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美学与学生素养的关系

2010-08-15雷明峰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本质美育美学

雷明峰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试论美学与学生素养的关系

雷明峰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学生的美学素养可以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中得以实现、升华和内在化,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始终应该予以重视和不断追求的教育方向,我们应该将学生对美的认识、追求切实地转化为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探求,这也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初衷和最终目标。

美学;美的本质;学生素养

一、美学的含义及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学是人类社会实践、审美实践、创造美的实践产物,是对人类、个体的历时性、共时性审美、创造美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对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开展美育,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改造社会,美化生活,完善人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美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及教育改革具有推动作用,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社会培养美的一代新人,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当今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强国,必须从根本上认识美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当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在不懈地努力。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合格人才,发展生产力,应以教育为本。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对于美的追求,也必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前进。因此,美学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美学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审美现象的美学离不开对人的研究,即使在研究作为审美对象的美的事物时,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加以研究的,并不是把美的事物作为与人无关的对象来研究的。美学离不开人,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类对于美的认识,从原始人开始就有了初级的爱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到了近代,对于美的研究已成为人们难以舍离的精神需求,由此美学理论应运而生。人都有感受美的能力,但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直接性和可感性。离开了具体的形象,美感就不存在。故此,美感是形象性、思想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随着美和美感的发展,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在长期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艺术理论,从而用以指导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

(二)美的本质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能动因素,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凡是人们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显示出来的智慧、才能,在追求新的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情感、意志、理想、信念,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表现,同时也能够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创造所带来的愉快和欢欣。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但是这种结果都并不一定都是美的,有的甚至很丑。这就要我们通过美学来帮助人们认识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认识了真、善、美,社会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理论界将美的本质定义为:美是事物所具有的该事物的一定特性与社会人们意念正方向指向的极致部分高度结合而形成的关系属性。美这个词的中国含义,是使人感到愉悦的对象。美的事物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喜悦,就是由于里面包含了人类的一种最珍贵的特性——实践中的自由创造。由此,美,产生于人的自由创造中;美,只相对于人才有其意义。

二、美学素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的情感支配的,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不同于别的教育,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

第二,有利于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将道德、知识等教育转化为人的一种精神素质,使之成为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什么是不够的,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才能心悦诚服,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可见,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

第三,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人类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所以,要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尤其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更要注意形象思维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同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但也并非是绝对的,还要有合理的心理结构,才能将知识、道德转化为一种智慧。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不少,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甚至成为书呆子,这与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四,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我们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囿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智慧是知识、修养、经验与情感的有机结合,已成为人的一种素质。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事实也表明,真正有名望的大学者,他们的成功和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美育是分不开的。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

从上面论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社会功能在于全面培养人,它是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使个体成为一种立体。因此,美育着眼的是整个的人,是人的身心的健全发展,所以,美育能从更高的角度体现人的本质要求和理想。

人的个性是由个人的自身条件与特定生活环境造成的。良好的个性,对于一个人取得事业上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不可把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现在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开发、引导也不够注意,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改进。

三、学校教育中美学素养的渗透与培养

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地把素质教育摆在首位,美育,是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审美教育的独特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大大推进一步。笔者认为,可以在这几个方面把美育渗透在素质教育中,并使之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一,鉴于艺术教育本身在人性塑造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应继续保证并高度重视音乐欣赏、书法美术等课程的设置,使青少年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以达到陶冶情操、培育人性、造就“和谐发展的人”的基本目标。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都不具备,他是很难具有美的认识能力和同化能力的。艺术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人认识到艺术的美,而且可以使人得到美的感染,从而由浅入深地得到灵魂的自我完善。这是广义美育的基础,是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第二,把素质教育与美育拧成一条线,把各种课程串连起来,引入正轨的教学实践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着严重的对立与冲突,但二者并非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从广义上说,“应试”也是一种基本素质,我们应该摒弃的是那种误以手段为目的、短视的、片面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美育都不存在排他性,以美育指导素质教育,以素质教育促进美育,正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随着视点的转移,整体地渗入教学实践中,知识便带上了美丽的光环,吸引学生去汲取、去探求、去自觉地接受沐浴,从而得到全方位的净化。在这里,美育是润滑剂,美育是催化剂,美育是加速器。只有美育才能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沟通。“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的传导者,教师不仅要注意整体的形式美,而且要注意教学本质的思想美和情感美,从形式到本质,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由于教学风格的不同,这种美的离析和渗透,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上作具体的探讨和实践。

第三,我们还应该重视美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巨大功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学校课程应分为两大类,一是显形课,二是隐形课。所谓显形课,即我们探讨过的知识教育;而隐形课,即校园文化氛围的无形教育,它包含两部分: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校院的总体设计、绿化、美化等建设。一所设计美观的“花园式”校舍,便自然地透入了设计者美育的构思。若能让学生身处于一个优美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各种美,同时也参于建设各种美,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自然的美育,不正对素质教育起着促进作用吗?班风和校风的建设,即是软件环境,它的最终指向是“善”。真善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以真至善”、“以善储美”既是美育的根本,也是德育的根。总之,审美教育若能走出自己狭小的天地,以积极的态度结合在各种教学实践中,必能使素质教育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新境界。

G64

A

1673-0046(2010)2-0102-02

本论文属于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QZ-09022)

猜你喜欢

本质美育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外婆的美学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纯白美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美育教师