“土匪”蒙难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近代桐油业的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