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的象似性解读
2010-08-15汪雪盈
汪雪盈
(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老虎》的象似性解读
汪雪盈
(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经验之歌》是布莱克最重要的诗集,而《老虎》则是其中最著名的短诗。从语言象似性角度出发,以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为理论基础,对《老虎》的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修辞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威廉·布莱克;象似性;老虎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前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诗人,以其短诗集《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著称。《老虎》是《经验之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诗铿锵激越,气势磅礴。它的语言也很有特色,笔者将从语言象似性的角度对《老虎》进行解读。
一、象似性的分类
所谓语言的象似性,是指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根据皮尔斯的符号三分法,语言的象似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映象象似是指单个语言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指事物的相似;拟象象似表示语言形式的结构与内容的结构或概念的结构相一致,以及语言形式上的关系与语言意义上的关系相一致;隐喻象似则是指两个概念的空间之间的转移,从一个较为具体的空间投射到另一个比较抽象的空间,是将两个不同概念域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方式。映象象似是对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是最低级的,而隐喻象似则是最高级、最抽象的,从映像象似到隐喻象似是由低级到高级排列的。
二、《老虎》中的象似性解读
布莱克的诗歌中存在许多类型的象似性,根据该诗歌的突出特点,主要从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映像象似
语音象似(sound iconicity)是映像象似的一种,主要包括拟声象似和语音象征。拟声象似指的是用拟声词直接模拟自然声音,词的语音和它所代表的意义之间存在着某种直接的对应关系。与拟声词直接模仿自然界的声响不同,语音象征是指由某个语音或某组语音的音响或发音特征而联想到某种意义。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语音象似来表达特定的某种诗意。
一般来说,英语中的流音/l/以及摩擦音/r/、/s/、/θ/等比较柔和,鼻辅音/m/、/n/比较凝重,而爆破音/b/、/d/、/g/、/p/、/t/、/k/和破擦音/tr/、/ dr/则比较刚硬,所以,诗人针对不同的主题会采用不同的语音来表达其意境。
下面从语音象征的角度分析《老虎》这首诗。“Tiger,tiger,burning bright”,这首诗第一行三个/ ai/音的连用,犹如晴空爆炸了三个霹雳,营造了恐怖的气氛。第一行中的“burning bright”和第五行中的“distant deeps”,分别以爆破音/b/和/p/作为头韵,这两个爆破音都是对锤打声音的模拟,强烈地震颤人们的神经,使人感到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身边爆炸似的,从而凸显了铁匠的形象。
第十七行中的“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和第十九行中“smile his work to see”,都以摩擦音/ s/作为头韵,使人联想起铁匠打铁时,那炽热的铁块儿,在空气中发出嗞嗞的响声。
(二)拟象象似
顺序象似性。“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它们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1]与此同理,篇章叙述的顺序映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以上几节主要描述了创造老虎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第二节讲述了如何到海角天涯寻觅火种,制造老虎的眼睛(thine eyes)和翅膀(wings);第三节诗人接着描写了用怎样的臂膀、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创造出老虎的心脏(heart)、手(hand)及脚(feet);第四节在描写老虎的大脑(brain)的创作过程时,诗人运用了铁匠的形象。在此,作者按照自己制作雕版画的顺序,以刻画老虎的眼睛—翅膀—手—脚的顺序,符合我们认识事物从上到下的视觉和认知习惯,完整地描述了“老虎”诞生的全过程,使整篇诗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而且十分连贯。
数量象似性。语言形式的数量与意义的数量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即象似关系。也就是说,“形式愈多,意义愈多。”信息量大,表达它们的语言形式也往往比较复杂。[2]全诗中“what”这个疑问代词出现了14次之多,主要就“谁是老虎的创造者”来发问,让人们去思考,层层递进,揭示出一个具有匀称形体、眼中燃烧着熊熊火焰、心脏筋肉强健、头脑如钢似铁的老虎形象。这些表面提问实则抒发赞叹之情,将老虎的形象升华到呼之欲出的程度。
对称象似性。对称象似是指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对称性。[3]换言之,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的并置意味着意义或思想的相同和并列。人类具有对称欲望,这种欲望的根源在于人体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对称性。因而人类的对称欲望在本质上是象似性的,反映在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上对对称象似性的追求。这首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以几乎完全相同的句子形成了对称,作者问“what…frame the fearful sym2 metry?”这种句子结构上“symmetry”(对称)贯穿全诗,使全诗浑然一体。全诗的押韵形式为aabb,十分规则,使读者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产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形式还是对铁匠反复单调的锤击声的模拟。每行采用重读音节结尾,如/t/、/p/,使人似乎听见有人正在抡锤,一锤一锤地奋力击打的砰砰声,使读者好像听到了铁匠正在挥臂抡锤的巨响声。
(三)隐喻象似
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中指出:隐喻以象似性为基础,利用事物之间人们已经感受到的象似性,而创造象似性的隐喻,将原来并不被认为存在着象似性的两个事物并置在一起,构成隐喻,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或新的认识。[4]
老虎形象的反复出现,关于老虎象征意义的纷争也一直存在。笔者认为把老虎理解为象征法国革命中巨大的革命暴力、破坏力更为恰当。现代著名文学批评家沃伦曾说:“布莱克的‘老虎’就是一种神秘的隐喻”,这种隐喻“和人把自己投射到非人世界的隐喻恰恰是背道而驰的”。“the forests of the night”(黑色的森林),其中“forests”一词运用了隐喻,这一物象仿佛是深奥莫测的人类社会。在这样的前提下,“tiger”(老虎)是由神力创造的,具有无限的能量,能够吞噬一切社会力量。人与这种力量是对立的,在这种对立中,人处于明显的弱势。“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难道是他造就了你,也造就了羔羊)与强大无情的社会相比,人只是软弱的“羔羊”,人与社会之间,犹如羔羊之与老虎,其力量相差悬殊。社会可以对个体的人强加各种有形无形的暴力,摧毁个人内心的一切,乃至外在的形体,诗人借此表达了他对社会的不满。
[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2]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微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1).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叶利荣 yelirong@126.com
book=325,ebook=325
I106.2
A
1673-1395(2010)02-0128-02
2010201220
汪雪盈(1988—),女,湖北潜江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