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宝安 “城市文明论坛” 可行性分析
2010-08-15李全毅
李全毅
创办宝安 “城市文明论坛” 可行性分析
李全毅
笔者参加了深圳市2009年第二期“胜任力提升”培训班。该班以“城市公共服务与民生”为主题,先后到北京大学、新加坡、香港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培训、考察。通过学习、考察与交流了解了新加坡、香港在公共服务与保障民生方面的运作模式和基本经验,并联系实际作了对接性思考,其中创办“城市文明论坛”的设想就是思考之一。
一、学习借鉴香港和新加坡经验,创办“城市文明论坛”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新兴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快速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良好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人们多元多样的社会思想,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巩固和发展整个民族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显得迫在眉睫。新加坡和香港作为世界先进城市,其成功除了经济“硬实力”的因素外,在引导提升居民素质、鼓励公民参与、树立共同价值观念等方面有一套很好的制度设计,从而逐步形成无形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为促进国家和城市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宝安同新加坡、香港相比,无论在经济总量、市民素质,还是在城市的管理、规划、建设的观念方面,确实存在很大差距。但作为深港文化之根,宝安具有特殊的地位:她孕育出“深圳”和“香港”两个闻名世界的大都会。宝安作为深圳市的人口大区和工业大区,目前拥有近500万外来务工者、5万多家工商企业和2000多亿生产总值,堪称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活标本”。宝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新加坡、香港早期的发展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人口结构复杂、发展空间有限、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等等。基于此,建议学习借鉴新加坡和香港融合多种族、多元文化的成功经验,筹办即时互动式的宝安“城市文明论坛”网络平台,通过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回应机制,拓展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将为密切公众与政府关系,推动政府科学政策、加强服务型政府职能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积极、向上、健康的轨道前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总体而言,“城市文明论坛”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宣传贯彻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与服务民生的需要。有利于架设政府与市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及时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有利于了解民意、化解民怨、纾解民困,团结广大宝安市民共同建设平安、和谐、繁荣、优美宝安;有利于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心,提高干部素质,推动“学习型宝安”的建设,同时有利于提高效率,减少行政成本,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创新宣传工作方式与营造和谐氛围的需要。新时期,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只有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真正为宝安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新阶段,只有主动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搭建新时期切实有效的舆论平台,才能为宝安下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创业做事氛围。通过网络在党委政府与网络社会二者之间构建起制度化和即时互动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将改变网络反映民意“自拉自唱”的局面,进一步创新宣传工作方式方法。
三是增强市民家园意识,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的需要。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家园意识恰恰能够对市民产生同化和支持作用,从市民的内心世界来引导、规范、激励和改善他们的行为方式,给城市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宝安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比例倒挂,大量的外来工群体如果认为自己与这座城市没有关系,他们参与城市文明建设的热情就不高,只有提高他们的家园意识,让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有一个精神皈依,有认同感、归属感,他们才会积极参与到城市文明建设中来,宝安的文明程度才会不断提升,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说的:每个人向文明迈出一小步,社会就向前迈出一大步。
二、创办“城市文明论坛”的基本思路
“城市文明论坛”的主要嘉宾是“宝安人”,核心主题是“宝安事”,这样,群众有了说句话、提建议、出主意的地方,政府有了听民声、晓民意、纳民智的途径。社情民意得到了沟通与表达,民困民忧得到了纾解与疏导,所有的力量都将拧成一股绳,必将推动宝安的发展。
一是坚持信息对称原则。及时把政策信息准确传达下去,及时把社情民意通过论坛反映上来。了解民意、化解民怨、纾解民困是“城市文明论坛”的立意所在,民生问题是一个几乎涉及所有政府部门的大事,它需要各有关部门联动才能解决,否则容易流于形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永远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宝与法则。
二是采取“第三方”创办方式。为确保“城市文明论坛”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民办公助的形式,由宝安区文明办牵头,社会力量为主,委托中介咨询公司、传媒公司或社会组织等“第三方”进行具体策划。
三是媒体联动一事多议。充分利用宝安电台、宝安电视台、宝安日报和宝安政府在线等媒体资源,制作跨媒体节目,共同打造“城市文明论坛”品牌栏目。做到论坛消息有预告,论坛现场有采访,论坛过后有报道,年度论坛有专辑,最大程度扩大社会影响力。
四是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城市文明论坛”主要投入包括整体与专题创意策划费、媒体时段版面费、专家嘉宾邀请费、活动道具租借费、相关资料宣传费和综合办公费用等。作为公益事业、民生事业,论坛的开办与运行将产生以下综合效益:社会效益——关注民生并温暖民生是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社会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与保证,并能形成良性循环;品牌效益——提升宝安的软实力与竞争力;文明效益——为确保宝安率先创建“中国文明城市示范区”营造良好的文明效应。可见,“城市文明论坛”是一项投入产出效益明显的民生事业。
五是实行节目审查制。区文明办要从整体上把握舆论导向,确保该节目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与有关专家学者,包括民间智慧人士结成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确保论坛的品质和高度。一般采取录播制,特殊情况下采取“直播制”,这样既节约开支,又确保了节目监控,避免了新闻直播不可控制的风险。
三、“城市文明论坛”的主题设置
论坛主题设置主要围绕宝安区中心工作、社会热点工作,除了经济领域需要重点设计好论坛主题外,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也需要结合宝安每个时期每个阶段的发展实际,同步协调设计论坛主题,现阶段可设下列主题:
主题一:城市绿化
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宝安调研时提出的“城在山中、城在林中、城在绿中”的思路为城市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城市绿化是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城市可居性的必要措施和手段,是美化市容,体现市民精神面貌和创建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城市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如何把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及美观效果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市民创造一个环境洁净、空气清新、优美舒适的生活场所是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宝安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主体树种单调,“众街一景”、“众树一模”的现象突出,绿化模式仍维持在低矮城市时代的单行等距列植式,绿地绿化的树种搭配缺乏层次结构,改善与维护环境的作用不够理想,美化环境的效果不够明显。通过举办论坛,吸引广大市民参与讨论,将有助于宣传发动广大市民参与支持城市绿化,正确理解和处理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题二:产业转移
宝安区委主要领导提出,人的素质是宝安区发展最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口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宝安近年来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采取积极引进、大力培育、转型升级、有序转移、依法淘汰等同步推进的举措,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好企业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共渡难关,不仅是宝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宝安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需要。为从源头上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低素质劳动力和低端产业的“双转移”,宝安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等30多项政策措施,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自主创新和民营经济,促进加工贸易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序转移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严格按照《环保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不符合要求企业进行了淘汰。
主题三:违章建筑
违章建筑从本质上说是快速城市化发展的副产品。违章抢建既违反城市规划法规,损害政府权威,又影响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甚至不少违章建筑建在生态控制线内,威胁到城市生态环境,这种现象必须坚决遏制。违法建筑的存在,归根结底,源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社区居民只是看到“建房收租”的点,没有看到产业结构调整全局的“面”,对社会性、结构性(如人口结构)的分析判断不准确。实际上,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许多社区股份公司的物业已经租不出去,甚至不少投入大量资金抢建违章建筑的社区居民损失惨重。所以,在加大依法治理的同时,应该通过论坛吸引居民参与讨论,引导广大社区居民(特别是外来资金)理性对待,把社会信息、经济分析反馈给那些谋划“违建”的居民,起码可以减轻查违压力。
主题四:“农转居”居民创业就业
青年教育的问题是宝安农村城市化后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转居”居民创业就业成为日益突出的一大难题。宝安区现有“农转居”居民11万人,劳动适龄人口占六成多,其中高中学历以下约占52.6%,高中学历约占20%,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仅占8.8%,受教育水平总体偏低。近两年来区委区政府在出台一系列鼓励“农转居”居民创业就业政策的同时,把提升“农转居”居民创业就业能力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围绕提升“农转居”居民创业技能、就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开展系列培训,促进创业就业。实际上,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广大“农转居”居民生活方式、就业观念进一步转变,积极投身创业就业。通过举办论坛,挖掘宣传“农转居”创业就业的成功典型,大力宣传政府出台的各项措施取得的效果,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农转居”居民创业就业热情,有助于推进宝安城市化进程。
主题五:关爱劳务工
宝安是近500万外来劳务工的“第二故乡”,是全国劳务工最多的地区之一,劳务工数量占全区人口的70%以上。广大劳务工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孕育了具有现代性与地方性的宝安新文化,涌现出打工文学、广场文化、福永杂技团等一批文化品牌,创作了一批文化精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务工自身素质明显提高,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劳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要建设平安宝安、和谐宝安,就必须加强和改善劳务工工作,依法保障劳务工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劳务工权益的行为,畅通劳务工诉求渠道,不断改善劳务工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全社会关爱劳务工的氛围。因此,从“城市以人为本”的角度关爱劳务工,就是关爱宝安自己的发展,关注宝安自己的未来。
(作者: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